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第156节

有人劝吴移屯汉中,保住入蜀之关口,吴认为:“我保此,敌决不敢越我而进!坚壁临之,彼惧吾蹑其后,是所以保蜀也。”果然打败了来犯的金兵。

次年五月,金没立郎君及别将乌鲁折合,分两路入寇,吴派吴、雷仲等,将劲兵用“驻队矢”迎敌。并用骑兵断其粮道,共交锋三十多次,完颜宗弼中箭而败退,此役宋军大胜。

南宋因为牢牢守着大散关,奠定了后面的绍兴议和的地界。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南宋与金议和,宋向金称臣,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成为两宋在靖康之耻后的另一个耻辱。

大散关身为关中四关,从中原进蜀必须要走这里,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支撑着南宋在秦岭北部的防线。

但天下没有攻不破的堡垒。

关键还是要看守关的人是谁。

吴阶吴在时,金兵不能破关。

但前几年金兵来攻,守将王立不战而逃,直接弃了大散关,之后拖雷来了之后,又被打破了大散关,牢不可破的大散关,变的像菜市场一样,谁都可以进来。

正因为知道大散关和四川的重要,赵与芮掌权之后,立刻撤换了原四川制置使,史弥远的心腹郑损。

赵与芮对郑损毫无印象,也不知道他才能如何,但郑损是史弥远心腹,而且崔与之是南宋名臣,他肯定优先使用崔与之。

而历史上正是郑损这废物放弃了关外五州,让拖雷轻易的打破了大散关。

所以赵与芮阴错阳差之下,反而是换对了人。

但现在的问题是,崔与之已经不年轻了。

宝庆元年六月。

年近六十七岁的崔与之,在两个年青人的搀扶下,站到大散关的城头。

历史上崔与之八十多岁还去平叛,所以这会精神还是不错。

但大散关海拔一千两百多米,他爬上来后,也有点气喘吁吁,站在原地半天没有说话。

扶着他的两个青年,正是孟珙和孟璋兄弟俩。

此时崔与之正眺望大散关,他身边是孟珙兄弟,身后是大散关守将,准备将张宣。

几年后,拖雷派速不罕借道入川,正是已经升为沔州都统的张宣,怒斩来使,因为张宣也知道,唇亡齿寒,不能借道给蒙军。

“崔制府,您看东侧就是和尚原,当年吴帅就在此大败金兵,和尚原四周陡峭,顶上宽平,是屯兵戍守的险地,西侧尽是悬崖,底下深达”

张宣正在向崔与之介绍大散关。

崔与之之前担任过一次四川制置使,张宣就是在他手下提拔起来的。

但过了这么多年回来再看,大散关没多少变化,反而略有破败。

但这也不能怪张宣,朝廷向来对四川没什么支持,四川是南宋唯一朝廷认可,可以自己铸造铁钱的地方。

南宋时,四川相对比较自治,驻守的帅臣们更像封疆大吏,可以铸钱,可以随意征兵练兵,随意屯田,一切不需要上报朝廷就可以自己干,主要就是朝廷离这里比较远,也没什么支持力度。

至于发军饷什么就别想了,都是四川当地自筹,四川还有独自的财政系统,叫总领所,和朝廷是分开,自己运转,自己支出,积余的钱粮和税收不用上交朝廷,只要报个数字就行。

现在赵与芮十分看重四川,崔与之听着张宣的解说,脑海里却闪起孟珙带来皇帝的信。

皇帝说,守四川,就是守人口,千万不要让蒙古和金人掠夺和屠杀咱们的人口。

城池可以丢,百姓一定要保。

保住百姓,就是保住生产力,保住兵源,保住希望。

崔与之对皇帝这些话,深以为然,也正是被皇帝这些话打动了他,他才愿意重新出山。

200.第200章 两宋第一能臣崔与之

赵与芮二月登基,大量使用了崔与之推荐的人,包括崔与之的儿子崔叔似也被任命为县尉。

但崔与之接到圣旨后并没有出山,还是婉拒,只是派儿子上任了。

最后到孟珙过来,带来皇帝的亲笔信,这才打动了崔与之。

皇帝的很多话,能和他产生共鸣,让崔与之感觉到大宋终于有个懂自己的人。

赵与芮道,现在咱们不比三国,三国蜀国才一共多少人?

咱们现在有九百多万,将近千万人在四川。

凭四川天险,只要守住这里,就是咱们大宋的希望和后盾。

皇帝对四川非常重视,观点和崔与之相似,因为崔与之也曾上书朝廷,说四川是大宋最重要的屏障,但没有得到朝廷重视。

四川之所以重要,在南宋时,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地理位置。

蜀口三关五州处于陕甘川三地的交界地带,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吴兄弟在时,主要经营三关和大散关一线,另在五州地带利用天险也修建了几个山城,从而让三关五州成为保蜀的最前沿。

南宋在绍兴议和时,还竭力争取和尚原,但没有成功。(此次严英出使金国,得到凤翔以西所有地盘,也让和尚原回到南宋手上,这让固守大散关,变的更加的简单。)

其次是军事价值。

南宋的主要防线就是临安和北边地界,其次就是川陕边界,其他地方容易被攻进来,这边只要守住,整个四川地区是非常太平,可以闷头发展。

另外就是两宋一直缺马,而蜀口因为地处陕甘南部,距离优良的河陇产马区较近,是南宋优质军马的最主要甚至是唯一来源地。

前边说过,这与游牧民族交易的马匹被称为西马,最高时代每年从蜀口茶马贸易交换来的西马近五千匹,同时朝廷还允许兴州(沔州)驻军与少数民族交易一定的马匹,每年约在七百匹左右,算是为朝廷对川陕驻军的优待。

因为有比较可靠的军马来源,所以南宋川陕战区的骑兵数量也是除禁军之外最多的,巅峰时代有约1.5万,中晚期,也就是现在,也在5000左右,在南宋这个缺马的朝代,能一次性调集数百甚至上千骑兵的也只有川陕战区了。

第三就是经济价值。

成都平原历来称为天府之国,到南宋时代,南宋完成了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使四川经济价值在南宋变的极为重要,嘉定年间,四川对南宋的经济贡献最高时候可达三分之一以上。

当然,蜀口这边现在还是比较贫瘠,因为山岭较多,不利于耕种,但南宋对这里十分重视,特别在崔与之任上时,建造了大量粮仓兵库,主要分布在利州路前线地区,史记:“武阶之仓、三同庆之仓、七凤集之仓十有一,西和之仓十有五,金、洋之仓二十有七,其大者则如利、沔、兴元,每月各支家粮万石,而鱼关一处计取财赋,几收十分之四。从关外五州到兴元府、沔州、金州三大集结区和利州、鱼关,都有仓库。”

不得不说,南宋战备功夫做的不错,在前线附近诸州,建了大量的仓库,储备了很多粮食和军械。

有人要说了,不是说蜀道难于上青天吗?

对,那是蜀国的蜀道,不是南宋的蜀道。

南宋时在四川的各种运输,一部份依赖于山路,更多的依赖于水路,这是三国蜀时期做不到的。

水路上,南宋主要依靠嘉陵江航运,嘉陵江在两宋时期水量充足,适合船只往来,是南宋来往蜀口驻军粮运的主要方式。

史载,四川总领所每年支付军粮150万石,其中约130万石依靠水运,占85%以上。

一直到南宋后期,宋蒙军事冲突后,尤其是六年后托雷制造辛卯之变,严重破坏了南宋川陕的后勤和交通,南宋被迫重新依赖陆路运输,极大的增加了军事成本,防守也变的更难。

赵与芮最后在信中说,自我赵宋南渡以后,“以四川为上游重镇,蜀土富实,无兵革之扰,居官者以为乐土”。

因为没有战火进来,所以四川总领所的收入,常年占南宋财政总收入的五分之一以上,四川提供的军粮,更达到整个南宋军粮供应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故时人便有“蜀亡则宋亡”之叹。

所以要说四川现在不适合种粮什么,全是山城是不科学的,时天府之国不但在军事上支撑着南宋半壁江山,其经济和军粮更支撑着整个南宋。

当然,这一切都在六年后拖雷攻入宋境之后化成飞烟了。

拖雷攻入宋境后,先屠马岭堡、屠洋州、屠兴元,时知府郭正孙带十余万百姓逃亡,遇蒙古兵,又皆被屠杀一空。

接着再屠天水军和西和州,之后攻沔州,再屠(报复沔州都统张宣杀了蒙使),蒙古数次进四川,杀川民上百万,到钓鱼城投降时,杀的四川九百多万人只余六十多万,人都没有了,哪还有经济价值。

崔与之看过皇帝的信后,非常认同皇帝的话,还认为皇帝的话与他产生了共鸣,四川不但是南宋最重要的屏障,更是南宋粮食的重要产地和兵源产出地。

只要保住人口,保生产力,什么都会有。

孟珙来后,先带兵收复了凤翔,金国让出了凤翔以西所有地方,孟珙立刻按皇帝所说,派人将凤翔以西,原金国临兆府境内所有人口迁往南迁,一部份安排在凤翔,一部份安排在西和州,另一部份迁往大散关以南。

这样下来,加上收复凤翔所得,四川南宋人口一下子又多了几十万,接近千万人口。

但这样还是不够的,最终要守住城池,保住人口,还得靠精锐的兵马,和重要的地方官。

咱们看看地方官崔与之的能耐就知道了。

历史上崔与之到四川任制置使时:”初至,府库钱仅万余,其后至千余万,金帛称是。”看看,崔与之刚到四川时,四川总领所仓库中的钱只有万余贯,等他在四川几年,库中很快积累至上千万贯,金帛更是数不胜数。

崔与之又:“虑关外岁籴不多,运米三十万石积沔州仓”以备不测。

崔与之在时,四川是不缺钱不缺粮,常年在沔州屯粮三十万石。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论打仗岳飞出名,论治理地方和综合能力,崔与之在两宋无人能及。

他在八十多岁还能单身劝降乱兵,乱兵听到他的名字就直接跪下,可见崔与之在南宋时的声望和能力有多强。

崔与之在两淮,两淮养战马上万,金国不敢来攻,崔与之在四川,钱粮堆积仓库,蜀口牢不可破,以他的能力,别说放在两宋,即便在整个封建王朝,都能排进前列。

但崔与之离开四川后,四川制置使一个不如一个,四川形势也越来越差,大散关先后被金国和拖雷都攻破过,简直匪夷所思。

现在崔与之回归,也看到了皇帝练训出来纪律严明的军队,他完全把练兵的事交给孟珙兄弟和陈小刀等。

他主要负责屯田种粮,兴修水利,修固城防,招募兵士。

皇帝带给他五百万贯,足够他在四川大展拳脚一番。

以前朝廷一毛钱没有,他还不是干的风生水起,还储积了上千万贯。

崔与之想到这里,再次看看大散关,大散关上已经有上千民夫在修缮,加固,并且被安置的几门新式火炮。

他不由起身走向火炮。

身后张宣、孟珙、孟璋等人赶紧跟上。

“这叫什么炮?”崔与之看着大散关上的炮问。

孟珙赶紧转头,身后闪出一个青年,正是王府出来的陈小刀。

“回制府,这叫庆元大炮24型(1224年打造),通体钢铸,最是耐用,大炮口径-”陈小刀向崔与之介绍了下。

听说放在城头能打到两里左右,放平地上只能打到一里多,城头最好的杀伤距离在三百到五百步,崔与之有些震惊,这已经远远超以前宋军的火炮。

“这通体钢铸,造价不菲吧?”

“是的,这次咱们进川,也只带了三十门,另有铁炮一百门。”

崔与之闻言点点头,皇帝来信,要他在当地征招工匠,由工匠吏员身份,由朝廷养着,专门打铸兵甲和火器,还随孟珙送来火器工匠一百户。

崔与之当时有点意外,他寒窗十年才位居高位,小小工匠也能当吏员?以后表现出色,考核优秀,打造的炮好,还能当官?

不过崔与之很快能明白了皇帝的心思。

要守好四川,除了士兵精锐,更要兵甲精利。

“打一炮给我看看。”崔与之最后道。

陈小刀立刻下令准备。

四周很多宋将也围过来观看。

大散关城高八米,24型大炮架的也比较高,炮手经过一番操作后。

轰,一发炮弹打了出去,足足飞了近二里才落地。

四周一片哗然,宋将们都是第一次看到能打这么远的炮。

崔与之没啥表情,想了片刻又问:“这么慢?多久能打一炮?”

刚刚炮手似乎不熟,好一会才打出一炮。

陈小刀道,这里都是新炮手,还没有熟练,等练一练,过几个月就能成熟手。

首节上一节156/3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