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第154节

有人心里估计已经在‘tui’梁成大了。

赵与芮看着群臣的眼光,心里美滋滋的,你看你看,朝中必须要有奸臣啊,这样才能转移目标嘛。

“此许小功,不值一提,这是前方将士用命的功绩啊。”赵与芮洋洋得意,还赞赏似的看了眼梁成大。

大伙更不高兴了,这奸臣眼看就要得势。

“启奏陛下。”礼部尚书杨长孺立刻上前:“金国上次来使求盟,被拒,又在光州附近张榜表态不再南侵,陛下突然举兵,怕金国会因此大怒,再发兵南下,涂炭生灵。”

杨长孺认为,现在应该和金国谈和,不该惹怒金国。

“杨尚书的意思,咱们打下的凤翔再还回去?”赵汝述阴阳怪气的反问。

“陛下,蒙古崛起,不可不防,与金国的事,当慎重考虑。”参知政事魏了翁比较了解蒙古,认为蒙古是大患,也苦口劝道。

朝中顿时分成两派,有人要继续打金国,攻占关中,有人要想和金国联盟共抗蒙古。

赵与芮看着两派人在吵,心里很爽。

史弥远在的时候,可没有这样的画面。

基本史弥远说什么,大伙就跟着说什么,朝中只有一个声音,这肯定是不健康的。

现在就不一样了,朝中两派声音差不多,各半各半。

赵与芮等他们吵了会,终于伸手在半空挥了几下。

堂下很快陆续安静。

大伙纷纷看向皇帝。

赵与芮正了正身子,缓缓道:“朕想问问诸位爱卿,我大宋,为何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四周一片安静,所有人不明白皇帝的意思,有人就算明白了,也不敢说。

见堂下无人敢出声,赵与芮又道:“昨天全天,朕接到二十六份奏折。”

“有礼部来的,有刑部来的,有兵部来的,有御史台的,有枢密院的,有中书省的,有地方邸报”

皇帝一口气报了十几个部门,又言,最早的辰时一刻拿到,最晚的到了晚上睡觉前,送到宫门外,非常乱,效率也极低。

众文武官员听罢面面相觑。

因为以前大伙都是往史弥远府上送,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现在史弥远倒台了,各部门和地方,都下意识往皇宫送给皇帝,但实际上还是乱了套,根本不合规矩。

各朝各代都有疏理奏折,上通下达的部门,明朝有通政司,南宋有都进奏院。

都进奏院经过几次改革,功能曾并到枢密院下属银台司官,也划到过门下省,都是为了最快的把全国信息传到皇帝手上,为此,北宋时,都进奏院的办公地点,就在皇城内,距离皇帝办公的文德殿和紫辰殿都不远。

到了史弥远专权时,他为了控制全国奏折不进宫,下令所有奏折往他府上报,所以整个过程就乱了套。

这十几二十年下来,大伙都习惯了。

今天皇帝突然提出来,所有人才回过神来,这是不合规的。

而且效率极低。

“都进奏院功能现在归谁?”皇帝突然大声问。

枢密使葛洪和门下省门下侍郎、给事中胡梦昱两人对视一眼,两人也不知道这功能在谁哪。

没办法,葛洪以前在枢密院的时候就没这功能,都是往史弥远那送,胡梦昱在宁宗时因得罪史弥远而被贬,史弥远毒杀赵时,更是上书赵与芮,因而引的史弥远大怒,将他发配广西,史弥远当时还密令广西安抚使帅臣钱宏祖在路上杀了胡梦昱,可见对他有多忌恨。

赵与芮夺权后,立刻重新起用胡梦昱,他也是刚刚到门下省,以给事中判门下省事,相当于后世以副职主持工作,在他来之前,门下省就没这职能,所以胡梦昱根本不知道都进奏院去哪了。

史弥远掌权近二十年,都进奏院都快被遗忘了。

当然,这也有宁宗的锅。

宋宁宗当皇帝三十年,前十年被韩胄掌权,都进奏院的职能就被消弱,后二十年被史弥远掌权。

这快三十年没有都进奏院正常运转了。

所以皇帝一问之后,满朝文武都是一脸懵。

有些年轻的官员,可能在想,我朝还有都进奏院这个部门?听都没听过?

赵与芮这时也哭笑不得,堂堂大宋,满朝文武都不知道都进奏院在哪?

由此可见,史弥远和韩胄这两权臣做的有多成功。

“朕要重建都进奏院,衙门就设在皇城内,大庆殿西侧。”

众大臣凝神细听,也不敢说话。

“都进奏院设都院一人,正二品,副都院级两名,从二品,下设通政司,有左右通政,再下设通事数名”

皇帝新成立一个部门,这是赵与芮登基后,第一次在朝廷中成立新部门,之所以叫新部门,因为他的都进奏院无论规模,功能和级别,和两宋的完全不一样。

其级别基本和六部、御史台等平级。

都进奏院有通政司,负责集中传递全国各地和各部门奏折(另私人上奏折,可在当天上朝时交由内侍),特别紧急的私人上奏折,可随时递交到皇城司,驻守丽正门的哨所,有专人收集。

皇帝做了第一个改制,以后奏折分两种,一是各地和各部门名义递上的奏折,统一交由通政司,再由通政司分类之后,递送到垂拱殿。

二是私人奏折,全国正七品以上文官及武官,可以私人名义递奏折,能上朝的,可以上朝时递,不能上朝的,或者赶时间,晚上就想递,可以递到皇城司丽正门哨所。

皇帝在丽正门,专门设了收奏折的点,哪怕半夜三更,都有人值守,随时可以递私人奏折。

但皇帝说了,你们私人递的,不要鸡毛蒜皮的小事,和无中生有的事也往宫中递,一旦查实,经常递废奏折的,皇宫可以拉黑,拉进黑名单,以后奏折一律不接。

都进奏院除了通政司,另有快驿司。

即负责把各地军情,奏折送到京城的部门。(明朝时,都属于通政司,两宋属于兵部和枢密院)

皇帝现在把部门一分为二,专门疏理奏折的叫通政司,专门传递的,叫快驿司。

宋代邮驿制度以军事化管理,用军士代民役,按行驶速度设置了金牌、银牌和铜牌,非常重视。

两宋在全国扩建驿道,当时从陕西、甘肃到四川的青泥驿路阻不通,在利州转运使主客郎中李虞卿主持,重开了一条白水驿路,只用了半年时间,就修起了从河池驿至长举驿的驿道,然后进入四川。

驿途中共有阁道2309间,邮亭设施389间。因为工程的成功,主持者李虞卿等受到了朝廷的旌奖。

两宋在今甘肃境内修筑了许多驿路桥梁,著名的兰州浮桥,安乡浮桥(在今临夏境内),都是北宋时候建起的。这两座浮桥,大大方便了甘肃到新疆、甘肃至青海之间的驿运。

宋朝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还发展水驿和驼驿等多种模式的邮驿设施。在甘肃敦煌一带大力发展沙漠驿路的驼驿和驴驿。

可以说,宋朝对邮驿传信上面相当重视,并且管理由兵部和枢密院同时负责,双方可以相互监督。

但到了宋朝中后期,邮件文书的递送,和过往官员投宿的馆驿,从职能上完全分开。馆驿已演变为单纯的政府招待所。

明朝时,驿站也是如此,不但可以传递信息,还是过往官员的招待所。

年轻的皇帝这次要改制了。

第198章 消减开支和顺风快递

以后快驿司只负责朝廷信件和文书的传递,不负责官员的招待。

官员以后上任也好,投宿也好,自己到地方客栈,除了上任和奉命进京,朝廷会补贴路费,其余非公务,都自己出钱。

皇帝把这说完,下面一片稀吁。

别小看这小小的改制,能帮朝廷省很多钱。

南宋和明朝官员上任也好,出行也好,朝廷都有相关补贴,还能免费住驿站,驿站因为要招待,烧饭,住宿,都需要极大的开支和人手。

你看看人家崇祯,为了消减开支,把国家都弄亡了。

所以赵与芮在这直接裁了招待功能,首先官员出行自理,其次只有公务出行才有补贴。

你特娘游山玩水,还要住驿站,还要朝廷补贴,你想屁吃呢?

这改制要是换成史弥远当权时,朝中都是奸臣当道,不知多少人要起来反对。

现在朝中正直的大臣多啊,皇帝这么一说,马上大伙纷纷叫好,皇帝英明,能节省不少开支。

连梁城大,赵汝述这种奸臣也得站出来呼应一下,不然就显得自己是奸臣了。

这时户部尚书杜范站了出来:“臣请奏陛下,那以后民间的信,谁来传递?”

皇帝的快驿司只传公文和朝廷来往的信件,民间和私人信件谁送?官员有时也要送私人信件啊。

皇帝说,由民间富商成立快递公司,朕的名字都帮他们想好了,谁第一个愿意出来做事,朕亲笔赐批,叫顺风。

皇帝的意思,请民间富商成立顺风快递,专门送民间的信件。

有大臣问,这有人肯干吗?

有啊,有钱赚就有人干,秦家就干,皇帝笑道,这事先公开招募,若没有其他商人出来,由秦忠来干。

秦忠是秦卓的人,即意味着秦家来干顺风快递。

皇帝最后的意思,这种商业行为,最好不能让一家垄断,由两家三家一起干最好,可以公平竞争,价钱也不会太贵,众大臣们纷纷表态认同。

而且赵与芮说了,在顺风没有在全国搭建起物流网之前,还是用朝廷的,等顺风快速搭建好了,朝廷就不再送私人信件。

当天议政,皇帝决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设都进奏院,确定了以后奏折的报送,上下命令的传递职能,踢掉了民间通信和官员住驿的功能后,快递司效率肯定可以提升。

而都进奏院的第一任都院,由兵部尚书魏了翁兼任,副都院暂设秦卓一名。

大伙顿时明白,以后秦卓可能干这事。

秦卓一介商人,因支持皇帝上位,爬的这么快,大伙还是相当无语。

可历史上的贾似道,原本街上一个小痞子,因为自己姐姐是贾玉华,后来也是身居宰辅。

没办法,这很南宋。

要是换成明朝,看一介商人能进朝廷中枢不。

接下来大伙见识了新皇帝的办事效率和认真。

当天议定重组都进奏院,和责能,得到一致赞同。

皇帝接着又与众臣审定了人员和薪资。

时南宋有驿站一千四百多个,陆驿一千一,水驿三百多。

皇帝要求,陆驿每驿配有十人十马,设伍长一人,水驿每个配二十人,三船(都是快船小船,只运信,不运人和货物),全国共需两万人左右。

每人基本月钱五百文,包吃住,跑送加件军情按里计费,每跑多少里给多少文。

这也不是你想说跑多少就是多少,每次加件的军情和民政信件,朝廷都有记载,所以这都是固定可查的。

假设从四川到京师跑了一次,有一千里,沿途多少驿站,多少人接力了,都是可以算出来,你多报了,肯定对不上。

这是鼓励大伙多跑加急文件。

这种月钱计费方式,南宋和南宋以前还没有谁干过,皇帝这么一说,群臣们纷纷暗赞,这样一来,驿站的人定然不会消极怠工,而是要努力挣钱。

南宋以前军队也就五百文一个月,因为包吃包住,还是能招到人。

所以基本月钱五百文,包吃住,另外跑起来还有赏钱,驿站人员肯定是留的住的。

皇帝最后道:“朕与秦副都院已经计算过,整个快驿司人员加各级官员,一年月钱大概要花费十五万贯。”

“维护马匹、船只和吃用,全国全年预计花费在十五万贯。”

“加急奖励和其他(包括驿站维护等),大概也在十五万贯。”

首节上一节154/3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