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一身反骨,你夸我好圣孙 第136节

好家伙,不愧是朱皇帝啊,这来家里一段时间看样子是把美食这块给掌握得够好了啊。

至少以前的朱皇帝绝对不知道主动去找黑鱼,还会安排水煮鱼这道菜。

不过,朱高煜之前说的也是实话,与其在宫中吃那假模假样的宴会,还真不如爷孙俩躲在这小院子里吃水煮鱼呢。

水煮鱼自然不需要他们自己动手,自有朱高煜培训多年的厨子麻溜的弄出来,这两位大明最尊贵的客人等着吃就行了。

而落座以后的朱高煜,毫不犹豫的从袖袋里掏出个小盒子递给了朱元璋。

“咯,皇爷爷,别怪孙儿没给你准备礼物啊!”

“这东西可是费了我不少功夫才弄出来的!”

朱元璋接过朱高煜递出的小盒子眉头一挑道:“哟,没想到你还给爷爷准备了礼物?是啥?”

朱高煜嘿嘿一笑道:“打开看看呗,倒不是奇珍异宝,而是能顶用的好物件!”

朱元璋嗔怪的瞪了朱高煜一眼,而后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打开了小盒子。

“这是何物?这不是你那个工坊里弄出来的玻璃嘛,怎么才弄这么点大?”

看着手里这个怪模怪样的东西,朱元璋发出了自己的疑问。

朱高煜笑着拿过朱元璋手里这东西,然后亲手给他带上。

“嗯,就这么用的,现在是不是觉着看东西尤其是看文章清楚不少了?”

朱元璋此刻心中满满都是惊喜,他感觉带上这东西以后,整个世界都清晰了,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二十年前,自己还是壮年的时候。

那时候的自己,一双眼睛看任何东西都是如此的清晰。

朱元璋迫不及待的随手拿过一旁的一封奏报翻看了起来,越看越是高兴。

“哈哈哈,好大孙,快告诉皇爷爷,这玩意儿叫啥?怎么弄出来的?”

朱高煜笑眯眯的答道:“这东西是眼镜儿当中的一种,专门给老年人用的,叫老花镜!”

“皇爷爷你往日里那眼睛看不清楚,实际上就是年纪大了眼睛变得老花了。”

“只要配上这老花镜,那你的问题及解决了。”

朱元璋此刻轻轻的把架在鼻梁上的老花镜取下来,拿在手里翻来覆去的看着、摩挲着,仿若是什么绝世珍宝一般。

那模样,可真不像是一个坐拥四海的皇帝。

但只有朱高煜清楚,朱元璋爱惜的并不是这眼镜,而是这眼镜带给他的重回巅峰、重回壮年的感觉。

这对于一位年近迟暮却仍旧雄心壮志不该的老人来说,无疑是神器。

朱元璋那模样,仿佛力气用大了就会把这东西弄坏一般,小心翼翼的摩挲着,嘴里轻声的说起了过往。

“大孙,你不知道啊,当年皇爷爷家里穷到什么程度,全家就一条裤子!”

“谁出门干活谁穿!”

“那时候皇爷爷做梦都想不到,有朝一日咱能当皇帝,还能有你这么一个孙子!”

“那会儿皇爷爷梦里都只惦记一件事,吃!”

“太饿了,白天饿、晚上饿,几乎无时无刻不在饿!”

“那会儿皇爷爷就一个想法,要是有个地方能吃饱饭的差事,那可就太美了!”

“之后啊我就给地主家放羊去了,结果……”

朱元璋絮絮叨叨追忆起了自己小时候的过往。

说得很杂乱,似乎有太多太多沉重、悲痛的记忆掺杂在里面了。

可朱高煜却听得很认真。

因为他知道,正是这些苦难,造就了这个强硬了一辈子的老人。

他苦过、累过、伤过、饿过……

所以,他不希望他的子孙后代还要过上这样的日子。

他被官吏欺负过,被地主鞭打过。

所以他不希望他成了皇帝以后,他的子民还要跟他当年一般过着猪狗不如的日子。

正是这份过往,让这位已经成为九五至尊的老人,至今还能入升斗小民一般对贪官污吏感同身受。

因为他是真的吃过那个苦的。

朱高煜不知什么时候,默默的抓住了这位老人那干瘦的大手。

他没别的想法,只想默默的告诉他,老爷子,你还有人陪!

第一百九十九章秋收!

中秋过后,原本激动的朝臣再次回复到了往日波澜不惊的状态。

朱元璋破口大骂过几次,觉着这帮子官员都是白眼狼,自家大孙给他们发了那么多钱,光念叨几句就没了,简直无可救药。

按照朱元璋的说法,这种人就该拖出去直接一刀砍了。

可朱高煜却觉着挺正常的。

仅仅一点小恩小惠罢了,这帮子官僚哪个不是人精,能喊上几嗓子其实就已经出乎朱高煜的意料了。

他原本以为这帮人会回家偷着乐来着。

他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事情摆在明面上。

既然我提升了你们的俸禄,给了你们过节奖励,那之后若是我追究起了你们不作为或者不干活的事儿,那就不能怪我了。

毕竟,朱高煜可是有言在先了不是嘛?

中秋过后,整个大明都慢慢陷入到了忙碌之中。

似乎整个大明都只剩下了两个字秋收!

春种秋收,乃是整个封建时代最重要的两件事。

毕竟多少战争、王朝更迭实际上起因都是因为吃不上饭呢?

春耕的时候倒还好,朝廷只要大力倡导并且注意水利设施的完好就行了。

可秋收就不一样了。

这不仅决定着大明九成九的人今年的收成和口粮,还决定着大明今年的财税收入。

至少在绝大多数朝臣眼里,农税才是一个帝国稳定的根基。

所以,最近朝堂之上听到的全是有关于秋收的奏报。

最开始的时候,倒是有人阿谀奉承的弄出什么多长了一穗的麦子、多长了几粒的谷子之类的玩意儿当做祥瑞上表的。

可结果这等揣摩上意的拍马屁行为,被朱高煜直接骂了个狗血淋头。

毕竟对于朱高煜来说,这等装模作样的行为屁用没有不说,还费时费力,简直就是劳民伤财。

也得亏他们没干出什么给野猪身上贴金箔之类的破事儿出来,不然朱高煜恐怕都要杀人了。

原本以为秋收的事儿,就这么平平淡淡的过去了。

不曾想,朝会上连续几封奏报,直接把原有的秩序个搅乱了。

“殿下,臣有本奏,庆阳府下辖区域中,有一乡绅所种新式作物大获丰收,亩产约有两千斤,庆阳知府加急奏报,希望殿下能派出重臣妥善处理此事。”

“殿下,臣同样有奏,宁波知府上报,他所管辖区域内,同样有乡绅种植了大批亩产两千斤的新式作物,还望殿下周知。”

“殿下,臣手中拿着的是河间府来的奏报,说得亦是此事!”

“殿下……”

好家伙一众朝臣们说着听着都傻眼了。

这世道是不是一夜之间变了?

如果只有一封奏报,或许他们会觉着是某个知府好大喜功拿假数字糊弄人。

可连续好几个知府上奏,分属南北不同地域,可产量却大差不差,这里面摆明了有问题啊。

而且通过刚刚的信息,傻子都知道这里面肯定是有人在大手笔的安排事情了。

朱高煜笑眯眯的看着一众朝臣,朗声道:“行了,此事就不用奏报了,因为那些人都是我安排的!”

什么?

一众朝臣这会儿整个人都不好了。

虽然他们猜到这背后有大人物支持,可谁也没想到,居然是这个年纪轻轻的皇太孙殿下。

“没办法,当初朱允优势太大,所以呢,我不得不藏了几手,那些人、那些地都是我当初为了造反做的准备。”

“如今倒是可以肩负起高产粮种的推广工作了,此事,户部那边记得拿出个章程出来!”

朱高煜这话一出,所有人都不禁打了个寒颤。

这位殿下是真猛,朱允拿什么跟他斗啊。

瞧瞧前段时间朱允那如同玩笑一般的造反,再瞧瞧这位殿下。

南北各地到处有布局不说,粮食都不经他人手中,光是自己就能自给自足,甚至还弄出了高产粮种。

正所谓有其一就有其二,指不定太孙殿下背后还藏着多少底牌呢。

朱高煜把事情交给了户部,暂且就不管了。

毕竟新式粮种的推广不是眼下最重要的事,他还有事儿要说呢。

“接下来还有件事,诸位臣工需心里有个数。”

“那便是税务院本月收缴税款超过了一千万两,此事可喜可贺,所以,我特此告诉诸位一声,以后,大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这话一出,所有人都傻了,原本熙熙攘攘的奉天殿里落针可闻。

实在是这件事太过震撼了,甚至比之前蓝玉自东瀛捞来几亿白银更加震撼!

道理非常简单,在不知道石见银山的情况下,东瀛那边就是一锤子买卖罢了。

可税务院这边不一样啊,这玩意儿是年年月月一直都有,是能持续给大明供血的啊。

有了这么一个可持续的收入来源,那正如刚刚朱高煜所说的,大明的日子真就好过了啊。

不过,这也标志着商业税从一个毫不起眼压根没人在意的辅助税,变成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税种。

同时,税务院作为能一年上缴国库上亿银两的衙门,其重要性绝对是一种飞跃。

就在众臣还在消化这个消息之时,兵部尚书禀报太子朱棣发来行文,言称此次北征已将阿鲁台部彻底消灭,并生擒阿鲁台,如今大军已班师回朝。

好家伙,朝中文武这下是真心不知道说什么了。

你们父子俩这是要干嘛?

一个在朝中不断的开拓财税、弄出高产粮种,让大明的国力不断上涨。

另一个之前倒是没什么消息,如今好不容易消息传过来了,居然是灭国之功?

阿鲁台部可不是什么小部落。

首节上一节136/2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