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末建立千年家族 第102节

太子刘登基,大汉……迎来新的时代!

第161章 王莽新政(一)

五年后

初元五年

自从皇帝刘登基以来

第一年发生瘟疫,遍及关东诸郡,因瘟疫而死去的百姓多达百万,为了防止关东诸郡的瘟疫传染到辽东,辽东太守王鸿隐下令,禁止任何人出入辽东,在辽东边境设立关卡,阻拦外郡之人进入辽东。

第二年发生大地震,地震范围遍及关东二十多个郡,又有无数房屋倒塌,数以万计的百姓在地震中死亡,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成为流民。

第三年发生水灾,关东诸郡上百万自耕农的农田被淹没,无数人流离失所,关东诸郡又出现流民数十万。

第四年发生旱灾,无数农田缺水歉收,又有数十万百姓成为流民,南阳郡和颍川郡已经出现人吃人的惨剧。

第五年又取消了徙陵制度、取消了盐铁官营、取消了商业税、取消了三服官、太学不限制名额,天下士人都称赞当今天子乃圣人转世。

朝堂上,以石显为首的宦官集团正在与萧望之为首的士人集团对抗,最终宦官石显获胜。

皇帝刘下令赈灾,救济灾民,但大部分赈灾款都进了地方官和豪强的口袋,真正给到灾民手中的,仅有极小一部分,随后,豪强士族们拿着皇帝的赈灾款买走了灾民们手里的良田。

天下豪强隐忍二十年,终于按捺不住了。

辽东

王家庄园

家主王鸿隐今年刚满五十五岁,今日是他的五十五岁大寿。

辽东各县的大小官吏、以及四大家族的子弟都前来为王鸿隐祝寿。

王鸿隐当了二十八年的辽东太守,一直本本分分,不敢做的太过分,甚至还约束另外三大家族在这段时期暂时不要兼并土地,免得引起皇帝刘询的注意,那些跑出去的佃农,也没有抓回去,甚至还记录到计簿里,增加辽东的人口。

倒也不是他真的就想安安分分,实在是刘询太勤政了。

“张家张环前来祝寿!”

“李家李谦前来祝寿!”

“陆家陆禀前来祝寿!”

“学生陈佑祝老师寿比南山!”

“学生……”

还有一些门生故吏,他们也前来祝寿,他们此前被王鸿隐举荐到朝廷当官,所以王鸿隐就是他们的举主,要对他们负一些责任。

这时,王曼前来为王鸿隐祝寿,他身后的女子抱着一个婴儿。

王曼的曾祖父是王鑫,按照辈分,算是王鸿隐的侄子辈。

不过王鑫是王家赐姓,与王家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只是王鑫之子与王家女子成亲,其后代也算是有了王家血缘。

“侄儿王曼,祝家主万寿无疆!”王曼恭敬道。

“好好好!”王鸿隐捋着自己的胡须,然后顺带看了看女子怀中的婴儿。

【王莽

遗传:天才

天赋:圣人转世、经学大家】

???

看到这个天赋,王鸿隐很是吃惊,于是对王曼问道:“你的儿子?”

看到家主对自己儿子感兴趣,王曼大喜,连忙说道:“正是。”

“今年多少岁了?”王鸿隐又问道。

“今天刚满一周岁。”王曼回道。

“与老夫同一天生日,有趣,哈哈!”王鸿隐抚须而笑,觉得王家这是终于又出了一个人才了。

这时,丫鬟们端来各种水果,尤其是橄榄和无花果,让宾客们大饱口福。

他们从来没吃过这种异域美食,别说他们,就算是皇帝也没吃过。

王家这也算是为自己的特产顺带做了下宣传。

瀛洲岛已经种满了橄榄和无花果,虽然单产很低,但好在王家在海外的地盘多,靠着种植面积大,总产量也不算低了。

“这酒……好苦。”一位士人饮下一杯葡萄酒,感觉嘴中苦涩,不似平常喝的米酒香甜。

“有米酒(浊酒),也有葡萄酒,诸位可以随便饮用。”新的家丞王郁君对一众宾客笑道,她今年已经三十七岁,正是如狼似虎的年纪。

“多谢少君!”众宾客对王郁君道谢。

随后,他们便发现这场酒宴的主人王鸿隐正在逗弄一个男婴,并让那个男婴去抓周。

“好生俊俏!”

“将来必然有所作为!”

“此子,不同凡响!”

众宾客们为了博取太守王鸿隐的好感,纷纷夸赞起刚满一岁的王莽。

桌子上摆放了许多物件,分别是木船模型、木剑、竹简。

分别代表海外开扩、参军、经学。

对于小王莽会抓哪一个,众宾客并不在意,他们的目的只是前来讨好太守王鸿隐,期待将来王鸿隐通过察举制,举荐他们家的家族子弟去当官。

如果王莽抓木船,他们就夸耀王莽敢于冒险,有胆魄,将来必有所作为。

如果王莽抓木剑,他们就夸耀王莽一腔热血,保家卫国,将来必有所作为。

如果王莽抓竹简,他们就夸耀王莽博古通今,研习圣人经典,将来必有所作为。

哪怕王莽什么都不抓,他们也能夸耀王莽知进退,不贪多,如此心性,将来必有所作为。

小王莽瞪着大大的眼睛看着一众宾客,然后准备伸手去抓木剑。

“仗剑走天涯,凭仗手中一把剑,荡尽天下不平,这位小少君,心中装着天下苍生,将来必定有所作为!”一个宾客赶紧夸耀着小王莽,生怕说晚了,就无法引起太守王鸿隐的关注。

然而,王莽伸向木剑的小手停了下来,转而去抓木船。

“陆运耗费繁多,水运省时省力,小少君小小年纪就懂得这样的道理,为了节省天下民力,而要发展水运,有这样一位从小就懂得为国为民的圣人,乃天下苍生之福呀!”另一个宾客拍着马屁。

然而,小王莽伸向木船的手也停了下来,然后伸向竹简。

“朝闻道,夕死可矣!小少君从小就懂这个道理,对圣人经典如此感兴趣,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堪比圣人的君子!”另外一个宾客称赞道。

这一次,小王莽没有再重新挑选,而是抱起竹简,很是好奇地看着竹简上密密麻麻的文字,虽然他还没开始识字,根本看不懂上面写的什么。

“哈哈哈!”王鸿隐很是高兴,打算重点培养一下王莽,不能浪费了这样的天赋。

其余宾客也纷纷庆贺王家又多了个天才子弟。

就在众人欢笑间,一个王家奴仆向王鸿隐俯身轻声禀报:“朝歌少君回来了。”

“嗯。”王鸿隐点点头。

他特地把王朝歌从仁川城叫回来,是有目的在内。

如今,仁川城内城外城都已经建好,还在外城建造了一个高大的仁义孔子石像,让全城的人可以瞻仰。

这个孔子石像,右手高举着火把,左手捧着一本论语,是仁川城的文化象征。

仁川城的自身安全已经有保障了,但城内百姓不够,需要迁徙人口前往仁川城。

可王家在辽东剩下的人口已经不多了,只剩三千多,必须想办法获得人口。

中原虽然有很多流民,但那些流民大概率身上有瘟疫,目前还不能迁徙那些中原流民,免得感染给王家的佃农们。

因此,想获得人口就只能从辽东本地考虑,而从辽东本地考虑前,得先清除一下正直的幽州刺史。

以前不清除,是因为皇帝刘询太勤政,就算清除了,王家也不敢有太大的动作,所以没有清除的必要性。

可现在是皇帝刘的时代,那自然就不一样了。

麻匪火并,刺史暴毙!听着多么顺耳!

第162章 兼并沓乡(一)

渤海郡

浮阳县

幽州最富饶、豪强最多的郡。

幽州刺史坐镇于此,将渤海郡本地的大豪强和官吏连根拔起。

他是宣帝末期上任幽州刺史的,在他的监管下,幽州这些年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问题。

……

深夜

“使君,夜深了,该睡了。”幽州刺史别驾对刺史说道。

“你先睡吧。”幽州刺史在油灯下仔细查阅各个郡国长官送来的工作汇报。

比如涿郡发生地震,用了多少钱赈灾。

又比如渔阳郡被乌桓人劫掠,死了多少人。

再比如右北平郡有许多盗匪,许多百姓被劫掠。

等等等等。

郡国长官们用钱都是要理由的,比如是用来赈灾还是用来徭役还是用来修城墙或者其他,人口、田亩少了也要有理由。

否则,钱、土地、人口突然比去年少了,刺史自然会怀疑。

但有理由也不够,还要防止这些理由是随便编出来的。

于是就需要刺史抽时间去实地监察一番,看看这个理由是否属实。

有些郡县长官,故意隐瞒人口,然后截留赋税,这种事经常发生。

比如颍川郡的一个县,当地本来有七万人口,要按照七万人口的标准缴纳算赋。

可县令却只上报了五万人口,谎称有两万人死于地震,这样就只需要向朝廷上交五万人口的算赋。

随后,宣帝刘询派遣的豫州刺史发现,那个县并没有两万人死于地震,县里依旧有七万人,其中五万人向朝廷缴纳赋税,“死于地震”的另外两万人的赋税则直接进了县令和太守的腰包里。

因此,刺史的工作非常重要。

毕竟,皇帝不可能每天都去观察天下这么多郡国的情况,会把自己累死的。

因此,让十三个刺史帮皇帝分摊工作压力,就很重要了。

只是这样也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刺史跟当地豪强官吏勾结在一起,那么谁又来监察刺史呢?

首节上一节102/3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