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119节

王洽这些军机处官员,纷纷拱手作揖,随后各怀心思的离开,不过直觉告诉他们,天子定不会简单的处置此事。

“那些跪在午门的官员,都记清楚是谁没?”在王洽他们离开后,崇祯皇帝看向李凤翔说道:“朕不想找他们的麻烦,一个个反找起朕的麻烦了。”

“皇爷,奴婢都记下来了。”

李凤翔忙拱手道:“这外朝的一些大臣,总是无视皇爷的仁慈,想挑衅皇爷的底线,奴婢心里……”

听着李凤翔所讲的这些,崇祯皇帝露出一抹玩味的笑意,眼前这个李凤翔,可不是什么好货色,放出去就是毁坏大明的家贼硕鼠,但留在自己身边当个恶犬,还是可行的,大不了用到最后杀了就是。

“去,从司礼监那边,找些体格健硕的宦官。”崇祯皇帝神情冷然,看向李凤翔说道:“你负责此事,叫锦衣卫负责监刑,给朕狠狠的打,敢讲出这等祸乱朝纲之言,朕倒是要看看,是他们的屁股硬,还是廷仗硬!

一个个想以此博取名望,好啊,那朕就满足他们,别打死了,朕要叫他们活着,朕要叫他们看着自己身败名裂,却没有任何办法。

等此事做好了以后,你亲自跑一趟锦衣卫,将所知官员的名单,叫骆养性给朕好好的查查,这些官员都靠着谁了。”

“奴婢领旨!”

李凤翔眼前一亮,忙拱手应道,那脸上露出兴奋的神情,自家皇爷将这等重要的差事,交给自己来办,若自己能办好的话,日后定然能受到重用。

只是他哪里会知道,自己在崇祯皇帝的心里,已然打进了冷宫,纯粹就是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杀掉。

大明现在的这种风气,很不好,不管是在朝为官,还是在地方为官,亦或者各地的将领,包括厂卫势力,做任何事情都带着各种盘算。

对他们有利的事情,一个个都表现得极为积极,反之就是另一种境遇了,这便是党争所带来的余毒。

也就是现在的崇祯皇帝,先前做了种种事宜,极大的震慑住厂卫势力,使得现阶段内廷这边,锦衣卫那边,不敢有任何暗藏私心的行迹。

“韩赞周,王大伴那边,所谋划的事情,是否差人呈递有消息?”有些心累的崇祯皇帝,揉着太阳穴,对一直沉默的韩赞周说道。

“回皇爷,眼下还没收到王太监的消息。”韩赞周微微欠身道:“要不要奴婢派人,去询问一下王伴伴?”

“询问就不必了。”

崇祯皇帝轻叹道:“派人告诉王大伴,先前所定的差事,抓紧办好,后面还有很多事情要解决。”

“喏!”

内厂和西厂刚抄的一批家财,还没在崇祯皇帝怀里焐热,就要拿出来多半,用于解决军机处所遇问题。

尽管周遇吉所领队伍,赶赴张家口一带,准备解决八大晋商,到时会抄出一笔惊人的家财。

包括眼下在京城这边,一些在暗地里算计的人,也难逃被抓的命运,但这抄家所得的钱财,终究比不过持续性的财源收入啊。

大明是结构框架出了问题,若只是不断地行抄家之事,必然会走向另一个极端,甚至严重的话,各地将出现严重的暴乱。

所以想从根本解决问题,就必须尽快的壮大,以内厂为首的国营经济体,相辅相成的迈步前行,才能稳定大明的基本秩序。

“你们这些奸宦,快放开本官,你们想要干什么,不要以为你们出言蛊惑陛下,本官就怕了你们了。”

“陛下啊,您难道真的就不辩忠奸了吗?”

就当崇祯皇帝思索着,后续要展开的种种谋划之际,彼时的午门重地,由李凤翔所带队的宦官队伍,抓住了那帮想以此博取名望的都察院御史。

其实有明以来,可出过很多头铁的文官,为了博取名望,为了达成某种政治诉求,便会激怒当朝天子,以行廷仗。

廷仗,在天子眼里是以正君威的手段,但在朝中文官的眼中,却是一种暴政,但也是刷声望的好去处。

“皇爷有旨,狠狠地打这帮搅乱朝纲的奸臣!”被十几名御史怒视而骂的感觉,叫李凤翔心里气急了,当即便沉声喝道:“敢讲出社稷倾覆之言,尔等真真是可恶至极。”

“啪!”

“啊……”

就在这些被按在长条凳上的文官,想怒斥李凤翔之际,那些操着板子的宦官,一个个收着劲儿的怒砸下去。

在内廷有着一帮懂得杖刑生死的宦官,打生,打死,皆在他们一念间,别看李凤翔话说的狠,但在来午门前,李凤翔就特意跟这些行刑的宦官交代过,廷仗可以,但不能将这些文官打死了。

看着眼前这些惨叫不断的官员,垂手而立的李凤翔,脸上露出一抹轻笑,一个个不是能骂吗?

好啊!

咱家叫你们一个个好好的骂!

第234章 朝堂纷扰(1)

“韩副宪,出大事了!”

张哲林提着手,行色匆匆的跑进韩继思的公房,神情激动道:“前去午门,行规谏的那些人,皆遭廷仗之罚了。”

韩继思听闻此言,手上一顿,抬头对张哲林说道:“是谁监刑的?刘总宪那边,知晓此事没?”

“是司礼监的随堂太监李凤翔。”张哲林皱眉道:“下官不是很清楚,刘总宪是否知晓此事,眼下他那边……”

“都廷仗了,他怎会不知此事。”

韩继思站起身来,神情严肃道:“不要掺和这件事情,此事与袁案没有半点干系,别被人混淆了视线。

先前本官就觉得崇文门税关一事,肯定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现在陛下不问缘由,在当下这种朝局下,便命李凤翔带人廷仗,那肯定是有猫腻的。

抛开其他的不谈,倘若崇文门税关之事,真能想他们张布的告示那般,每年单单税收这一块,定能增加不少税银的。”

“韩副宪,既然陛下是英明的,为何却在袁案上这般行事啊。”张哲林上前询问道:“那锦衣卫是什么货色,朝野间没有不清楚的,真要是屈打成招,搅得国朝人人自危,可是要出大问题的。”

“或许陛下真有什么考量吧。”

韩继思拿起书案上的文本,递到张哲林眼前,说道:“你先看看这份文书,这是本官私下调查的,就当前所张布的那些袁崇焕所招罪名,没有一个是没嫌疑的,甚至这些都可能是真的……”

听闻此言的张哲林,脸色微变,忙接过眼前的文书,在韩继思的注视下,便直接翻看起来。

“自袁崇焕赴任以来,其所上奏的奏疏,包括在辽东做的那些事情,无独有偶,全都有相应的朝臣力挺。”

韩继思皱眉道:“先前我们没有把注意放在这上面,可仔细对比之后,这里面便藏着太多难以琢磨的情况。

尽管叫锦衣卫督办袁案,有悖我大明法纪,但站在陛下的角度,面对先前朝中那样的势头,纵使陛下有意想将袁崇焕移交三法司会审,然也不会再那样做了。”

“这……”

张哲林指着手里的文本,难以置信的看向韩继思,显然不敢相信他所看到的这些,全部都是真的。

但见到韩继思微微点头,那坚定地神情,张哲林的内心,像是受到巨大的冲击,这一刻他突然有些看不懂,当前的朝局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其实在大明的官场中,虽说有大批的贪官污吏,但同样的也有一批有着操守的良臣,只是奈何官场风气使然,能说会道的,懂得奉承的,肯背地里花银子的,纵使没有真才能,但官运却很亨通。

不管是哪个派系,哪个小圈子,都是有好有坏,只不过坏的比好的多,如何能挑出好的来用,把坏的压制住,打压下去,便考验当皇帝的本事了。

“孙提督…现在你还担心吗?”

孙传庭撩了撩袍袖,端起茶盏,面露笑意的说道:“这大明的天啊,不是某些人,想鼓捣些什么歪门邪道,便能随意就变了的。

在当前这样的朝局下,天子还敢命内廷出人,廷仗那些颠倒黑白的御史,这便是在表明自己的态度,也是在支持我等啊。

对协助我顺天府衙,查封被抓进顺天府大牢的那些人名下产业,孙提督考虑的怎么样了?”

说到这里,孙传庭呷了一口茶,平静的看着孙祖寿。

“孙府尹,这件事情你可要想好了。”

孙祖寿皱眉说道:“眼下你还没给这帮人定罪,甚至还没有审出有用的东西,就做这样的事情。

纵使午门那边发生这样的事情,但要是有人揪着咱们做的事不放,只怕这件事情,便不会轻易过去了。”

“为什么要轻易的过去?”

孙传庭放下手中茶盏,神情冷厉道:“给这帮人再多的胆子,仅凭他们自身的意愿,断然是不敢公开叫板,在崇文门税关行抗税的闹剧,折腾出这样大的动静。

本官就是要杀鸡儆猴!

本官倒是想要看看,这些人的背后,究竟都是哪路神仙,天子有意整肃朝堂,身为大明的臣子,难道我们不该做些什么吗?”

回想起先前在顺天府大牢,自己见到那帮被抓进去的商贾,那一个个傲然的神态,孙传庭便知事情没那般简单。

要是背后没人的话,笃定自己不敢惩办他们,那这帮商贾断然是不敢这样的。

但越是这样一种情况,孙传庭越是想要看看,究竟是哪些人,在背后给他们撑腰,要是不震慑到那帮家伙,日后抗税之事,定然还会再发生。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那就办!”

孙祖寿神情严肃道:“不过顺天府衙这边,必须要控制好,我忠勇军进出内外城的数量才行。

本身是件好事,是铲除一批违法乱纪的家伙,但要是被人诬陷成预谋不轨,捅到天子那边就不好了。”

自统兵打仗以来,不管是在辽东,还是在别的地方,孙祖寿明白一个道理,能不得罪文官,千万不要得罪。

就文官的那张嘴,上嘴皮碰下嘴皮,什么话都敢讲出来,黑的能说成白的,白的能讲成黑的。

“这点孙提督放心。”

孙传庭微微一笑道:“我们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去查抄,叫想要找事的人,根本找不到任何理由。

只要是在京城内的,他们一个都别想跑,本官倒是想要看看,这帮被抓的家伙,背后到底站着哪些人。”

听着孙传庭讲的话,看着其脸上露出的笑容,孙祖寿的心里略有寒颤,这是赤果果的阳谋,引蛇出洞啊!

幸好自己所处的位置,跟孙传庭这边没有任何冲突,相反还是相互配合的关系,不然真要是犯到他的手里,情况怎样还真不好说啊。

经历这些事情以后,孙祖寿算更坚定一个信念,做好自己的本职,完成好天子交代的差事,不然真要遇到麻烦,他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第235章 朝堂纷扰(2)

大明藏着太多的秘密,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么多年传承下来,江山还是那座江山,但人却不一定了,仅仅是在京城这边,就不知藏了多少秘密。

午门外上演的那场廷仗,便像是在一滩深不见底的水中,投进去一块石头,表面来看没有溅起任何水花,但在水下面却形成了旋涡。

“照锦衣卫所查,这李如桢在府戴罪期间,小日子过的比朕还好?”崇祯皇帝举着手里的奏疏,看向骆养性说道:“要是朕没有记错的话,这李家各房的子弟,不少都恩荫指挥佥事、千户等职吧?”

“是的陛下。”

骆养性拱手道:“李如桢虽说是在府戴罪,但在李府那边,每月都有不少人,前去登门拜访。

据锦衣卫多方查证,祖大寿在京营任职后,就曾去李府拜访过李如桢,但具体说了些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另外李太监交到锦衣卫的名单,所涉及的那些官员,明面上跟李家没有关系,不过其中有两个人,却藏得很深。

李家各房的子弟里,的确有不少被授恩荫,甚至有些李家子弟,还顶着参将、游击将军衔,在三大营那边有缺。”

这李成梁所培植的关系网,还真是够可以的啊,都死掉这么长时间了,在朝堂上销声匿迹的李家,私下还藏着这样的关系。

不简单啊。

真要是说起来的话,在天启朝逐步崛起的辽东将门,其势力于万历朝末年,就初具规模了,毕竟李成梁没死之前,坐镇辽东的那些年,可提拔不少本土武将啊。

那时李家在辽东的话语权,绝对是很强的存在,不然在府戴罪的李如桢,还有畏罪自裁的李如柏,不会都掺和辽东事。

常言道老子英雄儿好汉。

死掉的李成梁,只怕怎么都没有想到,自己生前给李家铺设的路,他活着的这些子嗣没有一个争气的。

“这件事情你是怎么想的?”

攥着手里的奏疏,崇祯皇帝看向骆养性,道:“这李如桢罔顾君恩,无视大明法纪,明明在府戴罪,但却做出这等事情来。

很明显李如桢的心里,对崇文门税关那边,是不满的,是想强力反抗的,这样的人,朕该怎么处置呢?”

李家这条潜藏着的大鱼,必然不是那般简单的,别的姑且不论,单说李成梁晚年坐镇辽东,所做的那些骚操作,使得努尔哈赤逐步变强,便藏着很大的猫腻。

只不过双方当事人全死了,纵使崇祯皇帝想要细查下去,也不可能查出什么,但这并不妨碍要办李家啊。

垂手而立的骆养性,心里怕极了,听天子这意思,是要办李家啊,但李家还真不是那么好办的啊。

已故的宁远伯李成梁,在朝野间的名望不低,且李家的势力还是有些的,真要办李家的话,稍有不慎,便会在朝野间引起风波。

首节上一节119/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