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别再瞎写工艺了,都照这套流程来。”
马进听完,稍一思索,点了点头,道:
“小陈师弟,你这是打算以工艺卡为范本,架构起一个规范化工艺流程框架,”
“让六家技校统一工艺语言,统一步骤逻辑,统一校核标准,”
“建立一套可复现、可追溯、可迁移的操作体系,”
“从而实现通用件生产的标准化模块搭建和跨校协同验证机制?
卧槽?!
听完马进的话,
陈露阳原本还抱着手肘靠在桌边,这一下子,整个人都从椅子上弹了起来!
他直勾勾盯着马进的脸,眼神里写满了惊艳和佩服!!!
这马师兄绝逼是自己失散多年异父异母的亲兄弟!
他怎么能!!!
他怎么能每说一句话,都精准地
戳!到!他!的!心!尖!尖!上!!
陈露阳站在桌边,眼神炯炯发亮。
刚刚马进这番“术语轰炸”一出口,瞬间就把他脑海中那些零散、模糊的点子提炼成了一个系统框架。
之前他想的只是想着“别再出错”“能照着做”。
但马进却把这个“照着做”的逻辑,上升成一整套“从经验中提炼通用规则”的方法论!
这和自己拍脑袋“整一份范本发技校”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
“所以我这是走了个捷径?”陈露阳乐呵呵问道。
马进笑了笑,语气悠然:“捷径谈不上,算是摸着石头过了河。”
陈露阳好奇:“怎么说?”
郭安礼接过话头:“你这等于是先看结果,再倒推过程把成功的做法找出来,总结出通用套路。”
“这套逻辑挺像‘最小路径依赖’,也就是我们大一学的那个‘路径最短法’。”
“但大三学的内容就不一样了。”
他把几张卡片拍在一起,手指点了点纸上的工序字段:
“你看这些,每一道工序,其实都可以理解成一次‘操作决策’,它决定了一个‘结果变量’。”
“我们要是把卡片字段提出来,整理成结构化数据,再给每张卡加个‘合格’或‘不合格’的标签,那就能拿去跑一个多元判别分析模型。”
陈露阳懵了一下,试探的问了一句:“是多选题选对了几道的意思吗?”
马进乐了:“差不多。”
“但我们这个不是‘选’,是‘配’。配工艺组合。”
“比如说:扩孔方式、试配步骤、倒角顺序,这三个变量只要按照某种特定组合出现我们就发现它成功率特别高。”
“像A方式扩孔+做试配+倒角顺序规范,这种‘A+B+C’的组合,成功率就能达到80%以上。那我们就可以把这个叫做‘优质组合’。”
郭安礼接过话头:“反过来说,如果某张卡虽然这次做出来没出问题,但它用的是‘D+E+F’的组合,那就说明它是走了一条‘高风险路径’。”
“我们就能提前标记出来,提醒技校注意:这个方法虽然这回没翻车,但不太稳。”
“等这套模型建好,我们就能给每一张卡片打个‘工艺组合评分’。”
“分数高的,是成熟稳妥的做法;分数低的,是容易出岔子的组合。”
说到这儿,他顿了一下,语气缓了缓:
“但这可不是说,低分就一定失败。”
第494章 壁垒太厚了
“有些组合本身风险高,可加工那天正赶上刀磨得利索、设备状态好、师傅手艺也稳当,所以最终也成功了。”
“可你要是把这张卡交给另一个技校照着做,换了设备、换了人,那就不一定能成。”
“所以我们不能光看‘结果成了’,更得看‘过程讲没讲清楚’。”
“我们最在意的,就是一张卡的‘可复制性’到底强不强。”
“那些流程模糊、数值不全、描述含糊的卡片,就算这一回碰巧成功了,也没法在别的学校、别的批次、别的工人手里顺利复现。”
他抽出一张卡片,举在手里晃了晃:
“你看这个,扩孔写的是‘二次走刀’。”
“可具体刀径多少?走几刀?转速多少?冷却液用不用?一句都没写。”
“就这么一句‘二次走刀’,换了人、换了料,八成出岔子。”
“像这种关键信息缺失、依赖操作者主观判断的卡,我们就归为‘控制力弱’。”
他顿了顿,反手又把另一张卡片拍在桌上:
“再看第一技校这张。”
“先是‘预钻17.2’,接着‘半精车17.7’,最后‘精扩17.82±0.02’,三段流程层层递进。”
“中间还设了两次试配点,连用的刀具型号、转速、冷却方式都写得一清二楚。”
“这就是典型的‘控制力强’。标准清晰、流程规范、操作者不用猜。”
说着,他把两张卡一左一右铺在桌上。
“要是想真正让这些卡片发挥作用,我建议咱们干脆按‘控制力’来分类!”
说罢,
在陈露阳目瞪口呆的表情中,
郭安礼掏出一张稿纸,拿起笔,在背面打上了一个草纸表格。
“我初步想了六个关键字段,用来打‘控制力评分’。”
“一是工步数量,二是每道工步描述的完整度,三是关键尺寸的精度范围,四是是否包含试配,五是有没有返修或修整记录,六是有没有批次一致性的备注。”
“这六个指标一旦量化,就能对每张卡给出一个清晰明确的‘工艺控制评分’。”
“0到10分,分高的就是标准完整、容易复现的;分低的,就是风险高、需要特别小心的。”
一边说,一个简洁清晰的表格就出现在纸上。
这时,马进凑了过来,低头扫了一眼草表,提出疑问:
“我有个问题。你这个评分法,现在主要看的是流程清不清楚、能不能复用。”
“但咱们要是想把这套卡做成可推广的模型,光靠流程不够,实际加工的结果也得算进去。”
“比如尺寸误差、成品合格率这些指标,如果不纳进来,就可能出现流程虽然标准化了,结果却还是出毛病的情况。”
郭安礼一听,啪地一拍脑门:“对!你不说我都忘了这茬!”
说着,他拿笔在评分表最后加了一栏,写上:
“实物验证记录”。
并在备注栏标明:“是否附带尺寸/形位/缺陷等成品检验资料。”
马进见状,又补了一句:
“最好再注明‘是否为批次抽检’还是‘逐件全检’,不然光看数据也不知道稳不稳。”
“这类‘结果字段’,日后搞加工数据比对、做经验总结都有用。”
郭安礼边听边点头,飞快地在旁边记下补充。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纸上的表格越画越细、越写越全。
……
卧槽!
陈露阳傻呵呵的站在旁边,发现自己根本插不进去他们的世界。
大一和大三的壁垒这么厚的么?!
他最初设计工艺卡,单纯就是为了突出“产教结合”的路子,把技校的成绩亮出来!
同时在中间讨个巧,
把几个技校里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亮出来,供其他学校参考,
好让大家少踩坑、少报废,把零件的成品率提上去。
可是哪想到同样是卡片,
在马进和郭安礼看来,竟然能拆出“流程字段”“结果变量”,做成一整套拟合标准、提炼路径的“工艺数据体系”!
眼看那张草纸上的评分框架越写越细,
从原先的控制力强弱,延展到了信息完整性、实物验证、可推广指标……
一个“工艺流程可复制化评分体系”的雏形,就这样从几张手写卡片中长了出来!
陈露阳两眼放光!
好哇~~
真的是太好了!
既然他们能从“卡片”里算出结论,那自己就负责把更多“有价值的卡片”找出来,喂进去!
“咱们这就建卡片评分库!”
“下一批通用件的卡片,就按你们这套打分模型来写!”
“你们这边把标准立住,评分打实,到时候高分卡直接进模版库,供所有技校参考!”
“当然~低分卡回头也不能扔,”
“回头再出份‘典型卡片修订建议’,手把手帮技校学生把卡写好!”
郭安礼也点头:
“对,等卡片数量一多,我们甚至能从整体数据里,提炼出‘卡片规范编写指引’。”
“比如一个推杆件,最少得有几步?每步描述至少多详细?试配和修整该写在哪个环节?”
“把这指引印出来挂车间墙上。”
“学生一看就知道卡怎么写,师傅一看就知道卡靠不靠谱。”
马进补了一句:“评完分,还能拿数据回头倒查。”
好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