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对接技校
啥玩意啊!
这怎么唠着唠着,就一步唠到市里表彰上去了!
怀揣着“他是不是忽悠我”的疑惑,
何正华将手里的复印件仔仔细细看了一遍又一遍,又一遍一遍!!!
看完之后,
何正华的眼神都变得清澈了。
卧槽!
这小伙子有两把刷子啊!
上次来找自己的时候,还是一副求人的态度,
今天来,就变成是带他们飞了???
对于这件事,陈露阳也是没有办法。
虽然他手里虽然已经拿到了市经委试点项目的红头文件,但梁仲维承诺帮联系合作技校的事,还没落到底。
至于能不能批、能批哪家、什么时候落全都是未知数。
而一旦项目正式启动,最怕的就是“等”。
等批文、等批人、等调度,那一等就是十天半个月;
更别提合作过程中还得协调设备、磨合师资,合作中再出点岔子,拖起来就是连环套。
碰上啥状况,谁也说不准。
眼下试制在即,时不我待。
与其干等着批文、等着被安排,
不如趁现在先动起来!
抢时间、压节点、把能推进的先推进一步是一步。
反正方向是对的,手续也能补得上。
只要成果做得出来,到时候谁还能说什么?
“项目我们这边愿意参与,但学生是学生,不能当工人使。”
何正华先把话撂在前头。
“这周五我们会调整一下教学安排,下周一开始排机床。我给你空出三台车床、一台钻床、一台立铣,再腾出一间教研室做技术对接。”
“教学组这边我配两个实训班,一组车削,一组钻铣,二年级学生为主,各六人,加上我和两位实训老师,总共十五人。”
“如果后续你们项目规模扩大,我还能再从三年级抽一批人,做成备用小组。”
“开工时间就定在下周一下午,第一轮先出三件,咱们先走一遍流程看看。”
“你们要是能派个工艺师傅过来,咱们这边两位老师也能提前对接工艺细节。”
“好!”陈露阳立刻点头,“我这边安排两位一线老师傅过来,全都是在车间干了十几年的老工人,对工艺和误差控制都有经验。”
“图纸方面,由我们项目组的张楠负责,他本人也会全程参与试制过程,现场解释结构设计和工序安排。”
“我会根据实际设备和人手情况,这周末再细化一版工艺流程,出一份交接用的日程表。”
说到这儿,他语气一顿,接着补充:
“另外还有两点,得提前和您说清楚。”
“第一,这批试制,是我们项目立项后的第一轮实物出件,时间上卡得很紧。一个月内就要向市经委报送阶段成果,出件效率和合格率必须双控。”
“第二,材料这边,我们修理厂备的是定额料,都是从废旧库存里一根根挑出来的整料坯。尺寸够、硬度高,但数量实在不富裕。”
“不像教学能多配几块练手,这边一块报废,就可能直接断了后续装配环节。”
说到“材料”的时候,陈露阳脸上的笑意也收了几分,神情比刚才郑重了不少。
这些料都是他挖门盗洞、想尽办法、左撺右攒凑出来的,
真是禁不起一丝祸害。
“这点你放心。”
何正华认真道:“我们学校既然接了你的项目,就一定保质保量、把事办好!”
“你这材料我亲自交接,正式生产之前,先让学生用废料练两刀,签实训承诺。”
“学生谁出了废件,我就让他写检查。”
ε=(ο`*)))唉。
陈露阳听到这话,心里却没法轻松。
他低着头,默默叹了口气。
真要出了废件,废的是他的材料,
你写检查有什么用!
项目卡在这个试制环节,一个零件砸了,就意味着整个流程断一道;
工期延误,报不上去,市经委那道关就过不去。
可这话他也不能当面说。
技校不是工厂,学生不是工人。
教学单位本来就不能对学生搞经济惩罚或处分。
“写检查”,已经是实训环节里最严厉的惩戒方式了。
陈露阳转过头,看向眼睛都有点烧红的张楠:
“师兄,图纸那边,要留一个教学版。该标的就得标清楚,哪怕多几页也没事。”
“学生不懂结构,最怕凭经验乱下刀。”
张楠烧的晕乎的,站着的姿势也虚着,但听到这话,他还是点了点头:“图纸我这边已经重新整理过一版。”
“正式开工之后,每道关键工序我都盯着过一遍。包括装夹方向、余量段提醒、配合段和止口的位置、哪些是精配、哪些是成型加工……我都给他们逐张图讲清楚。”
“尤其是限位环、导柱、精配孔这几节,误差控制在0.05以内,连半毫米都容不得差。我会全程待在车间,边走边讲。”
说完,张楠把怀里夹着的一份蓝图抽出来:
“这是按教学使用简化的版本,复杂的注释都移到了边角,每一处刀路走向都标清了。”
“到时候我们会贴几份在工位上。谁哪道有疑问,我在现场回答。”
何正华点点头:“行,我这边也安排一个实训组的老师全程跟你对接。”
“真要碰上工艺问题,咱们就在车间掂量着改。”
“说到底,这图是你们画的,项目也是你们提的,我们也是按照你们的方向往前推。”
眼看两方谈的差不多了,何正华开口道:
“那就这样!我们这边机床会在本周五前腾出来,你周六送材料,周日我们调试设备,下周一正式开工。”
“材料交接我亲自在场,做好登记。你那边要是临时有调整,提前给我打声招呼。”
“好!”陈露阳点头应下。
谈完了丰南技校,陈露阳一转身,就看到张楠靠在门边,整个人烧的晕晕乎乎的。
“能坚持不?”
“能!”
张楠咬咬牙。
自从上次市经委的项目批文下来之后,张楠就感觉压力无比的大。
现在材料和生产技校眼看有了着落,偏偏就卡在他那一摞还没校完的图纸上。
急火攻心,嗓子当天晚上肿起来了。
现在好不容易自己的图纸画出来了,可以让项目推进,死活他也能坚持!
从丰南技校出来,两人马不停蹄,又奔了三家学校。
一家擅长小件车铣、铣面铣槽;
一家能承担热处理和简单淬火;
还有一家校办车间设备偏老,但能负责内孔加工和精磨。
每家学校条件不同、人员水平也参差不齐。
但制动推杆这东西,结构复杂,根本不是一校能包打天下的活。
幸亏身边有张楠在,
材料怎么打底、余量预留多少、装夹怎么做、磨哪一端、铰哪一孔,全都有他负责沟通的清清楚楚。
张楠说完了图纸和工艺,剩下的就是陈露阳与几个学校谈合作。
合作的口吻也一样,
陈露阳一上来就把底牌亮出来,直接端出“北大和劲霸修理中心联合申报、市经委市科委备案的产教协同示范项目”的牌子,一锤定音,先给校方一个震撼。
随后再按部就班地谈试件生产、学生分组、材料使用、车间安排,节奏压得很紧。
一整天下来,连轴转了四家技校,到了最后一站时,天已经擦黑。
两人坐上回修理厂的公交车时,脸上都没一点笑容。
实在是乐不起来。
别看制动推杆只是个巴掌宽、两掌长的小长条,里头的工艺却花得紧。
外壳要铣槽、打孔、车止口;中间限位环得走刀留肩;内部的导柱、压套、螺帽,全都是装配级配合件。
有些孔非得是H7级精铰不可,有的轴段得过一遍外圆精磨,还有一节复杂的内锥角结构,不下三种刀具才能完成。
张楠靠着公交车的车窗,额头冒汗,整个人烧得眼神都发直,可嘴里仍然道:
“小陈,导柱那几段得拿精磨机去磨,预留量必须控在0.03以内,这几个机床硬度根本压不住。”
“我知道了,我去想办法。”陈露阳回头看了他一眼,语气放得极轻,“你先闭眼歇会儿,到站我叫你。”
张楠点了点头,像是终于绷不住了似的,靠在车窗边,一闭眼就沉了下去。
陈露阳没再说话,坐在一旁盯着车窗外晃动的灯光,心里却沉得很。
这个兄弟从早上到现在,水没喝几口,饭也吃得草草的,
明明已经病得人都发虚了,还是跟着自己一口气跑了四个技校,换成铁人也吃不消。
伸手探探脑门,热的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