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八零机械厂 第668节

  吕世昌神色也变得微妙。

  他本来还打算中立些,毕竟第一工业技校一向谨慎,可眼下形势有点像是被“点将”进了这个新试验田,让他不动也不行了。

  再看旁边那几个老牌大厂的厂长西山机械厂、电气设备制造公司、第一机床厂的发言人,一个个眼神却多多少少带着点复杂。

  要说不高兴吧,也不至于。

  但一个刚挂牌不久的小修理厂,突然让市里点名支持、资源倾斜,这不由得让他们琢磨琢磨……

  这陈露阳到底背后有谁在啊?

  啥门路这么硬!

  梁仲维清了清嗓子,说道:

  “今天这场协调会,时间不短,大家讲得也都挺扎实。”

  “几家单位的合作历史、产能方向都说清楚了,技校的实际情况和想法也提出来了,讨论气氛也算坦诚、务实。”

  他话锋一转,落回主旨上:

  “我提一个建议:这次会议不作强制匹配,不现场分配,也不搞什么定点定人。”

  “但会后,我们市经委会出一个‘厂校意向对接建议清单’,清单上面会把每个单位今天谈到的工艺方向、可承接内容,技校的专业配置、师资力量、设备条件,做一个建议性的归类。”

  “至于怎么对接,谁和谁谈得来,谁和谁项目能合得上,那就回头各自谈。”

  “愿意走到一起的,就报项目,签合同,走程序。”

  他说得圆润,分寸又稳,尤其后一句“谁愿意走到一起”点得轻巧,落得妥帖。

  既避免了现场点名的尴尬,又把主动权交回到厂校双方手里。

  至少给他们留了一个“下台阶”的机会。

  “那就按这个意思来,后头咱们自己找对口单位沟通。”会场上有人开口道。

  空气轻松了些。

  梁仲维抬手轻轻敲了两下桌面,为这场三个多小时的会议做了一个圆满的收束:

  “‘产教协同’这块是市里定下的重点方向,更是为以后的工人队伍打基础。”

  “市里明年的技改专项经费、设备购置审批、技校扩编指标,包括产教融合试点单位的推荐名额,都要立项、要审核。”

  “名额就那么多。”

  “谁先干出来成果,谁先出成型样件、有验收报告、有参与记录,我们就先批谁。”

  顿了顿,

  梁仲维最后看了眼坐在角落的陈露阳,笑道:

  “有些单位虽然小,但思路清,劲头足,这也是一条路。”

  “怎么选,大家回去自己掂量。”

  话说到这份儿上,会议室里再没人挑刺了。

  梁仲维挥了挥手:“会散吧。”

  椅子“唰啦”一片响动,代表们三三两两起身。

  “小陈,你要回学校还是去哪,我送你。”何大华开口问道。

  “我看呐,小陈还是跟我走吧,我车比你的好。”鲁永强笑眯眯地接话,眼神还不忘往何大华那边瞟一眼,活像故意拱火。

  何大华眼角一挑:“你那破吉普,坐进去得自己踩门,算哪门子好?”

  眼看俩人又要呛呛起来,陈露阳赶紧开口:

  “鲁大爷,何叔儿,我就不麻烦您二位了,我还得去找我师兄唠唠。”

  “你师兄?”两人不约而同一愣。

  “谁啊?”

  “梁主任就是我师兄。”陈露阳没想瞒着这俩,直接开口。

  这话一出,鲁永强和何大华面面相觑,随即同时露出一种“原来如此”的神色。

  难怪今天梁仲维在会上话不多、却次次点他,

  合计俩人还是这么个关系。

  “你这学可真不白上~”鲁永强笑着说了一句。

  陈露阳羞涩一笑,一脸腼腆。

  那模样跟刚刚在会议室里摆责任、讲合作、针锋相对的修理厂主任判若两人。

  “行,那你去吧,去跟你师兄好好聊聊。”鲁永强冲着陈露阳摆摆手。

  “要是生产那边实在找不到人,就来找我。”

  何大华也开口:“就是,你那三两个零部件,我回头找个车间就帮你弄了。”

  陈露阳感动了。

  “谢谢鲁大爷,何叔~我先自己想想办法!”

  “实在找不到路了,我再来找你们帮忙~”

  听到这话,鲁永强眼神更欣赏了。

  “年轻人有骨气是好事。但骨气归骨气,遇事别硬扛。”

  “我懂,鲁大爷您放心。”陈露阳开口道。

  跟两个长辈告别之后,

  陈露阳提着文件袋,穿过市经委会议室外头灰砖青墙的走廊,一路追到了梁仲维的办公室门口。

  门半掩着。

  他敲了两下门框,笑着探头进去:“师兄,我来认认门!”

  梁仲维笑着开口:“进来坐。”

  陈露阳高兴的走了进去,刚坐下,梁仲维就夸奖道:

  “今天表现不错,蛮有气势的。”

  陈露阳笑道:“我也是头一回跟这么多厂长校长打交道,说实话,腿肚子都紧了。”

  梁仲维轻轻一哼,倒了杯热水递过来:“你要是腿肚子紧,那今天下午那几位校长估计膝盖都打哆嗦了。”

  两人相视一笑,气氛轻松下来。

  陈露阳试探开口:“师兄,我今天来,也是想厚着脸皮求您个情。”

  “这次厂校对接的匹配,能不能……多往我这边帮衬帮衬。”

  梁仲维没急着表态,反问了一句:“今天的会场上,起码有一半人心里在嘀咕,你那修理厂,凭什么能进这屋子?”

  陈露阳乐呵呵的接话:“因为我是您师弟呗。”

  梁仲维“噗”地一声乐了,伸手一指他:“你小子倒会抖包袱!”

  笑完了,

  梁仲维紧接着话锋一转,神色也沉了几分:“我可没那么大面子。”

  “你今天能进那个屋,不是因为我是你师兄,也不是因为修理厂干得多漂亮。”

  “是因为你们踩中了节点。”

  梁仲维正色道:“眼下整个城市工业结构正在松动,原来那一套‘学校贴厂房、学生蹲车间’的路子,早就走烂了。”

  “那些大厂谁都想合作,可真到了具体项目上,技校只是挂名,学生也只是帮衬,啥也落不下。”

  “而你这边,恰恰反着来。”

  “一个小单位却主动拉起院校资源,是以‘小厂+高校’的方式,走出一条全新的协作路径。”

  “不是依附大系统,而是自己站出来当节点,画图纸、提需求、设工艺,反过来让高校和技校对接你。”

  “说白了,你这个修理厂,是目前市里唯一一个尝试‘组织化整合边缘资源’的落地项目。”

  他抬眼看了陈露阳一眼,声音顿了一下:

  “一旦你这套机制跑通了,市里就能以你为范本,把零散的小作坊、小技校、边缘岗位聚成一张网,搭出一套低成本、跨主体、拼接式的轻工业协作平台。”

  “这是市里真正想看的东西。”

  “所以你不是来‘汇报成果’的,你是来‘提供方案’的。”

  他指了指桌上的文件:

  “今天会议那些人,谁没成果?”

  “但他们的路走了十年,你这条路,是没人走过的新路。”

  “眼下城郊片区、乡镇地带,小作坊一堆,全都卡在‘能干活、干不大’这道槛上。”

  “你们修理厂这个试点,说到底,是在替大家趟路子。”

  他顿了顿,语气带了点意味:

  “如果你这套‘图纸出厂、试件回校、闭环反馈’的模式真能跑通,那就不只是你们修理厂一家受益。”

  “是整个轻工业和校企合作都有了参考样本。”

  “这就是你今天能进这个会场的真正原因。”

  梁仲维说到这儿,终于抬手把桌上的那份材料推了过来。

  “我会让装备科和职教办那边全力配合你。”

  “技校资源上,第一批你先挑两个,后面再跑顺了,看你干得怎么样,我再给你扩。”

  话音落下,陈露阳脑子“嗡”的一下,整个人像被热血冲得通透。

  他猛地站起身,手指不自觉地在桌边抠了抠,像是要让自己平静一点,可话却没收住:

  “谢谢您,师兄!”

  “我一定好好干,不给你丢脸!”

  梁仲维笑着点头:“好,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我一会儿要下去听个汇报,就不留你了。咱俩以后再唠。”

  “好嘞师兄!”

  ……

  就在陈露阳双眼锃亮,决定大展宏图的时候。

  此时北大的校园里,

  一条红色横幅从湖畔对岸斜斜挂起,上面写着八个大字:

  “继承先烈精神,勇担青年使命”

首节上一节668/70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