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八零机械厂 第646节

  “一个提要求,一个练技术。”

  “两个单位,两种职能。各自干各自擅长的事,中间再建立定期反馈机制,构成一个技术与教学互通的闭环。”

  “这种模式,不一定适合全面铺开,但作为一个跨部门、跨层级联动的试点案例,很有价值。”

  梁仲维内心本就对修理厂抱有希望。

  听了杜科长的话,梁仲维将那份盖着红章的材料往桌上一推,支持道:

  “你说的‘两地协作’,是个好提法。”

  “一个在校,一个在厂。不冲突、不抢人,各干各的强项,谁擅长谁上手。”

  “要是真能跑通这套流程,不光通用件,以后别的轻工业项目也能照着这模式走!”

  眼下,改革开放已经启动,

  国家提倡“计划为主、市场为辅”,逐步放开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限制。

  先是承认个体劳动者合法地位,

  接着允许从事手工业、服务业,

  到了今年七月,更进一步鼓励个体经济,允许雇工不超过7人!

  政策一松口,农村冒出了社队企业,城市冒出了裁缝铺、维修摊、家具作坊。

  尤其像片儿城这种边缘工业区,小作坊林林总总,开得热火朝天。

  但政策也有“限”。

  最多七个人,不能扩大、不能扩员。

  想要搞批量,做定制?

  不行。

  想成体系,供给稳定?

  也不行。

  一大群人就这么卡在“能干活,干不大”的尴尬线上。

  而陈露阳这条路子,偏偏就开了个口子!

  如果能把“技校+修理厂”、“学徒+车间”的联动模式跑通,

  把“分工协作、拼装整合”的路径试出来,

  那就等于给现阶段的小生产方式,趟出了一条“有限组织化”的合作路径!

  这不仅仅是陈露阳一个项目的事,

  而是整个“轻工业+小手工业”的现实范本。

  一旦跑顺,谁都能拿去用。

  “是啊!”杜科长也感慨开口。

  他是装备科的,跑过车间,蹲过产线,也调过几十家修理铺和小厂。

  他是太清楚这些单位的死穴了。

  资源散、设备杂、人手不稳、流动性大,

  想干点事,一到“成批量、出成品”就栽了。

  可眼下这套“拼图式协作”模式,倒像是给这群碎片工厂找了个拼法。

  一个主导单位统筹,几个擅长点加工的小厂参与,车间不是单点发力,而是“按模块出货”,最后集中组装。

  关键是,这一整套逻辑,放到别的轻工业领域,也能“复制”。

  正因为看到了这个修理厂的价值,所以杜科长才愿意想出“两地协作”的法子。

  只不过,他只负责调研和提出意见。

  具体试点能不能批下来,要看梁仲维是不是同意。

  梁仲维用笔尾轻轻敲了敲桌面,沉思片刻。

  随后,他打开桌侧的红头签批纸,刷刷写下了几行字:

  “同意将劲霸汽车修理中心列为市级机械工业产教联动试点单位,建议以项目方式予以备案扶持。

  接着他把秘书叫进来,把签批纸和调研报告递过去,道:

  “走程序吧,通知拟好,今天下午下发。”

  ……

  虽然市经委那边已经基本确定了,将劲霸汽车修理中心列为“市级机械工业产教联动试点单位”,

  但这事儿终归不小。

  牵涉面广,光是工厂、单位和技校就涉及十几家。

  市里还得走一整套流程,最终还要上“市经委主任办公会”专门研究讨论,才能拍板定下来。

  所以,眼下只是过了初审关。

  离“真正落地”还有几道坎儿要迈。

  就在市经委研究开会、走程序的时候,

  陈露阳这边却一点儿也没闲着。

  白天上课,晚上写手稿,

  一有空档,就揣着一张地图,穿街走巷,奔技校、跑单位。

  虽然市经委那边有梁仲维撑着,多少算是“有熟人”能帮个忙,

  但只要一天没有正式红头通知落地,那就一天没法指望技校跟你签协议、拉机器、开工干活。

  如果因为等着天上掉馅饼,而把眼前这点机会给耽误了,那可就不好了。

  总之,一切没有尘埃落定之前,还是要先靠自己把现有的工作做好才行。

第469章 文科生撬开工程实践大门

  靠着那点小脸皮厚、嘴皮子利索的本事,陈露阳还真跑下了三四家愿意合作的技校。

  虽然规模不大,但都有加工车间,老师也有实操经验。

  只等张殿才那边的图纸一出,

  试制件立马能排产,第一轮打样就能走起来。

  就这样,陈露阳一边找技校,一边等待着市经委的消息。

  但让陈露阳没想到的是,

  市经委的消息没等到,却等来了另一条消息。

  “不是……到底啥委?”

  宿舍里

  陈露阳躺在床上,看着敲门进来的郑哲,一脸懵逼地开口问道。

  这几天,他耳朵都快听“委”听出花来了。

  不是他妈市经委,就是他爹市科委。

  一天天这委那委的,委的他头疼!

  “片儿城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市科委!听懂没!”

  郑哲翻了一个白眼,一脸无语地看着眼前这个活祖宗。

  刚刚他从自习室走出来就被连英华叫去,说让陈露阳来办公室一趟。

  听意思,好像是陈露阳通用件的项目被市科委批了,还挂了重点示范名额。

  郑哲怕耽误事儿,这才急匆匆地过来去喊陈露阳。

  哪知道这位祖宗倒好!

  听到市科委的名字,非但一点都不激动,甚至还有些嫌弃。

  ……可不是嫌弃么?

  陈露阳不情不愿的站起来。

  他现在真是做梦都盼着市经委的电话!

  巴不得马上就收到市经委的消息,解决技校生产的问题。

  你说市科委这个时候跑出来凑什么热闹!

  看着陈露阳不情不愿的模样,郑哲催促道:

  “祖宗诶,连老师在办公室里等着呢,你快点去吧!”

  “行行行,我这就去。”

  ……

  此时的经济系办公室里,张国真、连英华等一干老师正在办公室里热闹高兴的拍桌子。

  喜事啊!

  大!喜!事!儿!

  文科生搞工程,搁过去谁信啊?!

  经济系搞零件、跑试制那更是想都没曾想过的东西!

  而今天,

  陈露阳牵头申报的“通用化零件项目”,不仅拿到了校级青年科技项目的资格,

  更被市科委正式批复为‘市级大学生工程实践基地’,还附了重点示范推荐意见!

  不说盘古开天辟地吧,

  反正自建系以来是头一份!

  今天上午,

  张国真从教务处把那份盖着红章的批文带回来时,脚步都轻飘飘的,

  咚咚咚。

  敲门声传来,几个老师回头一看!

  “诶呀,小陈来了!”

  连英华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笑意,直朝门口招手,“快进来快进来!”

  陈露阳一脸谦虚老实地走进办公室,装作不知情的模样,道:

首节上一节646/70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