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八零机械厂 第637节

  哪样都不是随便敲敲打打就能凑合出来的活儿。

  “就这点料头,连一套都配不齐。”

  陈露阳心里叹了口气,把杯子扣到桌上。

  但面上没露出来什么焦急,只抬眼扫了一圈库房的边角堆,“老焦,前两批回来的边角料,还在不?”

  焦龙一愣:“还在,搁在东墙那边,但……全是断头断尾,能用的有限。”

第94章 请假:我去干仗了

  因为一顿饭的问题,我跟朋友干起来了。

  我今晚必须掰扯明白。

  我去干仗了。

第464章k5超超超大章之东边不亮西方亮

  “也行,有点是点!”陈露阳果断开口。

  “小龙,这两天你辛苦辛苦,去废品站和老工业区跑一趟,能翻出多少边角料,就带多少回来,咱先凑一批应急。”

  “不用追求一次到位,只要先凑个能跑通工艺流程的半成品试样就行。”

  焦龙:“好嘞陈哥,包我身上!”

  陈露阳点点头。

  焦龙如果能拿回东西最好。

  如果实在拿不回材料的话,他就回学校找张殿才或者是连英华,看看能不能从“项目课题”上申请点试制材料的补贴,或者审批一张用料单。

  实在不行,就干脆把这批材料写进下个月的“产学研试点项目”申报材料里,到时候统一列清单,一起报上去。

  材料的事先放一边,接下来要操心的,是技校对接。

  “小陈主任,那你下一步有什么打算?”陆局在一旁开口问。

  “没有想好。”陈露阳实话实说。

  “先照着地图,一家家敲门去问。”

  “片儿城这么大,总能找到几所能帮我们生产零件的学校。”

  “我陪你一起去。”陆局开口,

  “多个人多张嘴,咱合力总比你一个人瞎跑强。”

  “算了。”陈露阳摇了摇头:“年底了,修车的活多,厂里还有一堆检修的事儿,”

  “你们把修理厂看好就行,外面的事,我来想办法。”

  中午吃完了饭,

  陈露阳翻了翻维修登记本,粗略看了一下这两天车辆的维修维护情况,又在车间转了一圈,确认没什么紧急活,这才背上书包出了修理厂。

  片儿城的风一阵阵地灌进脖领子里,拍的脸蛋子疼。

  陈露阳站在西客站外的公交站牌下,

  一手夹着卷起的片儿城市地图,一手翻着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嘴里还叼着半截咬过的铅笔芯。

  小本子上面歪歪斜斜地记着一串串校名和地址:

  “丰台技校……海卞机械校……光辉二轻技校……”

  “今天能完跑仨就算成功。”

  说着,他抬起右腿,把地图展开压在大腿上,顺着公交线路一点一点往下比:

  “这家离公交站最近,先去这家。”

  “要是谈不成……回头还能赶一趟广安门那头。”

  他轻声嘀咕着,收起地图,冲前头刚到站的公交车迈步走了上去。

  ……

  就在陈露阳外出寻找技校合作的时候,

  市科委办公楼三层,

  评审会议室里烟雾缭绕,

  几位头发花白的专家正围着一张长桌坐成一圈,桌上摊着厚厚一摞申报材料。

  茶水热气腾腾,烟灰缸里烟头横七竖八,空气里满是茶叶味和烟草味。

  随着教育部下发文件,推动“高等院校与地方工业合作试点”,鼓励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基层,

  市教委与市科委也联手启动“大学生工程实践基地”挂牌评选,向本市各重点高校发出通知,征集具备一定技术基础、落地条件和产业对接前景的青年科技项目,计划从中挑出一批“可转化、能示范、有实效”的典型,进行挂牌扶持。

  通知一出,片儿城几所重点高校纷纷上报。

  清华送上“高效太阳能集热板试制计划”,

  航天院校报来“铝合金结构件疲劳实验台”,

  理工大的“城市供热管道泄漏自动检测装置”,

  地质大学的“矿用钻头磨损建模项目”……

  每一项都来头不小,是各高校遴选出来的“校级重点项目”。

  不是教授亲自指导,就是实验室集体项目。

  评审小组成员日夜奋战,逐项审核,生怕错过任何有价值的项目。

  “下一个是哪个?”

  主持评审的处长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几分疲惫。

  工作人员飞快翻查材料。

  “是北大的‘常用汽车零部件通用化与标准化实践探索基于厂校联合试制的实验研究’。”

  “哦?北大的?”

  周围几位专家顿时抬了抬头。

  “哪个系报的?”副组长随口一问。。

  “经济系和力学系联合报送。”

  “经济系?”副组长眉头一挑,忍不住咂嘴,

  “经济系搞零件试制?这也不对路啊!”

  “这不应该是工科的活儿吗?”

  工作人员翻着材料解释:“因为申报人是经济系的大一新生,叫陈露阳。”

  “经济系的项目负责人?还是个一年级?”

  一位戴老花镜的委员轻轻皱眉,“真不是哪个老师挂名,学生当挡箭牌?”

  “不像。”工作人员翻到附页,

  “资料显示,申报人同时是一家校外汽车修理中心的负责人。”

  “此次试制已实际完成了火花塞、垫片、喷嘴等通用件的初版样件,力学系也参与了图纸和数据绘测。”

  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了一下。

  随后就是的翻纸声,不少人开始动手翻材料。

  “嗯……”

  副组长一边看一边沉吟道:

  “这是目前所有申报项目中唯一一个在校外实体单位落地,且实打实做出样品的。”

  “项目思路是挺好,”一位年轻评委插话,

  “但这个修理中心,说是合作厂,其实就是个地段偏远的小修理厂,规模不大。”

  “要是真要评成‘市级实践基地’,是不是门槛太低了点?”

  这话一出口,几个专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都带了几分犹疑。

  “别急着下结论。”

  主持评审的科技成果处处长孙启明却没急着表态,

  “上午他们刚送来补充材料,哲学系也加入进来了,签了合作协议,说是提供理论支撑。”

  “哲学系?”几人几乎同时抬头,

  原本略显冷场的会议桌又活络了。

  这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跨学科合作”了。

  那是方法论入场。

  那是整个技术方向的理论底盘和逻辑骨架。

  专家们迅速翻到哲学系提交的《〈技术通用化的社会价值分析〉专题》,越看越沉静,眼神越来越专注。

  “这动静不小啊,文理工全上阵!”一位委员轻声说。

  “就这规格,还能是学生折腾的?”旁边有人接话。

  “怎么看都是教授出面搞的。”

  副组长闻言没有回应,只是若有所思地翻到项目申报书最后一页,目光停在签字栏,

  “项目负责人……陈露阳,这名字好像在哪儿听过。”

  突然,有人开口:“我知道这人。”

  众人一怔,齐刷刷看向那位中年专家。

  “教育部上次评《优秀高校教材》,北大那本《英语实用交流手册》就是他写的。”

  中年专家说完,会议室登时炸开了。

  “他写的?”

  “这人到底是干啥的?”

  “又搞修理,又做试制,还写教材?”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全在讨论这个“不像学生的学生”。

  终于,

  副组长拍拍手,将众人的注意力收回到项目评审上。

首节上一节637/70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