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八零机械厂 第627节

  通常会把陈露阳排在第2位或“主要成员”位置,以体现师生合作、保护制度框架。

  说句不好听的,

  即使项目是陈露阳做的,

  但如果制度设计不给他“第一作者”的身份,

  哪怕他翻译了上百本康德,

  所有的努力,归档时只是一句“学生参与”。

  正因为如此,

  经济系才要力争“第一成果署名权”的归属。

  既维护院系主导地位,也不能让自己的学生吃亏。

  没过多久,门口响起脚步声。

  杜怀远穿着深灰呢子外套,夹着一摞空白批件,走进会议室,一副来“听听情况”的样子。

  他本是物理系出身,调入校科研处不过两年,说话有股干脆的利落劲儿。

  是个标准的“技术派干部”。

  一进门,

  他笑着点点头:“我就坐后头,听一听。”

  大家互相点头示意之后,会议正式开始。

  连英华清了清嗓子,率先发言,语气温和但不失节奏:

  “今天这个会,主要是把我们几个院系在修理厂通用件项目中的分工、流程和成果归口做一次集中明确。”

  “项目虽然起步于我们经济系,但能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离不开哲学系在理论层面的支持,也离不开力学系在实验和图纸方面的配合。”

  他目光扫过全场,“今天坐在这儿的几位,都是实际推进工作的骨干人员。”

  “大家有啥建议,有啥困难,,今天一并说清楚,咱们摊开来理。”

  ……

  整个会议进展的节奏很快,也没什么废话。

  讨论从项目结构调整讲到材料口径,从成果报送讲到署名顺序,话题不断,节奏不疾不徐。

  杜怀远始终在后排安静听着,偶尔点点头,低头在本上记录些什么。

  陈露阳也乖巧的坐在旁边。

  虽然他也是核心人物,

  但今天的会毕竟是三个系之间的协商,主要还是几个大哥们的交流,他就安安静静的坐着听就行。

  可是听着听着,

  陈露阳觉得听不对劲了。

  怎么这协商会开着开着,还开出了一股“三国演义”的味道?

  一个个都笑里藏刀,明争暗斗的。

  “这项目最开始的时候,是我们系对产学研结合的一个尝试,但走到今天,已经不止是试点了。”

  张国真语调平稳:“我们系里提议建立一个统一的‘项目协调小组’,由三系指定联系人轮值负责材料整合与进度跟踪。”

  “后续所有对外材料,包括科研处汇报、团委推荐、宣传部门稿件,统一由经济系出稿、三方审核、共同署名。”

  “每一个环节的技术归属、翻译支撑、实验报告都可以列入成果。”

  “到时候谁出力谁上名,明明白白、不含糊。”

  张国真话音落下,会议室里沉默了两秒。

  陈露阳也轻轻挑了挑眉头。

  张国真的这番话,看似平和、讲理、照顾各方,实际上却是一次非常明确的“权力划界”。

  “协调小组”、“轮值管理”、“三方署名”听起来虽然公平公开,又很合理。

  但是一句“统一由经济系出稿”,直接明确了主导权归属。

  真要轮到署名排序,谁第一?谁末尾?

  谁来界定“谁出力”?

  是由经济系汇总?

  还是每系自己认定?

  眼看着经济系挑起战火,

  哲学系的萧辉笑道:“张主任这个建议,我们非常支持!”

  “协调小组是该设的。”

  “流程统一,对项目推进是好事。”

  “我们哲学系一贯重视制度化操作,这种三方协同机制我们非常支持。”

  说到这,萧辉话锋一转。

  “不过呢,‘三方审核、共同署名’这里恐怕还得参考学校那边对署名规则的具体规定,免得落实时出了偏差。”

  陈露阳再次轻轻挑挑眉。

  萧辉这话说的也很不客气啊!

  表面虽然支持,但是语气里的意思就是提醒经济系别越权

  成果归属不是你说了算,得看校规和制度文本。

  这边萧辉刚说完,旁边一直没怎么开口的张殿才也表态了。

  “我没意见。”

  “我们力学系做实验、画图纸、建模型,是要数据说话的。”

  “只要经济系能把我们的资料整得清楚、报得及时,我们肯定愿意继续配合。”

  说到这,

  张殿才顿了一顿,语气淡淡地补了一句:

  “但如果后续材料归口混乱、实验图纸进了报告却没人提是谁画的,”

  “那我们这边,就不太好继续干了。”

  话不重,却透出一股力学系惯有的“技术派讲规则”作风。

  听到这,陈露阳坐不住了!

  这不行啊!!!

  你们三国演义,爱咋演咋演,

  但是不能碍了我的事啊!

  他搞项目,力学系的图纸是命根子。

  没了图纸一切都白扯。

  宁可这项目不搞,也不能把力学系给得罪了。

  陈露阳刚要开口回旋回旋,旁边的张国真却已经接上了。

  “张老师说得对,我们经济系也讲一个账目分明、名实相符。”

  “谁画图、谁测算、谁翻译,将来都要在材料里注明清楚,不会模糊,也不能代写。”

  他语调一转,扫了圈在座老师:

  “但相应的,所有基础资料、底稿数据、过程记录都得归档,统一格式,按时交接。”

  “将来署名评优,一切按实据、按产出说话。”

  张国真这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表了态,也设了规矩,还顺带把“谁出力谁署名”的责任落到了制度上。

  会议室里短暂沉默了一下。

  坐在哲学系一侧的萧辉先开了口:

  “只要评定机制公开透明,材料归档严谨规范,我们哲学系就没有异议。”

  力学系那边,张殿才手里捏着茶杯回答道:

  “我也没别的意见。”

  这时,

  始终坐在一侧、几乎没开口的杜怀远开口了。

  “今天这会,我原本是带着‘了解情况’的任务来的,刚才几位老师和同学说的这些,我一条一条都记下了。”

  “刚才张老师提到‘协调小组’,我也听了大家的交流,意见都很实在。”

  “学校下一阶段要探索教学科研一体化,重点支持一批‘跨学科-跨单位-任务导向’型项目,”

  “你们这个通用件试制,是目前跑得比较快、成效最实的几个之一。”

  “目前唯一的短板,是机制上还没固化。”

  “如果能把机制搭出来,年底可以走一轮特批,单列经费,挂专题号。”

  “否则就算被列为试点,也只是半拉子工程,既做不出样板,又误导改革节奏。”

  嗯?!

  陈露阳的小耳朵瞬间竖起来了~

  一旦“单列经费”,就代表项目在学校财务系统有了独立财政身份。

  他手里这点三百块的启动经费,就能成倍往上翻!

  到时候买设备、做实验、请专家、发补贴,经费可就有了着落了!

  刹那间!

  陈露阳突然觉得今天这出“三国演义”演的好啊!

  你们演吧~

  你们争吧~

  吵得越激烈,项目分量越重,校里就越当回事儿!

  杜怀远开口道:“我建议,你们三系尽快拟一个《协同课题归口与署名约定》,月底前上交科研处,走一轮立项评审通道。”

  他翻了下手中的笔记本,补了一句:

  “我会先走一轮‘项目调研’通道,把你们这个项目作为‘跨系实践试点’上报学校。”

  “流程一旦跑通,年底前可申请挂专题号,正式纳入校内科研二级课题序列。”

首节上一节627/70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