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界之主从四合院开始 第257节

  “等你们的大棚建起来了,我也会让向阳花的人去你们的大棚手把手指导。”

  这些人的温室大棚想要建好,估计得半年后了。

  木材、玻璃等各种物资的采购,不是一采购就有,木匠制作玻璃框之类都是需要时间,

  也不能像他一样请一大堆保卫科的人,不计成本的开荒,速度自然会慢好多。

  李雪瑶算是卸掉了最后一丝担心,“小铭,听你这么一说,我倒是更有信心了!”

  “本来就没什么问题。”

  李铭领了油票就回工地去了。

  刚巧,

  《农业科学》的编辑今天也到向阳花大队,现场考察温室大棚。

  早就收到消息的娄晓娥、高队长等人接待了他们。

  成片的温室大棚,随意参观,就不可能造假。

  高产的良种让这些懂行的人啧啧称奇,顺带把已经写好的温室大棚产量论文也带走了。

  4月来不及,5月必定刊登发表。

  之前的温度论文发表,只是影响了一小部分搞温室大棚研究的科技人员。

  这次关于产量的论文发表,可以给普通大众以最直观的数量冲击,

  新技术不是只能用于蔬菜种植,影响也就不会只限于蔬菜产业,

  比如早春低成本提前育苗,这就涉及整个北方的农业生产,

  对南北交界处的大片区域也很有启发作用。

  可以预见,今年冬天,北方很多城市,新鲜蔬菜供应紧缺的问题将会得到很大改善。

  明后年是特殊情况,不好预估。

  傍晚,

  下班后,

  李铭下乡接娄晓娥回城庆祝。

  吃完饭,娄晓娥很没形象的靠在椅子上,娇憨道:“今晚吃的好饱~”

  李铭翘着二郎腿,笑呵呵道:“傻乎乎的!”

  娄晓娥晃着他的肩膀,撒娇道:“人家本来不傻的都被你说傻了。”

  “好好好,你不傻。去,帮我把今天的报纸拿过来。”

  娄晓娥也没磨叽,转身去她的书房拿报纸。

  他则是闭目养神休息一会。

  娄晓娥很快就回来了,“咱们存了那么多机器设备在城东小院,那边晚上是不是要有人守着?”

  “现在治安还好,问题不大。等治安形势变差了,我会找人处理。”

  机器都是李铭按广告上的联系方式,联系了对方再下单的,货运过来,福伯提货后存到城东小院放着。

  对于他的预判,娄晓娥是十成十的信服,“什么时候治安会变差?”

  “5月或者6月吧。”

  “那没几天了啊!”

  “是啊,城里面,没几天好日子过了。到时候为了安全,你在乡下住一段时间。”

  “好吧!”这事早就说好了的,娄晓娥也没啥情绪,向阳花的好些人也是熟识了,何况还有她大姐陪着。

  李铭接过报纸,是他喜欢看的《京城晚报》,

  ‘刘注席在喀布尔举行告别晚宴,招待查希尔沙阿国王和王后。’

  ‘佐藤政府积极对东南哑进行经济渗透,做镁国帮凶。’

  “西贡...”

  顶上的还是一如既往的国家、国际大事。

  他瞅到右下角豆腐块的几行小字,一条关于特赦的公告,半个月后会放一批人出来。

  ‘对于经过一定期间改造、确实有改恶从善的光头集团、伪瞒州国和伪朦缰政府的战争罪犯,施行特赦。’

  这个时候被特赦,也不知道该说这些人是运气好还是运气不好。

  95号四合院大门口,

  明亮的路灯下,

  聚了一些人。

  李铭之前提议的更换路灯,前两天已经安装完毕,灯管所还把灯罩也一起换了新的。

  他骑着自行车回到门口,

  “几位大爷好,您几位聚在这,是要做啥呀?”

  “小铭回来啦!我们也是刚刚从院里出来,商量这个光荣榜。”董大爷指着墙壁说道。

  阎埠贵解释道:“这不是3月要结束了么,这个月的思想学习的考核打算周日举行。我们商量一下这个光荣榜的红纸,是不是要调整一下大小,张贴位置是不是要改一下。”

  刘海中补充道:“还有名字,我是建议与其写她们的本名,不如改成写三大妈,张大妈这样更合适。”

  “有道理。我一开始看到名单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都是些我不认识的名字,改成院里的称呼挺好的。”

  董大爷又说道:“我的建议是,姓名还是照样写,把院里的称呼备注在后头。”

  “嗯,这样也挺好的!”

  阎埠贵反对道:“后面还有平时成绩、考核成绩、汇总成绩、奖励。字太多了,看着乱,不显眼。”

  墙头草的李铭又同意道:“没错,确实不够美观了。”

  刘海中有点晕了,“不是,小铭,你到底同意哪个呀?”

  “我看都行,干脆周日考核的时候搞个表决,那天人肯定到得齐。”

  这点破事还商量来商量去,这就是集体的决策。

  但是,普通人平时不参与决策,等真有大事的时候,也就没有话语权了。

  这事情李铭是出了大力的,阎埠贵再次征求道:“你周日肯定又不在,还是先听听你的意见。”

  “真没意见,三条都挺有道理的。我先进去了,我得跟他们商量下修房子的事情,木材、砖瓦过几天要运一批回来了。”

  李铭推着自行车进院里,车停前院,人是直奔中院,他之前答应了给傻柱首轮供货。

  -----------------

  下周开始,0点一章4000字,能多写就11点再加一章2000字。

第412章 还不如不要建房呢

  酱油厂的袁万顺先看到他,热情道:“小铭,你回来啦!”

  李铭笑脸相待,“刚回来,我是来跟你们说一下砖瓦、木材的事情。”

  他的话音才刚落,

  傻柱就从屋里蹿了出来,“小铭,这是要开始修房子了?”

  “是啊,你做好准备。”

  傻柱拍手说道:“总算开始了!”

  袁万顺仔细问道:“小铭,具体是什么时候运来?”

  “周末傍晚的时候,到时候你们要帮忙卸货。”

  傻柱大包大揽,豪气道:“没问题,小事一桩。春分过了之后,我就天天盼着。”

  “你呀,急也没用!你要是不改一改,房子修好了也照样娶不上媳妇。”袁万顺好心劝道。

  傻柱见李铭也看过来,连忙道:“这次准能成,你们就瞧好了!”

  “有多少材料,咱们需要腾个地方堆放吧?”有其他人在,人多嘴杂,傻柱也就没仔细说他这次的计划。

  “我那辆小货车,一车木材。我的东厢房门口,你们这门口,两边都放一点,不会挡着别人行走。”

  “砖瓦的话,他们过些天再送来,可能是拖拉机运来一车。”李铭找高连长帮忙订购的。

  傻柱是颇为急迫,“那我就叫木工师傅上门来看了。”

  榫卯结构看起来复杂,其实说难也不难,

  京城能修四合院的木工师傅到处都是,

  毕竟满大街都是这样的房子,有的是地方可以练手。

  至于名气最大的‘样式雷’,是清廷常设的样式房里面十多位‘样子匠’中的一位,

  家族有多人先后担任了样式房的掌案,也就是首席。

  民国的时候还有继续参加建设崇陵(光绪的墓),再后面就没什么声音了。

  之前的1860年(咸丰十年),京城大乱,样式房因位于偏僻处,没有被殃及,

  他们家族趁乱偷偷把内务府的舆图搬回了家,‘奉旨留中’的样式雷图档就是来源于此。

  民国的时候,家道败落,就把这些图纸拿出来卖,

  样式雷,以这个名字为作者名卖图纸,价格还很便宜,流传到国外的那些图纸就是这样出去的。

  这让一群有识之士很是痛心!

  1930年,由朱启钤先生发起,并由梁思成、刘敦桢、单士元、刘致平等建筑学家组成的营造学社,发动文人及相关机构将大量图纸和烫样收购起来。

  样式雷后人就将大部分图档卖给了当时的北平图书馆(现今的国家图书馆),

  10卡车的图纸和烫样,卖了4500块银圆。

  大约相当于一个教授一年出头的工资。

  迅哥儿1934年出书的版税是4944.04元,稿费618.65元,外币稿费两笔:日元100元,美金20元。

  同时代,著名的京城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实际职务是书记,专门登记书籍借阅之类的事宜),月薪8元,勉强够一个人糊口。

  傻柱自己找好了木匠,李铭乐得轻松,“请木工师傅的事情,你自己有安排那就你自己看着办。”

  袁万顺商量道:“我的房子跟傻柱的连在一起,我跟他请同一个师傅吧?”

  “没问题,要是我请的人没空闲,也找你们这边的师傅帮我干几天的活。”

  傻柱嘴碎道:“小铭,你之前改的那个重建计划建得跟碉堡似的,就是浪费钱,这最早的计划就刚刚好。”

  “行吧。事情说完了,我先回去了。”

  傻柱想拦着他,“还早呢,我弄两个菜,一起喝两盅。”

首节上一节257/63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