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99 第892节

  “徐总,您好。我是彭胜宇。”

  双方一握手,徐良心中一动,下意识看了眼彭胜宇的双手。

  手掌宽厚,虎口和指肚的位置可以清晰感受到老茧。

  粗糙的感觉不像是一个身处高位的职业经理人的手。

  他调查的资料上写,彭胜宇经常下工厂,亲自操作机械给工厂的工程师们传授经验,讲解技术难点,他先前还以为有点夸张。

  但看这双手,显然他的想法错了。

  这个机械博士出身的职业经理人是个真正的行动派。

  拍了拍他的手掌,徐良笑道:“总算把你这个彭总盼到了,快请坐。”

  答应一声,两人在会客区的沙发上坐了下来。

  “吕慧,把我珍藏的大红袍泡上。”

  吕慧点头后转身而去。

  时间不长便端着茶壶走了过来,给两人倒上。

  “来,尝尝。我这大红袍可是武夷山那三株母树出产,废了好大功夫才搜集到二两,如果不是贵客,我都舍不得拿出来。”

  虽然不知真假,但大老板的盛情,彭胜宇是感受到了。

  心中激动忐忑之余。

  “徐总,这茶叶太珍贵了,给我喝完全是牛嚼牡丹,浪费了。您给我一杯清水就行。”

  “这可不行。

  这茶叶虽好,但却不及你这位大才万分之一。

  来,尝尝。”

  看着递到面前的茶杯,彭胜宇犹豫了一下,还是伸出了双手。

  他再不要就是打大老板脸了。

  虽然他这理科生不善于溜须拍马,但基本的待人接物的逻辑,他还是明白的。

  “那我就却之不恭了。”

  “哈哈,要的就是你却之不恭。尝尝。”

  彭胜宇点了点头,还没放到嘴边,一股浓郁的茶香已经扑鼻而来。

  “好香。”

  “品一品。”徐良笑道。

  微微点头,彭胜宇吹了吹散热后,放到嘴边轻轻抿了一口。

  “很香,确实是好茶。”

  “喜欢就多喝点,我这里还有不少。”

  彭胜宇放下茶杯,苦笑道:“您还是先告诉我把我从魔都喊过来干嘛吧?要不然这茶再好喝,我都喝着没滋味。”

  徐良听在耳中,脸上笑容更胜。

  这老兄跟他了解的一样,是实在人。

  徐良也没为难他。

  “行,那我们就先说正事。”

  把手头的资料递过去。

  “看看。”

  彭胜宇连忙接了过来,打开一看,居然是湘火炬的尽调资料。

  心中不由多了一份猜测。

  微微吸了口气,平复多余的念头后,认真看了起来。

  湘火炬原本是一个有三十多年历史的火花塞公司。

  在改开的大潮中,93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当时的湘火炬下面有六家公司。

  株洲火炬火花塞股份公司特种陶瓷厂,经营特种工业陶瓷制造。

  标准件厂,经营标准件制造。

  特种耐火材料厂,经营耐火材料、耐火制品。

  物资分公司,经营金属材料、机械电器设备、政策允许的化工原料、汽车、摩托车及配件等。

  火炬房地产公司和火炬建筑工程公司。

  可以看出,湘火炬虽然规模不大,但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

  这样的公司,带着明显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

  大而全,却薄而弱。

  假冒伪劣产品横行,三角债成风的湘火炬,在96年金实现了不到200万的净利润。

  是地地道道的捧着金饭碗要饭的乞丐。

  金饭碗就是它的上市资格。

  彼时能上市的基本都是国企,而起数量不多。

  一众做大的私企,做梦都想掌控一家上市企业,方便圈钱。

  德隆就是这种心思的典型代表。

  基于这种想法,这个时代的股市,可谓是庄家横行,群魔乱舞。

  韭菜们被割的那叫一个‘惨’。

  那么德隆是怎么盯上这个破落户的呢?

  说起来还是因为沈阳合金。

  湘火炬是沈阳合金的下游公司,它生产的汽车火花塞电极材料是湘火炬的必需品。

  后者也是前者的大客户。

  自然就落入了德隆眼中。

  为了摘取这个金饭碗,老唐的策略很清晰。

  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

  用了大半年时间悄默的吸纳了湘火炬70%的流通股。

  但当时摸着石头过河的华夏证券市场,有一个让人操蛋的现实。

  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有非流通股和流通股两种。

  非流通股中又有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和外资股四种。

  流通股可以在股市中交易,但其它四种不行,只能通过协议转让、质押、拍卖和回购等方式交易,流动性非常差。

  而且持有流通股的机构和个人无法获得企业决策权。

  也就是说,别看你老唐持有湘火炬大部分流通股,但想插手企业管理?

  没门。

  但老唐的运气是真的好,一打瞌睡就有人送枕头。

  国退民进,湘火炬的国有股也被摆上了货架。

  但湘火炬虽然是破落户,但人家却有上市名额这个‘金饭碗’。

  正应了那句话,好女不愁嫁。

  但这个只剩皮囊的美女,吸引来的大多数都是‘烂桃花’。

  这时候,在太空梭上赚了大钱的德隆,资本实力雄厚,又显示出‘非凡’的企业管理水平。

  很快在一众渣男中脱颖而出。

  1997年11月底,湘火炬董事会发布公告,公司第一大股东ZZ市国资局,将持有的2500万股湘火炬股权,以每股2.8元转让给德隆。

  转让后的国有股变为法人股,占总股本25.71%,德隆彻底成了湘火炬的第一大股东。

  至此,德隆也完成了湘火炬、沈阳合金和西域屯河‘老三股’的架构。

  三家企业同时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扩张。

  屯河是水泥,后来变成了农牧业。

  沈阳合金是电动工具,后来变成了园林机械。

  湘火炬则是大汽配,后来发展到整车。

  在这个战略的指导下。

  老唐信心满满的也给德隆来了个‘隆中对’。

  总共就三条。

  第一,强化产品质量。

  第二,改变湘火炬产品结构单一的局面。

  第三,建立海外销售渠道。

  在这个‘隆中对’的指导下,1998年6月,湘火炬投产‘车灯车镜项目’。

  同年9月,收购了ZZ市破产企业‘株洲活塞销厂’,通过这次收购,部分解决了湘火炬产品单一的问题。

  1999年10月,湘火炬出资3300万美元,收购了美国最大的刹车系统进口商MAT,以及它跟香江鸿本实业、香江鸿源实业在内地合股的9家公司。

  这个花了近3亿华夏币的巨额收购,不仅让湘火炬瞬间成为全国最大的刹车系统生产商,还拓宽了在美国的销售渠道。

  而公司的资产也正式突破10亿华夏币。

  对于别人来说,企业在自己主持下两年不到就有了这么大的发展,已经足以在各大媒体面前自夸。

  但对于一个奋斗逼而言,一亿才是小目标。

  老唐不只是奋斗逼,还怀着整合华夏汽修行业的‘崇高目标’。

  所以10亿也只是洒洒水。

  后面还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1999年底,6480万华夏币收购了江南兴达钢帘线股份有限公司。

  并注资2000万成立了火炬汽配进出口有限公司,进一步开拓国外渠道。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老唐这个家伙确实很精明。

  在拓展生产的同时,也没忘了铺设销售渠道。

首节上一节892/176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