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逆子叛国 第165节

“你也知道,如今两国关系破裂,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关于这一点,圣旨怎么说的?本王就按圣旨执行吧!”

李恪说完,就一副洗耳恭听的架势。

“呃……,这一点圣旨上倒是没有提到。”

“什么?这么重要的事,圣上竟然没提,那怎么行!你速速给圣上去信,请示一下!”李恪一本正经的说道。

岑文本气乎乎的看向李恪。

故意的是不!

到波斯这么远的距离,去请示一下来回要半年时间,等到再请来圣旨时,怕是大唐都没有了!

明知李恪故意拿两国关系说事,可两国关系破裂是事实,让宁国重新臣服,那也是臣服大唐皇帝,必须得得到大唐皇帝的认可。

可万里之遥的距离,沟通一次,就需要半年的时间,这就麻烦了。

“暂时抛开臣属关系不说,宁王毕竟是圣上的亲儿子,是大唐的皇子。宁国与大唐的关系,始终是比较特殊的,总不能平起平坐吧。”

“就算圣上不是以君主国之君的身份下旨,作为一个父亲,那圣旨上的命令,宁王也该遵从吧!”

岑文本很聪明,一条道走不通,他就立即换另一条。

你宁王作为大唐皇帝三皇子的身份,说破天你也赖不掉!既然如此,那么,你老子说的话,你听不听?

作为一国之君,你若是连自己父亲 的话都不听,如此不孝的人,还有什么资格做一国之君!

“岑侍郎说的有道理,本王毕竟是大唐皇帝的亲儿子!如今,本王的两位娘子都有了身孕,那他们就是大唐皇帝的亲孙子了!本王想为父皇的几个孙子请封。”李恪认真道。

岑文本一听,这简单啊,皇帝给自己的孙子封赏那是应该的,只是早晚的问题。

不过,既然宁王提出来了,怕是封赏小了都不行。不过,就那么肯定生的是男孩不是女孩。

“那……如果是孙女呢?”岑文本问道。

“那就先把封号、封地定下来,等后面的孙子降生之后再赐给他!”李恪无所谓道。

“想必,宁王对封号和封地有所要求吧?”岑文本看向李恪,心说估计宁王要实封上千亩田地才肯罢休啊。

“如今,宁国控有河北道、淮南道、半个河南道、半个江南道,第一个孙子就封赵王,封地河北道!”

岑文本浑身一颤,瞪大了眼睛。

一直站在边上,昏昏欲睡的苏诚顿时来了精神:哎呦!这个可以哦!

“第二个孙子,就封梁王,封地河南道!”

岑文本浑身僵硬,抬手指向李恪。

苏诚:嗯,我看行!

“哦,对了,万一哪位娘子怀的是双胞胎,那么第三个孙子,就封淮王,封地淮南道!”

岑文本一口气没上来,抽了过去。

第244章 别样的瘟疫

“宁王这样的条件,怕是毫无诚意,这样还怎么谈下去?”

岑文本强忍住直接昏厥的冲动。

见岑文本直揉太阳穴,李恪也没当回事,一边看手里的奏报,一边淡淡说道,

“本王没说要谈啊,是你们大唐要谈的。既然你们要谈,又非得跟我攀亲戚,那我的条件就是这样,”

“这三个藩王国,军政自理,不受大唐节制。当然了,几位小王子还未出生,三个藩王国,由我这个做老父亲的代替他们治理。”

说完,李恪又抬起头,戏谑道,

“我说岑侍郎,你可得抓紧汇报。本王的其他妾室说不定也怀上了,正好江南道也要全部被我拿下,可以再封个吴王、湘王什么的。”

“等岭南道打下来,还可以再封个粤王,啧啧,这大唐也太小了,根本不够分,本王的妾室可不少呢!看来还得向山南道、剑南道发兵啊!”

李恪一脸嫌弃的念叨着,岑文本的气嘴唇子都发青了,可是他又没法反驳。

现在岑文本发来的两个球,都被李恪回击回去了,岑文本都没接住。

你说我是大唐的臣属国。可你两次大肆入侵,这层臣属国的关系早就断了,你凭这个想让我领旨停战?怕不是在想屁吃吧!

你又说是我宁王是大唐皇帝的亲儿子。那好,在你大唐的入侵之下,我反攻控制了你大唐的土地,你大唐把这些土地封给大唐皇帝的亲孙子,没毛病吧!

你封了,我就停战;你不封,我继续暴揍。

这很合理吧!

“岑侍郎,看看这个吧!”说着李恪把手里的一沓奏报递给了岑文本。

接过来一看,岑文本立马就皱紧了眉头,继而面色发白。

他看的的正是前方三路大军传回的奏报,同时附上了江南道各地贱籍的部曲、奴仆们给天宁军写的信。

信中的字迹很差,用的都是大白话,错字很多,有的还很多空格,有的直接是画的图,但总体意思是让宁国军队赶紧派人去接收他们占领的乡村、县城,甚至是州治所在的城池。

如今,天宁军在江南道攻掠大城池的战斗已经结束,但按照既定计划进军岭南道的军事行动被迫停止。因为在进军的途中,不断的被拦住,要求天宁军在当地主持废贱籍、分田地。

所有的内容,作为大唐中书侍郎,岑文本自然能够看的懂。

“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这些贱民竟然敢殴打、驱逐自己的主人!?这……”

岑文本简直无法相信,奴仆竟然要分自己主人的家产,这是自古以来闻所未闻的奇事怪事!

这怎么可能?奴仆本身就是主人的财产的一种形式而已。现在,一种财产要把另一种财产给分了,且占为己有,你敢信?

几头牛把家里的几只羊给分了,说从今以后羊就是牛的了!

就很离谱!

不过,不由的他不相信,如今厚厚的一沓的信件就摆在自己面前,看这些歪歪扭扭的文字,一看就是没识几个字的人写的,一就是由那些部曲奴仆自己写的,这些东西想仿造都很难。

如果真是这样,那大唐将迎来惊世巨变啊!

大量的奴仆被世代奴役,如果没有已经成为既定事实的例子,他们也不敢相信奴仆有朝一日可以摆脱贱籍,成为良人,享受良人的一切待遇。

可以有自己的土地,做工有钱领,子女能入学……。这些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东西,只要成为宁国人,就一切都可以实现!

这对奴仆们的诱惑实在太大了!甚至对普通的底层良人,也有一定的诱惑力!

岑文本不敢继续想下去了,这个奴仆贱籍人主动驱赶主人,占领乡村、城池,迎接天宁军的势头,如果蔓延到关内,那……

岑文本浑身打了个冷颤。

如今,继续阻止宁军继续攻打江南道的事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反而是贱民造反像瘟疫一样无休止的蔓延,才是最让人担心的。

因为,宁军到大唐攻城掠地,也只有几支军队而已,可那些贱民却是遍布大唐的每一个角落的!

一旦,所有贱民们都得知了这一消息,那么,大唐所有贱民同时……

回大唐!赶紧回大唐!

岑文本知道,如今所有通信渠道都被宁国掐断了,要把这里的消息传回大唐,只能靠自己回去了。

“宁王,若宁国方面愿意停战,我愿意说服太子给圣上去信,给几个小皇孙请封,不过是无封地的。至于宁王所说,以河北、河南、淮南为其封地,不说太子不答应,怕是圣上也不会答应的。”

“那就没的谈咯!反正你也急着回去送消息,那就这样吧,你可以回去了!”李恪无所谓摆了摆手道。

岑文本转身就走,也不讲什么礼仪了,都敌对国了,还假客气什么。

立即回去报信要紧!

“岑侍郎,下官能否迟几日再回?毕竟女儿即将生产,做父母的不在身边实在不放心……”看着岑文本急匆匆往外走,苏诚也知道他的用意,因此也跟了出来。

“你是奉皇后懿旨专程看望王妃等人的,至于什么时候回去,你随意吧。”岑文本没有停下脚步,随口说了句,就转过弯不见了身影。

“对呀,我是奉皇后懿旨来的,跟他商量什么!”想到这里,苏诚挺了挺腰身走了回去。

至于岑文本,到了国宾馆后,简单收拾下行李,带上几个人立即启程,这次他没有乘坐船只或者马车,而是直接骑马奔向长安。

其实,不用等岑文本把消息带回去,长安的太子和几名中枢大臣就已经收到了消息。

毕竟每天数不清的各地大小世家、大小地主都逃往关中,他们早已经把消息带到了关中。

最初,无论是监国的太子,还是几个辅佐的大臣都没有把贱民造反当回事,可随着各地逃来的世家越来越多,他们感觉到不对劲了。

于是派人到关中各地,一一询问那些从大唐东部各地逃来的大小世家,最终得到是同样的答案!

“坏事了!”看着汇集上来询问结果,长孙无忌冷汗涔涔。

不光长孙无忌在看,太子、高士廉、杨师道也在看着那一堆奏报。

“怎么会这样!那庶子这么做,就不怕他宁国也面临贱民作乱吗?他疯了不成!”

太子认为,李恪这是为了打败大唐而走一招臭棋,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高士廉、杨师道两人也看的紧蹙眉头。

“殿下,为今之计是立即采取措施,防止这个消息传播到河东道、关内道、山南道,以及剑南道,尤其是关内道!”杨师道面色严肃。

“对对,速速派人到民间去,尤其是那些从域外而来大小世家,告诉他们,这个事情不准再提!”

“另外,在通往关中的武关、潼关等关口安排专人,不准宁国占领的那些地区的人逃往关中!”

高士廉建议道。

“不,不能阻止他们进入,如今但凡是经过长途跋涉逃到关中的,都是有一定资产的,要么是世家,要么是权贵官员,这是我们要争取的人!”

“只要这部分人与我们是同一阵营的,哪怕宁国占领了那些地区又能怎样!我只需要在各关口警告后续进入关中的人,一律不准再提贱民反叛的事就行了!”

长孙无忌考虑的更深远,如今这个时代,世家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支持,虽然皇室都很厌烦世家与皇家争夺国家的治理权,但却离不开世家的人才供应。

以长孙无忌看,李恪把世家得罪了,虽然占领了大面积的疆域,但缺乏世家的治国智慧,最后还是要崩盘的!

第245章 占领区大建设

贱籍为了获得良人身份,在天宁军占领区周边,掀起了风起云涌的反抗运动。

大唐朝廷中枢对此除了封锁消息,没有拿出合适的相应措施去抑制这一现象的蔓延。

张士贵被牵制在河南道运河西部动弹不得,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淮南道、江南道相继陷落。

而淮南道、江南道的当地府兵战力相对太弱,仅够维护日常治安。

如今面对天宁军的闪电攻击,一触即溃。再加上各地贱籍反叛,主动向天宁军投怀送抱,在岑文本没有回到长安时,江南道全境已经落入天宁军的控制之下。

紧接着,雷良发、薛仁贵继续从陆上向南进攻,进入岭南道;而苏定方率军乘船自海上,先攻下泉州、建州,而后继续乘船一路南下,攻占江南道沿海多座城池。

宁王宫垂拱殿里,李恪收到了苏定方的奏报。

“好啊,好!如今大唐东部平原,几乎已全部落入我宁国!这些地区可都是大唐的膏腴之地!”

“若没有这些地区的粮食供应,大唐怕是要饿肚子了!而缺乏的粮草的大唐,自然无法和宁国长久对峙下去!”李恪兴奋地的重复着奏报的内容。

“王上,如今多处陷落入宁军之手,这会不会影响宁国原来不过分刺激大唐的策略?”管茂心向李恪问道。

“无妨!当初制定那一策略,是为了防止大唐倾权全力对付宁国,故意往长安周边等更远处进军。”

“可如今,大唐东部地区,几乎都处于宁国的控制之下。剩余的大唐西部地区,其进攻方向和路线,已经被严重压缩,完全处于宁国可以应付的范围之内。”

“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宁国再也不怕来自大唐的军事威胁了!”

当李恪亲自说出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时,朝臣、将士们自然倍受鼓舞。

首节上一节165/3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