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洛维奇秒懂,然后更加开心了。
库兹涅佐夫是1143.5型,小一点的就是1143型载机巡洋舰嘛。
实话说他也乐意卖1143型,毕竟载机巡洋舰鸡肋又不实用,卖了对北方舰队也没损失,库兹涅佐夫万一修修还能用呢?
“好吧好吧,我可以为您介绍1143型最新的一艘4号舰巴库号,它在88年才服役,到现在不过8年时间,和新的一样。
你们只需要付6亿美元改装费,我们来将它改造成中型航母,舰体就白送给你们了,舰载机同样有优惠。”
陈辰捏了捏拳头,明白老毛子是打死也要吃上肉,她手里的6千万毛都看不到。
糟糕,见面礼白给了。
不过为了避免因为戏耍将军而身陷囫囵,陈辰还是装作感兴趣的样子听了一大通,最后带着副官手写的改装方案梦游般回到了酒店。
过了好一会儿,她才缓过来打电话。
……
大和号左侧,老张手撑着25毫米防空炮座的外壁,接完电话一脸怀疑人生的样子。
唐文在他旁边依靠着栏杆,两人本来在大和号上散步,结果老张接了个电话就变了,等他挂完电话后才忍不住问:
“怎么了?”
老张:“刚刚我们在北方的956谈判团队说,另一支考察队也在摩尔曼斯克,谈下了用30亿美元购买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以及舰载机,相关备件和维护技术。”
“……”
唐文皱眉思考半天,确认脑子里没这件事的印象。
“这不太划算吧,库舰状况应该很差,得拉回来大修,而且那些苏33应该也不是很好。
30亿美元确实不算贵,不过我觉得不值啊,你们考察队不是一起的吗,怎么是分开的?”
老张摸摸头,一脸诡异的说道:
“不是海军的考察队,是巨人集团。”
“啊?”
唐文脸色也诡异起来,史巨柱吃饱了撑得去买库舰?他买得起吗!
两人琢磨了半天搞不清,唐文干脆直接打电话,然后才知道是陈辰私自行动,没想到撞上了。
这事儿传回到总装那边,结果竟然没有反对?
所以,海军也可能在考虑打包买会库舰?
毕竟是连24架苏33一起卖,还有一条重型航母,凭心论真的不贵,毛子还说包维修费呢。
但是国内已经有了011航母,舰载机计划也在上马,库舰是滑跃甲板航母,买回来和011航母的舰载机也不怎么通用。
“苏33好,未来我们肯定要发展大型航母,其实以J10为基础的舰载机不太够,肯定会发展双发重型舰载机。”
老张忽然说了一句,歼7J完全是应急产物,解决有没有的问题。
而J10之类15吨上下的舰载版基本是大黄蜂号的运作极限,再大就得上大型航母。
海军的目标其实一直是5万吨的航母起步,心里一直在想着重型舰载机,只是大黄蜂号凑巧撞了上来而已。
海军可能放弃库舰,但对苏33绝对有兴趣。
现在国内才刚刚引进仿制苏27,很可能会试图再引进苏33。
第157章 海鹰
“苏33好吗?它不好。”
京城,第三代舰载机竞标会议上,来自蓉城、洪都的两家设计师都在痛批苏33。
自从海军提出舰载机竞标,以及011航空母舰曝光,三家设计所就赶紧行动了起来。
蓉城所没的说,就是J10舰载改进版本,宋总师保证只会增重900公斤,其余参数与路基版基本相同,在由BS4弹射时可以携带80%燃油和足够的作战配置,基本够用;
洪都所的陆总师一把年纪亲自上场,拿出了75年强6的96深度换代升级方案,适应时代应用新材料减重不少,而且能适配R35、AL31F或者WS10发动机。
二十年前的强6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可变后掠翼机构超重,发动机也不合格,现在这些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陆总认为J10无法携带重型反舰导弹,会削弱航母作战效能,而强6有可变后掠翼,低速性能更好,携带的弹药尺寸更大,简直就是青春版F14,具备多用途能力,天生的舰载机;
J10偏空优,强6偏多用途和操控性,然后沈飞出手了:
航空业的老大哥拿出了两个方案,一个是81年早夭的歼13高清重置版,基本相当于国产F16,然后做了舰载化改进,比起J10低空性能更好,技术也不难;
第二个就基于J11发展舰载型号J15,像苏33一样采用相同方案,预计5到6年后首飞。
看似歼15最重,也无法在011航母上运作,可其实沈飞看到的是未来:
011航母已经抵达沪东,国内造船厂专家正拿着盖金的资料开始消化,计划根据大黄蜂改重新上马891工程,在2001到2002年建成5万吨的国产弹射航母,2004年左右服役。
新的891工程至少能搭载36架J15,战斗力上升不止一个档次。
而且歼15有苏33能抄,成功的希望最大,性能也最有保障。
所以宋总和陆总第一时间开始摁国产苏33,拿出来了后世的经典理由:
重型舰载机体积大、载机量少,满载起飞困难,运作麻烦,维护高昂。
然而在场的海军却是被戳中了G点,毕竟引进苏27后,他们可是真实见识过重型机的优势,退回到轻中型机时代有些犹豫。
眼看海军被苏33迷住,宋总只能临场拎出来一个预备方案:
基于J10放大机体,采用双发布局,和J10部分零件通用,发动机通用,以后在国产大型航母上也好用。
歼10双发放大版是个早就有的设想,只是没进行过深入研究。
至于洪都所的强6就没办法了,它的机体很难放大改成双发,只能着重宣传自己的可变后掠翼优势。
海军的参会人员看着花一样飞出来的设计方案,愉快的比较优劣。
……
大湾。
林奇抱着96X方案的三张计划书,看的如痴如醉。
“好啊,真的好。”
旁边的唐文附和着说道:
“当然好,这应该是我们国内第一种大型防空领舰,962方案就能算国产宙斯盾了。”
其实以阿尔及利亚号为基础发展的96X方案,是在往055、阿利伯克这样的区域防空舰靠近。
而国内以前的舰艇,实质上以反舰居多,防空其次。
因为国内以前没有航母,海军只能是一支存在于领海周边的防御型海军,没有远洋进攻能力,所以驱逐舰得强调反舰,打击范围取决于导弹射程和引导距离,最多两三百公里。
但有了航母以后,以舰载机为跳板可以轻易将打击范围扩展到1000公里以外,并且能够多个编队多方向出击,比起舰载反舰优势大得多。
也因为如此,航母是重点被打击目标,需要强大的防空护航舰艇跟随。
96X方案就是为此而生,天生的主要使命就是保护航母,撑起一把防空伞,反舰只是电子和舰体增强带来的额外增益。
而96X方案的优势在于,它足够大。
海红旗9和346相控阵雷达组合成一条“盾舰”体积很重,已有的051和052舰体根本扛不住。
引进现代级以后,国内顺便进口了两套“里夫M”防空系统,这套150千米防空系统原本安装在1.2万吨的光荣级巡洋舰上,国内没有大平台,只能塞在了仅有7000吨的051C上。
代价就是极为恶劣的居住环境,哪怕在国内舰艇整体生活空间不佳的情况下都算得上很差。
052C、052D能成为合格盾舰是因为国产后的防空系统减重不少,但舰上空间依然很拥挤。
965X不一样,它的空间非常充裕,几乎国内能想到的一切都摆得下。
三大舰队看到96方案立刻爱不释手,尤其是盖金一次能建两条,工期一个月,约等于半个月一条。
要是产能拉满,岂不是一年就服役24条?
当然,将这么多舰体武装起来总装肯定要破产,只能望洋兴叹。
林奇:“盖金准备一下,后面派些人和谭总师一起去京城吧。”
唐文:“这么快就要竞标?”
“怎么可能!”
林奇翻个白眼后才继续:
“竞标得海军内部讨论后确认,哪有那么容易,但最好带上人去仔细讲解一下,我感觉961方案最好最现实,价格也不贵,很有可能通过。
不过说到竞标,你们这价格真能赚到钱?国内其他造船厂都说这只够买钢钱。”
唐文:“所以你看我们没有买钢,用的都是其他渠道的回收钢铁,但质量绝对有保障,假一赔十。”
两人说着话,就看到谭青带着几个兴奋的助手模样的人登上大和号,在大和号舰尾的3号炮塔比比划划。
唐文凑过去偷听,就看到谭青说道:
“……用双联装发射架,备弹16枚到24枚,装填一次15秒,齐刷刷一轮……”
唐文听了个大概,这是要把3号炮塔拆了装导弹发射架?
不是,这都96年了,怎么着也该搞垂发了吧?
他看向林奇,却听后者小声说道:
“他们打算弄个海鹰3增程加强版,垂直发射和倾斜发射筒都装不下,只能用导弹发射架发射。
谭总说鹰击83亚音速的没劲,一定要装上超音速才有威慑力,不然白瞎这么大舰体。”
海鹰3就是C301,80年代末搞定的超音速反舰导弹,最大速度2马赫,射程130公里。
第158章 四合一BB
海鹰3号的前身是海鹰2号亚音速导弹,可以视为海鹰2基础上升级的超音速版本。
海鹰2号的前身是海鹰1号导弹增加航程,海鹰1号是上游1号的增程版,上游1号是仿制老大哥的P15冥河导弹,一路追溯到了50年代。
P15的特点就是暴力飞砖,傻大黑粗,重达2.5吨,现代军舰一发都吃不消。
沿袭P15的终极魔改版海鹰3号也一样,有重达510公斤的战斗部,比鹰击83威力大得多。
但海鹰3号缺点也同样突出,重达1.3吨不说,而且配备了2台冲压发动机和捆绑4枚固体火箭,射程仅有130公里,如此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导致:
根本没有军舰能够搭载能够发射它的平台大和号除外。
谭青测量了3号炮塔座圈以及下部提弹机空间尺寸,粗略估算可以容纳14米长的导弹。
他找到了了航天科工第三机电研究院(即海鹰机电院),问假如能够接受1.2米以内直径,12到14米弹长,海鹰3能够提升多少性能。
第三院做了个假设:在如此宽泛的空间里,可以取消四枚捆绑式助推火箭,在原来0.76米直径弹体尾部增加1.15米直径火箭助推段,将长度从9.6米延长到12.5米左右。
接近16的长度/直径比基本到达弹体强度极限,可以将射程从原来的130公里尝试提升至200到250公里,详细数据需要进行计算和验证。
但这已经远远足够,对海军来说这是手里几乎最强大的利剑,绝对能叫一声“航母杀手”,准备推进改进项目以及发射架的研制。
新的海鹰3加强版叫海鹰3甲,或者是C301A,是一种史无前例的超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预计重量在2.5到2.8吨左右,携带500到600公斤战斗部,威力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