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到陈贵良时,他懒得再换座,倒数第二排挺好的。
边关月也没换,没人跟她抢第一排,正好继续跟好朋友吴梦坐一起。她其实还想跟陈贵良同桌,但脸皮太薄,没好意思说出口。
单论学习态度,边关月比陈贵良努力得多,莽足劲补回做艺术生时落下的功课。
她期末考试成绩依旧是三本,但距离二本线只差了4分。
调整座位完毕,刘淑英微笑招手:“陈贵良,你过来一下,把板凳也搬来。”
陈贵良以前被班主任叫去谈话,基本都是在过道或办公室单聊。
现在却是坐在讲桌旁,不用再避人耳目了。
“决定读哪所学校了吗?”刘淑英问道。
前几排的学生,立即竖起耳朵。
陈贵良说:“正在等清北的消息,实在不行就选复旦。”
这话说得挺欠揍,前排学生都听无语了。
刘淑英又问:“需要学校做什么?”
陈贵良道:“新概念大赛特招,走的是高校自主招生路子。三月份要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还要给大学提供个人材料,这些材料需要学校盖章。”
“要用到什么材料,你罗列出来,我帮你弄好。”刘淑英道。
“谢谢刘老师。”陈贵良说。
刘淑英又说:“学校领导经过讨论,决定邀请几家媒体做宣传,到时候需要你配合一下。你的处分都已经撤了,明白了吗?”
“明白。”陈贵良道。
严校长打算邀请二三十家媒体,但很遗憾,学校的面子不够大,陈贵良的分量也不够足。
这种情况下,你想掏钱都送不出去。
主要还是这破县城太过偏远,沿海大报的记者不愿耽误工夫。
严校长亲自联系了数十家媒体,目前仅仅七八家答应赏脸,且有一半属于川内报刊。
如果换成宣传郭小四,愿意来的记者肯定更多。但郭小四最近没空,忙着开公司创业呢,已经定好了下半年再回母校。
除非,陈贵良的话题度继续升温,到时媒体记者会不请自来。
这还需要一个契机。
比如韩韩写了《杯中窥人》,确实引起全国热议,但就像一阵风吹过去,热度下降得非常快。真正引爆舆论的,是韩韩挂科退学!
而且趁着挂科退学,又顺势出版《三重门》,小说热卖终于登上巅峰。
……
正月十八。
新一期《西华都市报》出炉。
这个报纸已经连续六年,位居全球日报发行百强行列。
目前的日均发行量为110万份,主要发行地点在川渝地区。
不但全川的机关单位自动订阅,普通老百姓也喜欢看,随便找一个报摊就能买到。
肖卫东是个普通小老板,他在蓉城开了一家照相馆。
主要收入来自于拍证件照,也兼营打字复印,还顺便卖报刊杂志。
综合性经营。
其实店面很小,除了自己之外,只有一个年轻学徒。
照相馆开在老巷子里,每天都有街坊来坐坐,顺便蹭他卖的那些报纸看。
“肖老板,生意好哇?”
“好啥子哦,半上午才来两个照相的。你要不要照一张嘛?”
“老子的遗像都被你照好了,还要照啥子相?”
这个老街坊,大摇大摆进店搬板凳,然后坐在店门口免费看报纸。
肖卫东调侃道:“你还安逸也,要不要再给你泡杯茶来?”
“也可以,麻烦了哈。”老街坊笑道。
老街坊看的正是《西华都市报》,这属于蓉城市民读报的首选。
忽有客户来拍证件照、复印身份证,肖卫东便让徒弟去干活,自己躺在树荫下打盹儿。
没过一会儿,他就听到街坊说:“,这个学生还凶诶!”
肖卫东问:“凶啥子嘛?”
“写文章保送清华北大,还啥子七步成诗,读初中就敢跟黑社会对着干。”
“冒皮皮(吹牛)也信?”
“你自己看嘛。”
肖卫东过去瞅了一眼,便拿起另一份《西华都市报》,直接翻到文化娱乐版面。
文化版头条文章赫然是:《当代版七步成诗探究一个天才文学少年的成长之路》。
“今年一月中旬的青松城酒店,名家满座,媒体云集。《文汇报》资深编辑董红康,给出四个关键词,要求高三学生陈贵良,必须当场写出一首古诗。堂堂知名编辑,为何要刁难一个高中生?”
“时间还要退回到前一天。第六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如期举行,来自龙都市富世二中的学生陈贵良,以一篇《瀛海行》惊艳评委会成员。文化部前部长王檬先生,对《瀛海行》给予高度评价,并召开研讨会详细分析鉴赏。包括清华北大在内,各大高校争相特招陈贵良,甚至出现了抢人现象。”
“《瀛海行》的序和诗,通篇采用古文写作。且文笔老辣,想象诡谲,气势磅礴,立意高远。这不像是高中生能写出的文章,《文汇报》编辑对此提出质疑,并现场出题进行考验。陈贵良同学拿起毛笔,行走七步之后,写出一首质量上乘的五绝古诗。董红康编辑连连称赞,并带走古诗手稿收藏。”
“一个小县城的高中生,为何会有如此深厚的古文功底?笔者带着疑惑,走访了陈贵良的初中和高中母校……”
后面的内容,穿插着对陈贵良初中、高中老师的采访,以及派出所和乡场摊贩的采访内容。
就连陈贵良的小学也有提及,因为初中的副校长,经常走访乡下各村小学。
贫穷乡村的留守儿童,从小没有课外书看,只能背诵课文和字典。
初中时勇斗社会黑恶势力,并促成帮会头目被捕判刑,而且中考还获得全镇第一名。
高中又省吃俭用,饿着肚子买书看,学习成绩也没有落下,孤身前往魔都一鸣惊人!
“咋个样嘛?”老街坊问。
肖卫东说:“牛逼。硬是要得!”
“你们在说啥子?”又一个街坊来蹭报纸。
肖卫东把《西华都市报》递过去:“一个川娃子,凶得很,文武双全。”
那个街坊把文章看完,居然掏钱想买报纸。
肖卫东笑道:“你今天还大方诶,舍得出钱了。”
街坊说道:“老子要买回去,等孙子放学了拿给他看。别个家的娃儿好听话,就他一天到黑只晓得耍。”
“多打几顿嘛。”
“打不出来。”
先前那老街坊说:“这个叫陈贵良的娃儿确实厉害,硬教是教不出来的。别个是留守儿童,屋头也没得人管,全靠自觉。脑壳灵性,放在古代肯定考秀才。”
“啥子秀才哦,考进士!”
“近视?还要配眼镜嗦。”
“你晓得个锤子!”
“……”
陈贵良这次是真出名了,至少在蓉城特别有名。
因为仅在蓉城一地,《西华都市报》的销量就有70多万份,而且往往多人共看一份报纸。
龙都市的日报记者后知后觉,次日开车杀向学校,成为实地采访的第二人。
至于在二中,陈贵良已是学校的风云人物。
稀里糊涂收到不少学妹的情书。
(感谢不如去吃饭大佬的盟主打赏。)
第75章【舆论漩涡,风口浪尖】
到了高三下学期,时间一下子就紧张起来,走读生都没工夫回家吃饭。
比如中午12点放学,12点半就是午自习。
只有半个小时用来吃饭,而且还包括排队时间,以及教室和食堂来回跑。真正用于吃饭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十五分钟。
特别牛逼的人物,两分钟解决战斗,都不带嚼的就往下吞。
边关月很不适应!
正是午自习,班主任刘淑英喊道:“陈贵良,出来一下。”
陈贵良放下卷子走出去。
刘淑英说:“龙都日报的记者来了,你跟我去校长室一趟。”
龙都市现在就这一份报纸,区县报纸已经停刊,晚报暂时还没有创刊。
“陈贵良同学来啦!”
严校长笑眯眯站起,显得格外和蔼可亲。
这不是装出来的,平时向来如此,就没见他发过火。
去年政绩斐然,出了一个全省理科状元,成功把学校升级为省重点,举办百年校庆请回大量知名校友。又借郭小四把学校名气打出去,青少年环保创新项目也全国第一。
再过两年,他就要当官去了。
“校长好。”
“这两位是袁记者、熊记者。”
“袁记者好,熊记者好。”
袁记者三十多岁,文字记者。熊记者四十多岁,摄影记者。
他们跑来采访,纯属走个过场,顺便领一两百块钱的车马费。学校不给钱也行,他们也不会说啥,给了自然关系更融洽。
还有就是给陈贵良拍张照片。
至于报道内容,学校早就写好稿子,记者拿回去改一改就行。
具体采访的时候,陈贵良无论说什么,都基本不可能见报,除非特别有利于学校形象。
小地方的日报就这样,和谐为重。
所以,采访经过就不提了,全都是一些正确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