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祁同伟,不事权贵,从村官干起 第258节

  “以前不行,不代表现在也不行,我早就怀疑张军、陈伯军、苏跃虎等人,是涉毒人员的保护伞,之所以拿下他们,就是为了彻底的消灭沙州的毒品。”

  “他们不是因为腐败问题被查的吗?”

  “当然不是,我们已经通过你的举报,突破了张军等人的心理防线。

  他们招供出大量的涉毒人员名单,包括很多公检法内部人员,只是为了不打草惊蛇,才暂时没有对这些人进行查办。

  另外,考虑到禁毒支队已经烂透了,我打算从外地调一批警力过来,联合军分区的战士,对涉毒人员进行围剿,你比较熟悉情况,可以协助一下他们。”

  “祁书记,其实禁毒支队并没有烂透,里面还是有很多好同志的。”

  “噢?”祁同伟有些意外,问道:“那为什么沙州的毒品会泛滥到了这个地步?”

  “之所以会这样,还要从八年前的一个案子说起。”郭力整理了一下记忆,娓娓道来:

  “以前沙州的冰毒还不像现在这样泛滥,本地也没人会制造冰毒。

  龙安县古乙镇有个社会大哥,他本来是搞走私香烟的,后来从东南亚学会了制造冰毒的技术,就带着两个弟弟一起干,生产出来的冰毒,走私到国外。

  他们干了大概不到一年,就被发现并抓捕归案,因为案情严重,三兄弟全部被判处死刑,他们不服判决,提出上诉。

  二审的时候,竟然真的翻案了,理由是证据不足,他们不但没有被枪毙,而且还当庭释放。

  这个事情,严重打击了沙州警察队伍的信心和士气,大家全都心灰意冷,再也不愿意再冒着生命危险去办案,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如此一来,反倒助涨了涉毒分子的嚣张气焰,沙州参与制造冰毒的人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

  “原来是这样。”祁同伟点点头,又问道:“那当时翻案的依据是什么,真的是证据不足吗?”

  “当时是人赃并获,搜出了一大堆冰毒原料和成品,怎么可能证据不足,只是因为那三兄弟不肯招供,上了点手段,就变成了刑讯逼供,让他们钻了空子。”

  祁同伟心想:这显然是一起法律工作者利用法律漏洞,里外勾结、颠倒黑白,帮犯罪分子开脱的典型案例。

  “当时二审的法院院长是谁?”

  “二审在沙州中院,院长就是陈伯军,他也是古乙镇人,和那三兄弟是远房亲戚。”

  “难怪。”祁同伟恍然大悟。

  “郭力同志,现在陈伯军已经被捕,大家的顾虑也应该打消了。”

  “光被捕没用,如果是因为腐败问题,他关不了几年就能出来,势力还在,只有以涉毒名义,将他正法,大家才能吃下定心丸。”郭力回道。

  “放心,将他正法是迟早的事,现在只不过为了保密而已。”祁同伟想了想,又道:

  “现在你跟我说说,古乙镇的制毒产业是什么情况。”

  “祁书记,真不好意思,我离开禁毒支队已经有两年多了,对那边现在的情况,不是特别了解,上次举报张军的老婆用救护车运毒,也是听以前一个老同事说的。”

  “是这样啊。”祁同伟没有继续逼问。

  “那行,我们今天就聊到这里,郭力同志,对于刚才的对话,我希望你能保密,不要和我任何人提起,以免破坏了全盘计划。

  另外,你回去之后,请仔细回忆一下,禁毒支队乃至市局内部,有哪些同志是不愿意与涉毒人员同流合污,把他们的名字都记下来,我会派人来取的。

  等到扫毒行动一开始,我立即拔掉涉毒人员的保护伞,而这些好同志,则全部会被提拔重用,你如果愿意的话,也可以回禁毒支队,当个副支队长。”

  “副支队长?”郭力的眼神顿时亮了。

  虽然禁毒工作危险,但他其实一直想回去,那是他的使命。

  如果有办法,谁愿意待在这山沟沟里,成天和三姑六婆打交道,处理一些鸡零狗碎的破事。

  更何况,派出所长不过是股级干部而已,而副支队长,是正科级干部。

  一下子连升两级,是罕见的破格提拔,市委书记如此器重自己,能不激动吗?

  “祁书记,您放心,我一定按照您的吩咐,随时等待调动,和涉毒分子斗争到底。”

第423章 制毒村的前世今生

  回去之后,祁同伟通过旧资料,对参与制毒的古乙镇硕会村、硕庆村和硕安村,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这三个村子都是宗族村,而且村里的大姓均为陈,属于同一个祖宗,建村历史十分悠久,可以上溯到唐宋时期。

  第一代祖宗有三个儿子,分家后各自繁衍生息,千年之后,发展成了三个村子。

  人丁最旺盛的硕会村,竟然拥有惊人的近两万村民,几乎相当于很多乡镇的规模,是沙州最大的村子。

  就算在汉南全省,也名列前茅。

  硕庆村和硕安村规模相对小一些,分别有三千多和四千多村民,但放在别的地方,也都算是大村。

  他们之所以能发展到这样的规模,主要因为一条祖训:女儿不外嫁。

  陈姓女人不外嫁,外村的女人却不停的嫁进来,能不枝繁叶茂吗?

  另外,三个村子里都保存了大量的传统民居和祠堂,连成了一片罕见的古建筑群。

  人口最多的硕会村,内部又分成了四个房头和几十个小分支。

  每个分支都单独设立祠堂,以至于整个村内的祠堂,竟然达到了夸张的五十余座。

  其中,大房有近万人,一家独大,二房、三房和四房,各有三四千人,属于附庸。

  大房内的惠系,差不多有四千人,是宗族里王牌势力。

  而来自惠系的陈惠东,是现任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同时又是沙州以及龙安县两级人大代表。

  除了这些官方身份之外,他还有一个不能见光的身份沙州最大的毒枭。

  坊间传闻:陈惠东在三个村子的威望,达到了一言九鼎的地步,所有的制毒贩毒产业,都在他的庇护下进行……

  根据现有的资料,以及自己的知识储备,祁同伟大致能分析出,这几个村子为什么会集体制毒贩毒。

  在这里,宗族的势力太强大了,几乎就是一个封闭的社会,远离法制和现代文明。

  他们有一套自己的行事规则,视族规大于法律。

  对内矛盾不断,勾心斗角,甚至会因为蝇头小利和琐事纷争,引发族人之间大规模打斗现象。

  对外却紧紧抱团,同仇敌忾,敢于对抗一切势力,放在古代,哪怕圣旨来了,可能也是一张废纸。

  建国后,虽然我们国家不允许法外之地的存在,一度将宗族势力打散。

  但后来因为时代发展,官方的态度不再严厉,加上法不责众,面对这样的家族势力,约束力不断下降。

  如果他们再花大价钱,买通司法人员,充当保护伞,通风报信,真的很难搞。

  ……

  分析完大环境的因素后,祁同伟还需要了解三个村子现在的情况,以制定对应的计划。

  但为了避免打草惊蛇,不便通过官方渠道去了解,只能派人混到村里去摸底。

  林峰等人去了,很快又两手空空的回来了。

  原因很简单,三个村子都戒备森严,所有进村路口都设有岗哨,不允许任何外人进入。

  也对,宗族村嘛,陌生人一眼就能认出来,混不进去。

  祁同伟想了想,决定采取科技手段,用无人机携带高清摄像头,从空中打探村子内的情况。

  目前国内还没有无人机,只能让叶飞去国外一趟,订购一批无人机回来。

  货很快就到了,一共二十架,花了将近三百万。

  虽然这钱不用祁同伟出,但他看着眼前的无人机,还是觉得一阵肉疼。

  就这破玩意,跟玩具似的,如果国内厂商能生产,撑死了也就值个一两千块。

  老外竟然要卖十几万一台,简直就是抢劫啊。

  难怪他们工作轻松,不用加班,还能获得高工资高福利待遇。

  这就是科技霸权的威力。

  祁同伟想了想,再次打电话给叶飞。

  让他立刻成立一家无人机公司,去各大院校和研究院,招聘相关技术人员,开始研发攻关,务必打造出一家业内一流的公司出来。

  公司的名字,就叫大航科技……

  不过话说回来,这批无人机的价格虽然贵了点,但性能还是不错的,关键是续航能力强和摄像头精度高。

  可以在百米高空,将地面的情况拍的一清二楚。

  传回来的视频录像显示。

  硕会村内部只有两条主干道,其余全是密密麻麻的小巷子,和蜘蛛网一样。

  宽的有两三米,勉强可以过一台车,窄的只有一米左右,仅能走自行车和摩托车,邻居之间可以直接隔空握手,自然也方便逃跑和转移毒品。

  另外,除了村口设卡之外,村内也遍布暗哨,四处有人巡逻,看上去组织十分严密。

  这样的环境,稍微有个风吹草动,立马就扩散开了。

  单凭禁毒支队进村执法,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除非派出大量军警,将村子包围,挨家挨户的搜过去,那至少得安排几千人的队伍……

  此外,林峰等人还在龙安县和古乙镇,打听到了不少外围信息。

  据说从这三个村子出来的年轻人,大金链子是标配,而且出手都比较阔气。

  钱包装的满满的,里面全是百元大钞,别人买东西,总要砍上半天价,费尽嘴皮才能谈成生意,但他们从来不还价,看上什么,丢下钱拿了就走。

  另外,很多来自沙州等地的毒贩子,会亲自到村里去拿货,他们全都背着一种长方形的小肩包,包上有特殊标记,还有统一的暗号,全部对上了,才可以进村。

  当然,村子里的人并不是全部都参与制毒贩毒的。

  这玩意技术含量不高,只要有人肯带,学起来很容易,利润又超高,简直就是一本万利,但只有和陈惠东亲近的人才能入行。

  而其他人,要么和制毒贩毒不沾边,只能拿一点点村里的分红,权当封口费。

  要么从事一些原料加工的工作。

  但即便如此,也很不简单了,因为这些工作,每天有三五百元工资,一个月可以赚到上万元。

  而沙州的底层打工人,月工资也不过才几百元而已。

  祁同伟敏锐的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一个突破口。

  分赃不均,自古以来就是大忌,一定会有人不满。

  而这些不满的人,或许能带来更多关键的信息,甚至成为自己的卧底……

第424章 制毒村的老两口

  按照祁同伟的指示,林峰等人乔装打扮成做小生意的,在古乙镇住下,寻找对制毒贩毒产业不满的硕会、硕庆和硕安村民。

  古乙镇是个超大镇,有二十多万人口,除去各村村民之外,场镇居民加流动人口,也有三万多,相当于一个小型县城。

  他们这些人,只要行事低调一点,根本不会引起外界的注意。

  几天后,林峰发现了第一个目标。

  这是一对年逾花甲的老夫妻,都穿着皱皱巴巴的衣衫,头发已经花白,脸上沟壑遍布,写满了沧桑。

  老头的腿脚明显有些不便,老太太用一辆三轮车拉着他,从硕会村方向来,到镇上诊所看病。

  很显然,他们的生活条件不太好,大概率是涉毒产业的局外人。

  林峰跟了进去,坐在墙边的椅子上。

首节上一节258/3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