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祁同伟,不事权贵,从村官干起 第12节

  三天假期结束后,祁同伟回到了红山乡。

  昨天没有开口找李达康帮忙,调动工作的事情,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乡党委书记郑华军身上。

  祁同伟先说服了司法所长杨振民,又拉着他来到了郑华军的办公室。

  郑华军五十岁左右,皮肤黝黑,在红山乡工作了几十年,从办事员一路干到党委书记,是个正宗的本地干部。

  得知祁同伟的来意之后,郑华军不由大吃了一惊。

  要知道乡政府的琐事多,工作又苦又累,吃力还不讨好。

  反观司法所,不但清闲,每个月还有额外一百块钱的司法补贴。

  全乡上下,不知有多少人嫉妒祁同伟,可他居然放着这么好的的差事不干,硬要调到乡政府来吃苦头,是不是脑袋被门夹了?

  “小祁,你确定,真的想要转为行政干部,到乡政府上班?”

  “郑书记,我确定,这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祁同伟斩钉截铁地回道。

  郑华军沉吟了一会,说道:

  “小祁,你是汉东大学毕业的高学历人才,愿意主动调到乡政府工作,我们当然是求之不得,但这事其实并不好办。

  司法所名义上归乡政府管,但也仅仅是名义上而已,实际上你们属于政法系统,由县司法局垂直领导,我单方面做不了这个主。”

  祁同伟早有准备,为了实现调动工作目的,他开始扯虎皮拉大旗了。

  “郑书记,您说的我明白,我请假三天去京州,就是为了这个事情。

  这一趟,我跑了不少单位,见了一些组织上的领导。

  包括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梁群峰和汉东大学政法系主任高育良,他们都很支持我的想法。”

  话音刚落,郑华军就正了正身子,表情也明显庄重起来。

  目前整个红山乡政府,不包括祁同伟的话,一共只有三个年轻大学生,都是毕业于普通院校的大专生。

  而祁同伟毕业的汉东大学政法系是公认的干部摇篮,更何况他还是学生会主席,研究生学历。

  这样的履历,根本就不应该分到红山这穷乡僻壤来。

  无非就是两种可能,一是得罪人被发配,二是来积累基层工作履历。

  现在看来,既然祁同伟有那么多的关系,甚至能和省委主要领导说上话,他到红山乡干嘛来了,还用说吗?

  问题在于,他在司法所待的好好的,为啥非得调过来,难道是觉得闲得慌,想干点实际工作,捞点政绩给省里的领导看?

  念及于此,郑华军便试探性的问道:“小祁,我原则上同意你调过来,具体想到哪个科室,想好了没有?”

  “梁书记和高主任的意思是,我既然要调,干脆就别待在乡政府了,直接调到最穷最落后的地方当驻村干部,踏踏实实去锻炼。”

  祁同伟如此忽悠郑华军,是有原因的。

  自己是研究生毕业,本该在试用期内直接享受副科待遇,此时距离一年试用期结束,还有四个月,必须尽快出成绩,引起李达康的注意。

  那样的话,就可以在试用期结束后,名正言顺的解决副科级。

  可待在乡政府,只能处理一些琐事,还要听领导的招呼,短期内能出什么成绩呢?

  只有到村里去当驻村干部,才能充分施展拳脚。

  落后的村子,虽然条件会苦一点,但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基础差底子薄,可以干的事情多。

  而且随便做出点成绩,都会显得非常醒目。

  郑华军点点头,说道:“那是,越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嘛。”

  祁同伟看郑华军的态度,觉得有戏,便转头问杨振民:“杨所,我们乡哪个村最穷?”

  “应该是紫溪村吧。”杨振民回道。

  “那我就去紫溪村好了,郑书记您觉得呢?”

  “紫溪村不行。”郑华军想都没想,就直接否决了。

  “那里的条件太恶劣了,组织涣散,民风刁蛮,而且交通和通讯也极其不方便。

  你一个人过去,要是出了什么意外,上面追究下来,我可担待不起。”

  祁同伟听了,非但没有知难而退,反而坚定了这个想法。

  “郑书记,那样的话,我更应该去了。

  组织涣散,我是党员,可以帮忙整顿建设。

  民风刁蛮,我是学法律的,可以去宣传普法,提高群众素质。

  至于经济条件差,交通和通讯不便,说白了就是穷,我去了以后,会想尽一切办法,带领村民们致富。”

  郑华军和杨振民对视了一下,祁同伟说的挺好,但在他们看来,这只是年轻人天真的理想主义,根本不切实际。

  真要有那么容易的话,紫溪村的面貌也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就在这时,楼下传来一阵嘈杂声,郑华军灵光一闪,来了主意,指着窗外说道:

  “小祁,你先不要急着做决定,说来也巧,今天刘彬副乡长要带人去紫溪村办事,要不然,你也跟着过去,了解一下那边的情况再说。”

  祁同伟走到窗前往下看了一眼,只见院子里聚集了七八个乡政府工作人员,各个办公室的人都有,且都是青壮年男子。

  “这么多人,去办什么事?”

  “紫溪村有户村民,不仅自己拖欠三提五统,而且还鼓动其他人一起抗缴,影响极其恶劣。

  乡里已经开会决定,今天过去,对他进行强制征收。”

  “三提五统?”祁同伟觉得有点耳熟,但一时又想不起来。

  “不会吧小祁,你到乡里也快一年了,连提留统筹都不知道?”郑华军有些诧异,心里甚至起了一丝轻视。

  唉,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小子大概是书读的太多,办公室坐的太久,一点也不接地气。

  就这,还想凭借一己之力改变紫溪村的落后面貌,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原来是这个。”祁同伟顿时恍然大悟,提留统筹的名气如此之大,他上辈子又是在财政局上班,怎么可能不知道。

  只不过他参加工作那会,提留统筹已经正式取消,成为了历史档案,没有亲自接触的机会,再加上郑华军说的是三提五统,所以一时没反应过来。

  所谓的提留统筹,指的是村提留和乡(镇)统筹。

  村提留有三项,分别是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乡(镇)统筹有五项,分别是教育附加费、计划生育费、民兵训练费、优抚费和交通建设费。

  这些收费项目,是八九十年代乡(镇)村两级政府最核心的财源。

  刚开始,基层政府还能遵守上面的规定,提留统筹的征收比例不超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农民能够承受的起,并没有太大意见。

第17章 提留统筹和分税制改革

  但是,从94年开始,这一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此之前,各种税收主要由地方政府支配,上缴国家的比例很低。

  这导致了国家财政入不敷出,赤字严重,根本无力发展军事、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大事,甚至连维持社会治安,扶贫救灾都成了大问题。

  长此以往下去,必然会破坏国计民生,甚至可能动摇国本。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国家自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改革,收回大部分财权,以便充盈国库,统筹安排。

  如此一来,国库是充盈了,可地方政府又突然没钱了,很快便出现了财政危机。

  公职人员工资长期滞胀、拖欠,很多人被迫选择停薪留职,甚至直接辞职,去沿海发达地区经商打工。

  祁同伟清楚记得,自己上辈子念中学那会,正赶上九十年代末期,学校经常几个月发不出工资。

  以至于老师们穷到给孩子买奶粉的钱都没有,天天发牢骚,甚至还为此集体抗议、罢课了好几回。

  城里的财政尚且如此困难,自然没有能力再去支援乡镇农村,基层政府为了维持正常运转,只能无奈的把手伸向了农民。

  不仅提留统筹的比例大幅提高,各种名目的集资摊派也是层出不穷,

  这种情况大概持续了十年左右,直到国家经济再度腾飞,以及地方政府开始土地财政后,有了足够的资金进行支付转移,并且把各项农村税费逐步取消,才彻底结束。

  说实话,这趟任务,祁同伟不太愿意去。

  强制征收,若是对方拿不出钱,无非就是牵猪挑粮食之类的,农民已经够难了,还要这样对他们,多少有些缺德。

  可这又是了解紫溪村的绝佳机会,而且郑华军已经发了话,不好拒绝。

  祁同伟只能在心里暗叹一口气,硬着头皮下了楼。

  集合的人群中,有党政办的刘洪涛和傅欢,综治办的张大明,财政所的许志勇和张华,农业办的李华强等等。

  外加一个派出所民警,名叫胡笑伟。

  看到他,祁同伟心里一紧。

  按理说,征收税费是不允许动用警力的,既然动了,说明现场有可能会发生暴力冲突。

  这时,分管农业和财政的副乡长刘彬走了出来,挥手喊道:“人都到齐了,走吧。”

  红山乡政府穷的叮当响,只有三台公务用车。

  普桑是两位党政一把手共用的专车,此时不在家里,被乡长孙连城开到外地招商引资去了。

  吉普车是派出所的警用专车,这不是执法场合,开去不合适。

  剩下那台长安面包,平时被当成了生产队的驴。

  因为使用的过于频繁,早已累趴窝了,乡里也没钱修,干脆让它瘫在院子里。

  好在乡里有不少同志是骑摩托车上下班的,于是今天来了个私车公用,大家两人一组,乘着五部摩托车出发。

  刘彬当仁不让,挑了辆车况最好的嘉陵125,并邀请祁同伟坐在他的身后。

  紫溪村离乡里其实并不是很远,站在乡政府楼顶,透过树木,就能隐隐约约看到山脚下的村落,目测也就五六公里。

  但中间隔了一条几十米宽,水流湍急的河,而且附近没有桥,所以只能从下游几公里处绕桥通过。

  如此一来,便凭空多了十几公里的路程。

  一行人过了桥,速度立马慢了下来,河对面全是机耕道,里面很窄,最多只能走小车和小四轮拖拉机。

  而且这是条泥巴路,晴天一身都是土,雨天两脚全是泥。

  更不幸的是,前两天刚好下了一场雨,还没来得及彻底干透,此时路面上带着些有些泥泞。

  果然,走出没多远,许志勇和张华的摩托车就不小心陷进了泥坑,虽然没花多少力气,就把车推了出来,但张华却被溅了一身泥。

  又走出两公里,张大明和胡笑伟的摩托车熄火了,这回是车坏了。

  张大明鼓捣了一阵子后,无奈的摇了摇头,表示修不好。

  刘彬当机立断,决定把张华留下。

  反正他身上已经脏了,去了也不好看,干脆让他把坏掉的摩托车推回去,其他人挤一挤,继续前进。

  张华一脸的不开心,但是看着自己那身泥巴,只能无奈答应了。

  好在接下来再无意外,一行人摇摇晃晃折腾了一个多小时,总算到达了紫溪村。

  祁同伟本就不乐意参与这次强制征收行动,现在看着村里的情况,更加觉得心里憋得慌。

  这村子依山傍水,虽然风景不错,但条件实在太恶劣了。

  放眼望去,尽是低矮破败的土坯房和木板房,三三两两分布在山坡上和田间地头。

首节上一节12/3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