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 第1222节

虽然5个主分段有一些区别,功能也不是完全相同,但是设备通用率高达95,包括舰体在内的系统通用率也达到90。关键是,采用统一标准的接驳方式,能根据需要调整各分段的前后顺序。

这意味着,在组合状态下有着非常突出的抗损性能。

比如5个分段都能充当推进模块,因此只要有一个分段的动力与推进系统还在工作,整个平台就正常航行。

更加重要的是,在战斗当,可以通过拆除受损分段的方式,让平台保持作战能力。

在理论上,任何一个分段都能够单独运行现役的舰载机,战斗力相当于“薛远征”级超级航母的50。

此外,只需要2个分段,就能够把航空作战能力提高到b级,为80吨级战术运输机提供起飞与降落所必须的场地,并且为空军战术航空兵的全部作战飞机,提供执行作战任务必须的后勤保障。

即便是“战-11b”这样的重型战斗机,执行空战任务的起飞距离也不到500米。

如果5个分段全部正常运作,就能够提供1250米长的跑道,足以让空军的重型攻击机满载起飞,甚至能够让“运-15”这种最大载重量达到75吨的重型运输机起降,从而获得完备的持续作战能力。

其实,只要能够解决分段的定位问题,还可以把更多分段拼凑到一起,从而获得更长的跑道。理论上,10个分段就能提供运作“运-10a”与“轰-10a”所需的空间,成为货真价实的浮动机场。

关键还有,能通过增强横向保障舱段来提高平台的综合作战效能。

其实,这也是“初期型航空作战平台”的精华所在。

在标准任务模式下,除了5个主舱段,还有3个横向连接的保障舱段,分别是跟二号主舱段连接的“航空器保障舱段”,跟四号主舱段连接的“作战维护保障舱段”与跟五号主舱段连接的“人员勤务保障舱段”。

这3个舱段的长度都只有150米,不具备独立作战能力,配备的动力与推进系统也只达到辅助舰船的水准。

在作战行动,保障舱段跟随以快速战斗支援舰为主的辅助舰船编队活动。只有在到达作战海域,并且需要进入战斗状态的时候,才跟主舱段结合,并且为主舱段搭载的作战力量提供支援。

因为采用统一接口,所以保障舱段在理论上能跟任一主舱段对接。

关键还有,可以非常方便的扩展其他保障模块。

比如,要想获得更强的持续作战能力,可以在三号主舱段上对接运载能力达到了3万吨的“dàn yào与燃油储运舱段”。如果为登陆作战行动提供支持,可以在一号主舱段上对接“地面平台转运舱段”。

要是放弃航行能力,甚至能够通过串联接驳更多的保障舱段。

当然,首要任务是让“初期型航空作战平台”由图纸转变成实物,因此海军没有提出太多的要求。

即便如此,“初期型航空作战平台”的建造工作依然是步履维艰。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造成本太过高昂。

一套由5个主舱段与3个保障舱段组成的作战平台,在计划阶段的建造成本就达到“薛远征”级6倍。

可相对的,作战能力未必能够达到“薛远征”级的6倍。

6艘“薛远征”级,能搭载大约600架舰载机,并且一次出动250架舰载机对1500千米范围之内的目标发起攻击。“初期型航空作战平台”最多只能搭载400架舰载机,在一次攻击出动120架。看上去,后者的作战能力还不到前者的一半。哪怕把作战半径算上,以单位距离dàn yào投掷量为对比标准,后者的作战能力也只有前者的75。很明显,“初期型航空作战平台”的效费比非常糟糕。

其实,这也是保守派主张建造航母的主要依据。

不过,也就是保守派主张的作战效率,让“初期型航空作战平台”获得帝国高层的全力支持。

道理非常简单,“初期型航空作战平台”在获得适当加强后,能够为包括战略轰炸机在内的所有作战飞机提供支持,从而大幅度的增强海军的战略打击能力,并且成为实现多军兵种联合作战的基础。

相对而言,在战略打击能力方面,超级航母的作战效率为零。

跟建造成本比,技术产生的影响其实更加严重。

第一个必须得解决,根本绕不过去的技术难题就是“全电推进系统”,以及与之息息相关的“综合电力管理系统”。

电力推进,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早在第一次全球大战前,帝国海军与纽兰海军就尝试过使用电动机来推进战舰,也取得了一定的实用经验。

真正难的,其实就是基于“综合电力管理系统”的“全电推进系统”。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让燃气轮机与柴油机等传统的动力系统只带动发电机,而且产生的电能进行统一管理,并且根据实际的需要,分配给推进电机,火控雷达等耗电设备,以此获得最为理想的能效。

因为不再通过传动轴驱动螺旋桨,所以在布置动力系统的时候能主要考虑防护,比如把燃气轮机分散安装在前后两端的舱室里面,确保在遭到攻击的情况下,不会一次损失所有的动力设备。

此外,还能够灵活的利用所有舱段的动力系统,在不增加设备的情况之下,让动力与电能的分配达到最优。

毫无疑问,“综合电力管理系统”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是燃气轮机诞生之后,最为重要的动力革命。

只是,技术难度也非常巨大。

其实,即便是最基本的全电推进系统,在当时也有很大的挑战性。

最有挑战性的,也就是基于大功率电机的无轴推进系统。

在某种意义上,无轴推进系统是“初期型航空作战平台”的基础技术。

道理也很简单,如果采用传统的推进系统,就必须设置一个单独的推进舱,也就无法让主舱段均具备自主航行能力,更别说跟大型战舰旗鼓相当的机动性能。关键是,主舱段通用是实现战术功能的必备条件。

解决办法,也就是采用推进吊舱。

其实,也就是这些技术问题,让“初期型航空作战平台”的建造周期一再延长。最初计划用18个月建成8个舱段,然后用6个月进行验收与测试,确保在24个月之内就能形成战斗力。可实际却是,只是5个主舱段的建造工作就用了42个月,此后用20个月建造3个保障舱段。等到完成全部的测试,已经是第66个月了。结果是,在大战结束之后才交付给帝国海军。

至于达到作战状态,还要再等上几年。

从战争的角度来看,帝国海军的这次大胆尝试没能取得实质性的收获。

关键就是,“航空作战平台”的军事价值没有得到战火检验。

因为耗费巨大,占用了大量资源,导致其他战舰的建造工作受到影响,所以“航空作战平台”还饱受指责,就连白华伟等支持该项目的海军将领都受到非议,感情应该由他们承担责任。

当然,保守派也一直在朝相反的方向努力。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用白华伟父亲的名字为第三种超级航母命名,仿佛用上了这个名字就能让白华伟回心转意。

以当时的情况,“白止战”级在设计与建造做了减法,就是在向白华伟施压。

总而言之,“航空作战平台”在大战期间不是很受欢迎。

只是,没有人能够否认,也就是白华伟等人的坚持,才让帝国海军在战后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航空作战平台”对海军的影响,绝不在航母之下。

首节上一节1222/135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