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血染长空 第96节

这样西方各国不但不愿意招惹东洋,英国甚至还试图和东洋结盟。

以求从远东地带,遏制苏联。

在德日签订同盟条约以后,深感不安的苏联认为,一旦在西线和德国开战,假如东洋趁火打劫,动用100万以上的军力,攻击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

进行两线作战的苏军,搞不好就要玩完。

所以苏联认为,无论如何都要大力支援中国,把东洋牢牢的陷入中国战场这个战争‘泥潭’。

以日军陆军的实力,不可能同时进攻中国和苏军。

苏联高层认为,只要中日开战,日军能够用于对付苏军的陆军部队,不会超过7个师团(25万人左右)。

而苏军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最少也会保持50万的常备兵力。

完全可以对抗日军的威胁。

1937年7月7号,中日全面战争在卢沟桥打响。

8月20日,在苏方的一再提议下,中苏两国正式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大喜过望的苏军,随即开始对中国提供大量军售。

并且派出飞行员,地勤,工程师,技术兵,进入中国。

这些大批来自苏方的援华人员、军用物资、飞机、坦克,大炮等重型武器。

都是先行集结于兰州。

兰州建有苏制飞机修理总厂,从苏联运来的飞机,当时就直接在新疆的哈密,兰州,进行组装。

然后再朝着中国各处输送。

所以,此时的兰州,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外援供血中心。

也是日军的肉中刺,眼中钉。

成为日军华北第1飞行团的重点攻击对象,三天两头的动用轰炸机突袭攻击。

3月2号下午,兰州上空。

上午的大雨,在强劲的东南风的吹卷之下。

到了中午12点,整个兰州上空已经是一片阳光,蓝天白云。

中国飞行员的欢呼雀跃之下,众人都是随便吃了一顿简单的午饭,就快速的集合在机场。

等待考核。

下午12点40,中苏兰州空军高层,乘车到达西古城机场。

实飞考核随即开始。

“嗡——”

杜剑南集中精神,驾驭战机高速飞驰在跑道上面,然后开始轻盈的升空。

动作流畅,一气呵成。

战机起飞以后,杜剑南朝着下面的机场看了一眼。

想看看下面的反应。

然而在阳光的照射下,偏光看得不十分分明。

不过应该是在鼓掌吧。

e-166整了个玻璃罩的封闭机舱,非常障碍视线,杜剑南已经决定等明天‘天高任鸟飞’的时候,死活不盖这个破盖子。

“嗡——”

在战机的轰鸣声中,他开始驾机西飞。

按照命令,成功升空的驱逐机,都将西飞20千米,在南坡坪上空集结等待。

然后以三三编队返回兰州。

顺利结束顺利完成这次考核。

不久,杜剑南驾机抵达南坡坪,看到已经完成三三编队组建的机群,正在黄河上空翻滚呼啸。

做出各种高难度的动作,炫耀技巧。

看到杜剑南的2308飞了过来,陈盛馨的e-16,杨梦青的e-15,也快速的靠近。

按照航委发来的电令,他们3机将编入驱逐机4大队23中队。

而杜剑南被晋升为空军中尉军衔,新任23中队副中队长。

杜剑南隔着麻烦的玻璃罩,分别和陈盛馨,杨梦青隔空示意了一下。

三机随即以杜剑南的2308为长机,陈盛馨的2309,杨梦青的2310为左右僚机。

进行空中盘旋等待。

下午1点26分,39架战机全部顺利升空,集结在黄河上空。

那密密麻麻的机群,漫天的轰鸣,引得黄河两岸的百姓纷纷仰头观看。

东面飞过来一架翼展超过22米的庞然大物,那是苏军卖给中国的6架tb-3重型轰炸机,仅存的一架‘硕果’。

沈德燮,林伟成,阿基莫夫,渃列布琴柯,四人坐在飞机里面,透过机窗,满意的看着在空中盘旋翱翔的银鹰。

“这段时期,虽然中苏两国空军损失很大,然而日军的伤亡却更大;在南京的日军陆航第3飞行团,上海的海航第2联合航空队,几乎已经被打残;海航第1联合航空队,早已折损完了飞机,跑回国内受训去了。”

阿基莫夫自信的笑着,对沈德燮和林伟成说道:“有了这一群小伙子们参战,相信用不了多久,中苏两国将会完全夺回中国的制空权。”

首节上一节96/1173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