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个短视频让老祖宗破防了 第76节

  【李渊将傅奕的密奏给秦王李世民看,李世民大惊失色,为了拖延时间】

  【于是李世民乘机秘密上奏父皇,告发李建成和李元吉与后宫的嫔妃行淫乱之举】

  【并且李世民还打起了感情牌,声泪俱下的控告李建成和李元吉想要设计杀害自己的事情】

  【李渊听后震惊不已,于是便放李世民回去,并要求李世民明天一早和李建成当面对峙】

  【这时李渊怎么也想不到这一放便是放虎归山】

  【第二天,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等入朝,并在玄武门外埋下伏兵】

  【张婕妤得知此事后连忙告诉李建成和李元吉,可是李建成以为皇宫守卫森严,李世民不可能得手,一旦李世民刺杀失败,那他就有理由置李世民于死地】

  【李建成、李元吉来到临湖殿,察觉到危险,想要逃跑,结果被李世民叫住】

  【李元吉慌张之下射了李世民两三箭,结果都没中】

  【李世民一箭射杀李建成,李元吉见状慌忙逃窜,结果被李世民带来的将士射中,跌下马】

  【可就在此时,李世民的坐骑受到了惊吓,带着李世民奔入玄武门旁边的树林,李世民被林中的树枝挂住,从马上摔下,倒在地上,一时爬不起来】

  【李元吉迅速赶到,夺过弓箭想要用弓弦勒死李世民】

  【好在尉迟敬德赶到,喝退了李元吉】

  【李元吉想要逃到武德殿寻求李渊庇护,但尉迟恭迅速追上,射杀了李元吉】

  【李建成部下冯立、薛万彻等人得知太子遇害的消息后率兵打算冲入玄武门为太子报仇,并打算围攻秦王府】

  【幸亏尉迟敬德赶到,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给薛万彻等人看,太子部下瞬间丧失斗志,四散而逃】

  “我怀疑那个什么傅奕是李建成的人,目的就是借机诬陷李世民。”

  “太白金星是什么?哈雷彗星吗?”

  “额,太白金星,太白金星,肯定是金星了。”

  “李建成是事先得知消息的吗?那他为什么不早做准备?”

  “其实李建成和李世民想的一样,都想让对方先动手,这样的话自己算正当防卫。”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还面子,面子有命重要吗?”

  “纵观历史,人类的道德底线一步步降低,脸面也就越来越不重要了。从最早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礼仪,二桃杀三士,到现在扶不扶都成问题,可悲啊!”

  【政变发生时李渊正在宫内的海池上划船,李世民让尉迟敬德入宫担任警卫】

  【尉迟敬德身披铠甲,手握长予,满身是血的径直来到李渊所在的船上,李渊见状大惊失色,连忙询问是谁造反】

  【尉迟敬德言说是太子和齐王造反,已被秦王李世民诛杀,是李世民让他来保护皇上的】

  【李渊得知事情结果,无奈只能接受现实】

  【尉迟敬德请李渊颁布亲笔敕令,命令各军一律接受秦王的处置,李渊听从了他的建议】

  【玄武门之变停息后,李世民下令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嗣,但在尉迟敬德的劝解下赦免了太子和齐王手下的100多名亲信】

  【公元626年7月5日,李渊立秦王李世民为皇太子】

  【公元626年9月4日,李渊传位于皇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在京师长安的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

  【至此,皇位之争结束,唐太宗李世民正式上线】

  “等一下,我有个疑问,玄武门之变那么大的事情,李渊都不知道吗?”

  “呵呵,知道了又能怎样?”

  “冷知识,这段历史虽然是史书记载,但是你怎么能确定史书没有被篡改过呢?”

  “李世民曾经三次要求看起居注,第一次是在贞观九年,李渊死后的五个月,但是诸遂良并未同意。”

  “第二次是在贞观十三年,诸遂良还是没有同意;第三次李世民直接绕过诸遂良,直接找来房玄龄,让房玄龄按照时间整理出来,然后复印了一本儿给李世民看。”

  “李世民当时借口是‘欲以为鉴诫,使得自修改耳’,但大家其实都知道,他就是想看公元626年7月2日,也就是玄武门之变那天的记录。”

  “李世民好面子,他只是看了看,应该不会篡改历史吧,如果篡改历史,那其他史书绝对会记录下来的。”

  “只是看看?这和某些人说只是蹭蹭有什么区别?”

  “不管他改没改,只要看了,那黄泥巴掉裤裆,不是史也是史,就算李世民站我面前说没改,我也不信!”

  “其实从玄武门之变就能看出来,李世民肯定改了。”

  “你仔细看视频,自己去百度百科就能发现,玄武门之变前一天李渊还要求李世民一大早和李建成,李元吉两人对峙。”

  “结果第二天就去海池上划船了,这也太不合理了!”

  “但是,如果换一下,如果李世民为了防止李渊破坏自己的计划,提前把李渊囚禁起来,这么看的话是不是就合理多了。”

  “但是还不同观点,有人说李渊是在船上和大臣商议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的事情,结果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握长矛闯了进来,这才控制了李渊和一众大臣。”

  “那谁知道呢,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反正李世民看起居注没跑了,就算这段历史再合理,大家心里也认为不合理。”

  

第127章 贞观之治

  “我觉得李世民不太可能篡改史书吧,毕竟玄武门杀兄弟,强娶弟媳的事情都记载下来了,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毁名声的,他可能真的只是想看一看史书是怎么记载自己的。”

  “我靠,这么劲爆吗?我还真不知道李世民还有这爱好!”

  “没错,李世民确实抢了李元吉的老婆杨氏。”

  汉朝。

  看到弹幕都在议论李世民篡没篡改史书一事,汉武帝也有些心虚。

  “这天幕好端端的,怎么说起史书来了。”

  “一会儿不会聊到朕的头上吧。”

  汉武帝可知道,后世之人对皇帝可没有一点儿敬畏之心。

  再加上汉武帝看了有关孝景帝和自己的本纪之后大怒,从《史记》中将两册本纪剔除,自此以后孝景帝和他的记载有录无书。

  现在能看到《史记》中记载的汉武本纪是从其他史书中照搬过来的。

  唐朝。

  看到弹幕突然讨论自己有没有篡改历史,李世民有些无语了。

  尤其是看到好多弹幕言之凿凿的说他篡改历史,李世民真的想大喊冤枉。

  “朕只是看了看,只是看了看而已!朕连杨氏都,连......”

  可惜,他的解释如此苍白无力,即便和后人面对面都不会有人相信。

  “唉!早知如此,朕为何非要看啊!”

  其实李世民并不是第一个看起居注的皇帝,就比如汉武帝就削过《史记》;汉光武帝刘秀的本纪是他儿子汉明帝刘庄亲自关怀下所写的;更过分的是,刘庄的本纪是他的皇后亲自写的。

  宋朝从宋太祖开始,起写好的起居注都要经过皇帝过目的。

  明朝朱棣还改过《太祖实录》;清朝就更不用说了。

  至于大家为什么都抓着李世民看起居注不放,那还不是因为没什么可黑的嘛。除了黑李世民霸占弟媳,杀害兄弟,只能抨击李世民疑似篡改起居注了。

  【公元626年9月2日,李世民登基后大赦天下,免赋税一年,官员大多官升一级,放还3000宫女】

  【9月19日,突厥侵泾州,20日,突厥入侵武功,京城严阵以待】

  【李世民派遣尉迟敬德成功阻击突厥进军步伐】

  【刚登基不久的李世民亲自到渭水河畔,和突厥20万大军隔岸相对,李世民斥责颉利可汗违背盟约】

  【颉利可汗见唐朝大军陆续到达,大为惶恐,请求和解;之后李世民与颉利可汗杀白马而设盟誓,突厥退走】

  【不久,李世民立中山王李承乾为皇太子】

  【公元628年,由于隋朝末年连年征战,天下经济凋敝,人口锐减,李世民派遣使臣巡视关内,安抚民众,恢复生产】

  【公元630年,李世民命李靖带兵夜袭颉利可汗,张宝相活捉颉利可汗,并将献到京师】

  【颉利可汗被活捉的事情很快就传到其他胡人部落耳朵里,各地番邦纷纷上表,尊李世民为“天可汗”,由李世民降下玺书封立各地番邦的君王】

  【从此唐朝声威远播,四方蛮夷尽皆臣服,开启辉煌的贞观之治】

  “后面总结的有点儿太简略了吧。”

  “其实后面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无非是政治上励精图治,经济上与民休息。军事上征讨吐谷浑,攻破高昌国;征讨高句丽等对外战争罢了。”

  “还有李承乾造反呢?一句都没提!”

  “李承乾为什么造反?翻翻史书就知道了。”

  “往前看,上一个太子李建成被自己老爹给杀了,在上一个隋文帝的太子杨勇被隋炀帝杨广给干掉了。”

  “直到往上推到陈后主才找到一个顺利继位的太子。”

  “就这种历史情况下,搁谁谁不害怕啊,这哪儿是拼出身啊,这是拼命啊!谁命硬,谁活到最后谁当皇帝。”

  “而且李承乾的弟弟李泰,也就是魏王,可是拥有22州的大权,占全国的八分之一。”

  “而且李泰还是雍州牧,雍州牧这个职位可是当年李世民干过的,这也难怪李承乾会多想。”

  “而且李世民还让魏王李泰住进了武德殿,参与朝政,武德殿是什么地方,这不是明显的偏袒吗?”

  “李承乾流程错了,他应该先杀了李泰,然后提了李泰的头去见李世民。”

  “主要是因为李承乾太让李世民失望了。”

  “李世民把李承乾当未来的皇帝培养,可是李承乾也不争气啊!”

  “李世民安排谏官对太子进言,这些谏官不管大事小事都来谏言,结果惹得李承乾非常火大。”

  “而且李承乾的所作所为太过分了,不仅不虚心纳谏,而且动不动就发脾气,还有龙阳之好,这些行为严重损害皇家颜面。”

  “等一下,楼上说什么?李承乾有龙阳之好?”

  “没错,李承乾宠幸一名太常乐人,并称他为称心。唐太宗闻之大怒,将称心杀死。”

  “称心死后,李承乾在宫中为自己死去的男宠立室,让宫人日夜祭奠。李承乾在宫中为称心树冢立碑,并赠予官职,并经常为称心而哭泣流泪。”

  “我靠,这骚操作,在古代真是严重损害皇家颜面啊!”

  “之后李承乾又多次宠爱数位男宠,在太子东宫胡作非为,甚至想要杀掉身边的谏官,可是就算这样李世民都没想要废太子。”

  “李世民知道李承乾不堪重任,于是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来教导李承乾,目的就是要告诉天下,即便他儿子再废物,他也要抢救一下,他也不会废太子。”

  “一边儿太子不争气,另一边儿魏王李泰又多才多艺,李世民自然宠爱魏王多一点。”

  “结果可想而知,李承乾嫉妒心发作,谋反不成,被贬为庶人。”

  唐朝。

  李世民看到天幕在议论李承乾造反一事,悲从心来,忍不住长叹一口气。

  “是我做错了,我从一开始就做错了,我就不应该立承乾为太子!”

  “或许我就应该果断一些,早点儿废太子,乾儿也不会谋反。”

  弹幕说的没错,即便李承乾再不堪大用,李世民总想着还能抢救一下,李承乾还有救,可惜最终还是害了李承乾。

首节上一节76/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