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个短视频让老祖宗破防了 第27节

  朱元璋满脸疑惑的看着一条条刷过去的弹幕。

  弹幕完全是两极分化,有人说亚历山大东征是假的,开头说的秦穆公的事件就是证据。

  也有人说只是错误的把阿三国记录成了当时的秦国而且,除此之外其他都是在真的。

  朱元璋有些苦恼的对马皇后问道。

  “妹子,你怎么看这一次天幕讲述的内容?怎么有的说是真的,有的说是假的?”

  马皇后调侃道:“陛下不也经常看起居注吗?真真假假谁又说得清呢?”

  朱元璋脸色有些尴尬的辩解道:“咱就是好奇,咱就看了看,咱也没干什么。”

  马皇后敷衍的点了点头说道:“对,对,对,你是一国之君,你看一眼起居注有什么大不了的。”

  朱元璋不服气的说道:“自唐朝开始历代皇帝都看过起居注,咱看一眼又能怎么样啊!”

  【除了漏洞百出的行军路线之外,另一个遭人诟病的就是马其顿方阵】

  【据记载,亚历山大大帝就是利用马其顿方阵没掉了三大古国,不过由于华夏有完整的历史,因此】

  天幕中一排排士兵紧密的站在一起,最外围的士兵手持盾牌,身后的士兵手持五六米的长矛。

  这一幕很快便引起了所有人的兴趣。

  【这个被吹成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马其顿方阵完完全全就是一个不懂军事的小白YY出来的】

  【马其顿方阵中杀敌主要靠的是五六米长的尖端木棍,可是大家想一想,一个人如何能平举起一根五六米长的长枪?更何况不仅要举起长枪,还要装配盾牌,同时还要有能力挥舞长枪进行突刺杀敌】

  【再者,这么多人紧密的站在一起,但凡懂军事和战争的人都知道这是军家大忌,敌人轻轻松松就可以把他们团团包围】

  秦国。

  看到这里,嬴政彻底坐不住了。

  “可笑,这个什么马的什么方阵,简直是个笑话,我大秦强弩三轮连射就能让这个所谓的方阵全军覆没!”

  “如果这么小一块儿盾牌就能阻挡我大秦的强弩的话,那我大秦也就不用征服六国了!”

  

第48章 天子叫国门,于谦死社稷

  虽然嬴政说的很有道理,但是却有部分弹幕认为马其顿方阵并不是胡编乱造的。

  “作者不懂别乱说,你不能以现在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在当时马其顿方阵还是非常强的。”

  “屁话,公元前350年七雄争霸的时候弓箭早就已经普及了,而且经过完善之后的弓箭根本不是一两块儿盾牌能挡住的。”

  “你是看不起我大秦的强弩吗?除非是巨盾,否则根本挡不住大秦的强弩和强弓,直接给你干烂!”

  “你不能和秦国比,亚历山大时期欧洲、非洲和东亚等地根本没有排兵布阵一说,完全是一顿乱冲,所以马其顿方阵才有奇效。”

  明朝。

  朱元璋看着吵作一团的弹幕也有些不知道该相信哪一方了。

  “虽然不知道哪一方更合理,但是这个方阵如果真的遇到当时的秦国,恐怕逃不掉全军覆没的命运。”

  弹幕还在激烈的讨论,反正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一些皇帝和大臣也就当个乐子看了。

  【昏君大盘点第三期】

  刚刚还对亚历山大和马其顿方阵议论纷纷的各朝各代在看到天幕中几个大字之后都识趣的闭上了嘴。

  此刻,所有皇帝都心惊胆颤,一副坐立不安的样子;反观台下,台下的大臣无一不翘首以盼,一副看好戏的样子,如果不是在朝堂上,恐怕都已经坐在桌子上吃着茶点准备看好戏了。

  秦朝。

  嬴政面无表情的盯着天幕,此刻的秦始皇一点儿都不慌。

  由于之前第一期昏君大盘点是胡亥,所以现在嬴政已经知道了秦朝二世而亡的史实。

  嬴政深知自己灭六国,制定严苛的秦法导致全国上下哀嚎遍野,所以嬴政已经做好了准备。

  即便被评为暴君、昏君嬴政也不会有丝毫意外。

  “就让朕看看,后世到底是如何评价朕的吧!”

  “即便后世把朕评价为千古第一昏君,朕也问心无愧!”

  嬴政当然知道严苛的秦法导致国内民不聊生,甚至还产生了一大奇观。

  只要你在秦国的随便一个城池走一圈,你就会发现大街上的人一半以上要么是缺胳膊断腿的,要么是没鼻子没眼的。

  “没有商鞅变法,没有法家,没有李斯丞相,我秦国如何大兴,我大秦如何统一七国,不过是些许风霜罢了,我大秦,我嬴政承受的住!”

  明朝。

  朱棣身后三个儿子齐齐的跪成一排,可是就算这样三人依旧兴奋的在小声的议论。

  朱棣的二儿子汉王朱高煦小声的说道:“又来了,又来了,这天幕中也就这个昏君大盘点有点儿意思,大哥,三弟,你们说没看见刚刚父皇的脸色,刷的一下就白了。”

  此刻,跪在地上的三个人当中只有朱高煦半边脸蛋肿得跟猪头一样,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兴高采烈的和两位兄弟八卦。

  太子朱高炽拉了拉朱高煦的袖子说道:“别说了,让咱爹听见,你另外半边脸也得肿了!”

  赵王朱高燧说道:“二哥,之前天幕可是极力的夸赞过咱爹,我感觉应该这个昏君盘点应该没有咱爹什么事儿。”

  朱高煦说道:“那可不一定,谁说昏君和明君不能是同一个人了?功过分明,不能混为一谈,嬴政功大吧,统一六国,但是后世多少人说他是暴君啊!”

  “唐玄宗厉害吧,历史上都夸赞她,还说什么开元盛世,但是后期的唐玄宗迷恋杨玉环,差点儿导致大唐灭国,所以他依旧算得上是个昏君!”

  【明朝江山276年,自从朱棣立下祖训“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之后,大明历代皇帝都是贤明之主,即便到了亡国之君朱由检也同样是有骨气的君王,即便国家极弱已久,但是朱由检依旧希望复兴大明】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朝代却出了一个另类,以至于被现代人戏称为“天子叫国门,于谦死社稷”,他就是明英宗朱祁镇】

  明朝。

  朱元璋怎么也没想到吃瓜也能吃到自己身上,虽然这个昏君不是自己,但是也就是他大明的皇帝,也就是他的子孙后代呀!

  马皇后见朱元璋脸色阴沉,一言不发,忍不住上前安慰道。

  “重八,别生气,天幕都说了,咱大明即便是亡国之君依旧算得上好皇帝。”

  “咱大明江山能延续将近三百年已经很不容易了,历朝历代都会出现一些昏庸无能的皇帝,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过了许久,朱元璋才无奈的叹了口气。

  “咱也未曾奢望我大明皇帝个个都如同老四一般受到后世夸奖,咱也知道大明肯定会出现昏君,不然咱大明江山也不会灭亡。”

  “可是,当听到天幕指名道姓的说咱大明昏君的时候,咱心里还是不好受。”

  【明英宗朱祁镇,明宣宗朱瞻基的儿子,别看朱瞻基算得上励精图治的明君,但是朱瞻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败家子】

  【可惜朱瞻基英年早逝,传位给年仅9岁的儿子朱祁镇】

  明朝。

  听到这里,跪在地上的三人组明显一愣,就连朱棣都猛地回头看向懵逼的跪在地上的太子朱高炽。

  台下的大臣也都看向跪在朱棣身后的太子朱高炽。

  被一群人盯着,朱高炽有些结巴的说道:“父皇,这......”

  朱棣打断朱高炽的话说道:“别说话,看完天幕再说其他的事情。”

  虽然所有人的目光都在看着天幕,但是所有人心里都开始打起了小九九,一些和汉王,赵王走的近的大臣也都开始为自己谋划未来。

  与此同时,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都一脸的便秘样,因为此刻他们都知道了,太子终究是太子,最终还是朱高炽坐上了皇位。

  汉王和赵王两人相视一眼,然后默默的叹了口气。

  至于为什么所有人都盯着朱高炽看,那是因为朱高炽已经有儿子了,他的儿子就是朱瞻基,如今才三岁。

  此刻朱高炽也是心乱如麻,脑海中只有几个词轮番循环。

  “皇位,儿子,孙子,昏君!”

  

第49章 葬送大明的朱祁镇

  【由于朱祁镇年龄尚小,所以国家大事都由太皇太后张氏操持】

  【虽然太皇太后权利大,但却从未徇私,不仅不重用自家人,甚至都不允许外戚干政,而是重用朝中老臣】

  【明朝在太皇太后和一众老臣的治理下国力蒸蒸日上,甚至出现了繁荣盛世的趋势】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太皇太后和一众老臣接连去世,朱祁镇开始接管朝政,明朝也开始走起了下坡路】

  【朱祁镇从小信任一个大太监王振,但是王振此人乃是妥妥的奸臣模板,可是朱祁镇却对王振言听计从】

  【朱祁镇亲政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王振提拔为司礼监掌印,也就是太监中的老大】

  【没有了太皇太后的震慑,王振开始放飞自我,此人没有真本事,但是拍马屁的功夫一流,靠着朱祁镇的信任,王振开始在朝中兴风作浪】

  【王振得宠之后更是无视内臣不得干政的铁律,对打压自己的朝中大臣加以迫害,同时又提拔那些巴结自己的奸臣,朝堂被王振搞得乌烟瘴气】

  “朱祁镇也是个奇葩,不信任忠臣,反而宠幸一个死太监!”

  “明朝的老传统了,可以理解。”

  “这要是让朱元璋看见,那不得活活气死!”

  “不愧是叫门天子,朱祁镇从小天资就不同凡响啊!”

  宋朝。

  赵匡胤摇了摇头说道:“外戚、宦官不得干政,这个明朝皇帝连这点儿道理都不懂,简直愚蠢至极。”

  从秦朝开始,历史上有太多的教训了,宦官干政绝对没有好下场,可是仍然有些王朝不吸取历史教训。

  明朝。

  朱棣默默的看着天幕,而此刻台下的东厂众太监已经被吓到瑟瑟发抖。

  东厂的厂公站在原地一动不敢动,作为朱棣的心腹,他太了解朱棣了,自己九成九的要完。

  厂公恶狠狠的看着天幕,心中暗道:“天幕害我啊!”

  朱棣看了一眼东厂的太监,然后自言自语道:“宦官不得干政,难道我真的做错了吗?”

  宦官不得干政,朱元璋在世的时候也曾下达过这样的禁令,可是朱棣却认为宦官没儿没女,无法形成势力集团。

  再加上他们常年住在皇宫,管理起来非常方便,所以朱棣便打破了这一禁令。

  如今看到天幕中宦官干政的局面,朱棣不得不思考,一直生活在皇宫里的太监除了管理方便之外是不是还有很大的隐患。

  比如,他们太了解皇宫了,太了解皇宫里的皇帝了,他们知道许多朝中大臣都不知道的秘密。

  而且有一个致命的问题,也是朱棣一直在逃避的问题,那就是东厂的权利太大了。

  为了监管百官,朱棣给了东厂足够大的权利,但是人的权力一旦过于强大,那么总会有失控的风险。

  如果是年轻时候的朱棣还有信心能压制住东厂,可是随着年龄增长,朱棣也有些力不从心了。

  朱棣低声的自言自语道:“或许朕真的错了,东厂不能这么下去了!”

  清朝。

首节上一节27/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