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之君临天下 第54节

  “影响力是有,但大不如从前,比起一些世家门阀还要稍微逊色。”

  提起这一件事,李建成面露急迫,如实的说道。

  堂堂关陇军事贵族之一,位列天下望族之首,五姓七望之一。

  所以,不将妹妹李秀宁继续留在府邸,反而参与这一次的采选。

  对此,李建成想不明白,为什么爹要放弃这样的机会。

  “如今李家势微,尚且比不过其余的世家门阀,何况是那些顶级望族。”

  当说到这里,李渊并没有再说下去。

  长子还需要多加磨练,可以从每一方面开始,才能让李家完成先祖的兴盛迹象。

  “到时…”顺着思路想下去,李建成猛然想到,“我们李家会成为众矢之的,反而得不偿失。”

  “现在参与采选,一来可以表明李家对天子的绝对忠心。”

  “二来,在众臣的目光集中在册立皇后之际,可以有效的增加李家的影响力。”

  说完这一番话,李建成吓出一身冷汗,不由心有余悸。

  倘若真的如此,他简直就是李家的罪人,阻碍到兴盛的道路。

  对于长子的悟性,李渊点了点头,感到十分满意。

  PS第二更!.

第七十四章不,完全不可能!(3/4)

  根据大隋规定的制度……

  五更左右的时候,文武百官需要结伴而行,前往太极殿上朝。

  五更也就是卯时,天际之间尚未明亮,整座长安城依然保持着一片寂静。

  文武百官是朝廷的支柱,必不可缺少的栋梁。

  尤其是,一直身在京都的文武,地位更是举足轻重。.

  因此,文武百官无论职位的高低,包括出身发汗低。

  但凡是中央大臣,都可以以骑代步,前往太极宫上朝。

  君有礼之,臣尽忠也,是为君臣大义!

  故此…

  品级比较高的文武大臣,通常都会有数名仆人随同,在茫茫的夜色中提起灯笼。

  而品级比较低的官员,由于俸禄有限,只能自己一人独行。

  不过,文武大臣不约而同的,各自骑马前往太极宫。

  “止步!”

  当文武百官以马代步,陆续来到太极门前,骁果卫上前大喝一声。

  随后,文武众臣纷纷下马,交由上前的骁果卫将士。

  “这是,忠孝王伍建章,记录。”

  就在文武众臣依照品级列好队,排成一条闪烁着微弱亮光的长龙,有相关的骁果卫上前。

  紧接着,仔细核对起每一位大臣的身份,以便验明正身。

  只要前来太极殿上朝,都需要先登记在册,记录信息。

  登记的内容不仅有姓名、官职和年龄,甚至,还包括着身高和形体的特征。

  经过一连串严格的确认,通过的大臣才可以走进太极门,朝太极殿步行而去。

  “咦!”

  走过太极门,正在步行中的宇文化及似乎发现什么,“这一道背影,看着怎么有点熟悉。”

  “怎么,在说什么?”

  同族之一,又是礼部尚书…

  隐约听到那喃喃自语,宇文弼不由问上一句。

  “你不觉得,前面的一位大臣看着很眼熟么。”

  没有回过头,宇文化及一边说着,一边努力回忆起来。

  倘若是品级低的官员,有几个新面孔很正常,不足为奇。

  问题是,那一位看着很眼熟的人,无疑地位比较高。

  而且,还是为数不多的重臣。

  身着紫袍,腰佩金鱼袋,至少是三品大官的级别。

  而但凡三品以上,即便天子特意恩许,在朝堂多少会提上那么几句。

  这一点,才是让宇文化及感到奇怪,从而觉得眼熟的缘故。

  听到宇文化及这么一说,宇文弼耸了耸肩,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文武众臣之间,纵然有一部分的关系不熟,交集也不是很多。

  不过,由于经常一起上早朝,大概的面孔都差不多记了下来。

  偶尔有看到眼熟的大臣,那也是实属正常,又没有什么。

  只是,按照宇文化及的个性来说,根本不会做些无意义的事。

  下一刻,宇文弼还是抬起头,朝前方远远望去。

  “燕王,罗艺!”

  猛然间,宇文化及一下子记起来,带着惊讶高呼道。

  即便平时自认为不动声色,此时,也免不得有一阵阵的楞神。

  燕王罗艺,怎么会出现在长安,而且还是在太极门宫道!

  不可能,不可能…

  没听说过什么风声,在朝堂上也没看到谁专门提起,应该不是燕王罗艺。

  应该看错了,宇文化及摇了摇头,随即否认掉。

  看了一眼那道背影,又回过头望向宇文化及,宇文弼反倒是心存疑惑。

  今天的反应太过于反常,都可以用失礼来形容,根本不符合往日的沉稳模样。

  至于说,燕王罗艺来到长安,还走在太极门宫道边。

  这,可能么?

  不…

  完全不可能!

  摇了摇头,宇文弼连想都没想,直接给排除掉这一个可能。

  燕王罗艺确实听命中央朝廷,只要以燕山一带为中心,基本上是指哪打哪。

  甚至,有时候派出一支军队前去长安,那也是可以的。

  关键是…

  燕王听调,却是不听宣!

  什么是不听宣?

  不用到长安来叙职…

  不用前来太极宫朝见…

  每逢大事都不用来见驾…

  相当于,接受军事调令,不接受政务调令。

  对此,中央朝廷既是不怪罪,也不去追究什么。

  而燕王罗艺,自然是维持起听调不听宣的约定。

  微妙的局势之中,双方已经维持整整二十三年。

  在这样的情况下,说燕王罗艺会前来太极宫,无形中朝见天子。

  没错,不可否认,天子确实是手腕极高。

  仅仅登基一月,组建文武班底,树立帝王威望…

  但是!

  燕王罗艺会专门前来太极宫,宇文弼是一百个不相信,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

  听到那一道失声大喊,杨素哑然失笑,暗道宇文化及老糊涂了。

  燕王罗艺?

  那是不可能的事,杨素宁愿相信母猪会上树,连连摇头。

  相同类似的背影多了去,有什么好猜测。或者惊讶的。

  想想高祖皇帝时期,取代北周,灭亡掉北齐。

  当北方重归于一,又南下江南地区,彻底完成统一天下。

  后来,更是分化瓦解全盛实力的突厥,创下开皇之治。

  以高祖皇帝的功绩,包括那开国帝王的莫大威望,还不能让燕王罗艺进长安朝见。

  并且,前后持续二十多年,哪会这么容易改变?

  很明显,仅仅是一个巧合,背影相似而已。

  因此…

  不仅仅宇文化及等人不相信,其余听到的,注意到的大臣同样是不信。

  对此,知道内情的杨林和四大辅臣,各自笑而不语。

  当时燕王罗艺并没有大张旗鼓进城,相反,还十分的低调。

  这样的作风,符合军人的干练,及其纯粹性。

  凭借一枚高祖皇帝赐予的金牌,前往两仪殿朝见天子。

  要不是天子信任,处理政务的时候说起过,或者碰巧遇到。

  那么,他们还真不一定可以知道,同样不相信燕王罗艺会出现在太极宫。

  PS:第三更!.

首节上一节54/1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