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第198节

第276章 秦王政,天底下最霸道的那个(

  求打赏月票全订!)

  让儒家成为轭架,套在国家的马车上,让君王施加仁政。

  张苍听著这话,莫名想到了身在咸阳的那个人。

  这字字句句,仿佛都在针对那个人。

  虽然但是,张苍还是决定跟著扶苏干了。

  施加仁政,匡扶正义,这才是君子所为啊。

  这一晚上过去,扶苏和张苍就达成了某种默契。从此他们有著共同的政治理想。

  单纯的张苍就这么跟著扶苏干了。

  他迫切地希望找到新的方法,从师父对儒家的理论发展方面出发,主要从制度上出发,按照太子的构想,写出一套完整的理论制度来。

  从这一天开始,张苍就开始重新温习他老师当初的著作,以及儒家流派的经典书籍。

  不管是什么书,他都要拿来看。

  扶苏对此大力支持,在颍川郡新郑以及周遭地区搜寻各种书籍,都拿来张苍翻看。

  一时间,张苍又成了扶苏麾下最让外人眼红的人物。

  能得到太子这样厚待的人,迄今为止,他是第二个。

  灌夫作为卫率,那也是相当辛苦的。平旦,太阳尚未露出地平线,天刚蒙蒙亮,金鸡尚未打鸣。

  混沌的黑暗,才慢慢地从大地上褪下。

  灌夫已经早起布置人手,检查车马,清点人数。他路过张苍的房舍时,见到里面的门大开著,一走进去,见到张苍正在里面看书。

  灌夫凑了过去,看到张苍手中始终都是那几本书,孔子写的《春秋》、孔子及其弟子编著的《论语》,孟子写的经典书籍。还有就是他的师父荀卿写的书,再就是各国名士在王室贵族的资助下,合力编著成的经典。

  灌夫感到很纳闷,自从那一天张苍和太子等人在郊野散步回来后,就像是打了鸡血一样,读书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一开始,众人只觉得御史张苍这个人的行为很新鲜。读书读到闭门不出,实在稀奇。也有人因此不喜欢张苍,因为大家都在做别的事情,只有他跑去读书,显得就他特殊点。

  后来众人就发现,张苍这个人,实在是厉害得不得了,因为他能坚持下来,这接连一个月,他都能坚持每天读一本书。

  一众弟兄们便都很佩服他。

  现在大伙儿都明白了,为什么太子对张苍这么好。

  不过灌夫看来看去,他发现这张苍老是读同几本书。

  “御史,这些书到底有什么好看的?我看你已经把每本书都看完不下三遍了。而且外人常说,御史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御史你怎么还是看这些呢,把看过的东西时时看,难道不会感到厌倦吗?”

  张苍从抬起头,他望著窗外,才察觉到天已经亮了。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先师圣哲写的书籍,怎么可能一边都看懂呢。那些对外称自己读过论语的人,多半都是囫囵吞枣。

  张苍的话,让灌夫一时闭紧了嘴巴。

  灌夫唯一读完的一本书,就是《论语》,从此他再也不敢对外人说,他曾读过书了。

  只是灌夫哪知道,跟在扶苏身边,被当时的大能进行降维打击都是日常的事情。现在才哪跟哪啊。

  这一年,因为国策的原因,秦国上下没有发动战争,虽然苛捐杂税一点没少,反而加多了,可是家中壮丁多半都在,又没有战事扰乱农时,秦国的百姓们过的日子,相对安逸。

  秦王嬴政在咸阳城举办完了春祭大典。

  明媚耀眼的太阳闪耀在秦国的国土上。

  虽然某些地方正在发生干旱,一年之内只下几场雨,但是这一年相对来说已经很安逸了。

  关中有关中的风气,老百姓们都在黄土地上埋头做事。

  而新郑一带,因为水乡多的原因,百姓们大都在水田里卷起裤管插秧。其实古人种田,根本不是史书上写的那样‘精耕细作’。

  他们大部分人种田,都是十分随意地把粮食种子撒在田地里,只要气候好,基本上一年不愁粮食。

  在古时候,种田本就是很简单的事情。

  至于秦国西面的羌族。他们更是洒脱简单,春天到了,羌人骑著马,找到一块开阔平坦的平地,如果有羊圈牛圈,也是更好。

  羌人直接骑著马,将粮食从袋子里漏出去,也不翻土。

  当场播种完就骑马扬长而去,随后等到收获的季节,看哪里有麦子,就收取哪里的粮食。

  他们不愿意在同一块土地上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基本上一直都是追逐草地、河流过著放牧的生活。

  和中原人的生活大不相同。

  义渠国过去就是这样,不过他们现在已经在秦国人的统治、改造教化之下,慢慢地学会了中原人的耕作方式,并且因为修建了住屋,分得了土地的关系,开始被迫固定在某一方土地上

  几乎没有人意识到,伴随著秦国的军事扩张,各诸侯国的文明,也在被秦国吞并,有的被秦国吸纳接受,有的则被秦国摒弃。

  其实中国的文明,也是在这短短的十数年之间,不断地交融汇合,熔铸新生。

  一种制度诞生的前夕,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酝酿,积蓄,随后才能慢慢走向成熟。

  中央集权制度从秦国商鞅变法开始,就已经在萌芽了。

  等到秦王政继位,他利用韩非提出的法、术、势,把这个迄今为止没有好听的名字的制度进一步完善,并且将其在现有的物质基础上,使其发挥出前所未有的效力。

  当秦国的军旗插在各诸侯国的城池墙头上,首先是对异国进行了政治文化的否定,其次便开始大刀阔斧、不容民众置疑、更不允许其反抗。

  和扶苏原先预想的,根本完全不一样。

  过去秦国是忙著打仗,疏于对六国百姓的思想教化,只是单纯地占领城池,管辖治理当地。

  但是现在扶苏把那些水下的问题都捞到了水面上。

  以嬴政的个性,地方各地的实情,再加上扶苏建议的整顿兵马,在短时间内快速地灭楚破齐。

  这些事情都在无形中给各地的郡守县令施加压力,让他们被迫在短期内完成秦国对他们的思想文化改造。

  以咸阳城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开来,整个秦国都在接受秦王政的直达命令。

  他们从一道道征调令之中,感受著有著虎狼之师秦国的君王对他们进行的压迫。

  因为过去六国权贵治国,昏庸当朝,百姓大多都在黑暗里浑水摸鱼,凑合凑合过日子。

  突然冒出个秦王政来,他对于治理天下有著无比强烈的欲望,而且非常霸道。

  他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全天下的人都听他一个人的话。

  不仅如此,他还是个完美主义者,高度强迫症患者,他不仅要让民众遵照他的意思做事,而且一定要做好。

  如果一遍做不好,那就再来一遍。

  如果有工程,那工程的质量更加不可以马虎。一条驰道,如果修的不合乎规范,秦国的将士就会勒令民众反复修建,直到修的能让秦王满意。

  天下人本来都是在水深火热之中浑水摸鱼过日子,等到秦王政一来,不许摸鱼,不许造假。

  秦王对自己的要求就非常严格,这种对自己的要求,自然而然也降落在对他的儿子,对他的臣子身上。

  几乎没有人能让他感到十足的满意。

第277章 治世之能臣(求打赏月票全订!

  )

  只有很少数的强者,胆敢站在他的身边。

  他完美地践行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他对权力贪婪,可是对自己也够狠,每天都要求自己将当日送达咸阳城的奏章处理完毕。

  但是即便如此,他已经灭掉了四个国家,创建了超越历代秦王的功绩,还是日日夜夜、马不停蹄地给他的事业添砖加瓦。

  但是他又从不对自己感到满意,总觉得还有进步的空间。

  如此的心态,导致天底下基本上没有他能看在眼里的人。

  可是即便如此,秦王有著诸如此类许许多多的缺点。但是因为处在至尊的王权之位上,嬴政的这种精神,很快就从权力的顶峰,一层层地向下传导。

  就像是水波一样,只要中心的能量够强,能够不断地向外推送力量,水波就不会散。

  秦王政用他自己的实力、精神缔造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所有人都没有想过,偌大的天下,会有这样的一天。所有人都听命于他一个人。

  有些人从未开口说过要缔造什么精神,铸造什么魂魄,可是一动手,就凝聚了一整个秦国人。

  唯一不足的是,就苦了天下人。

  有些人是甘愿苦的,他们从中找到了做事的乐趣;有些人是半推半就的;有些人则完全是叫苦连天,他们不愿意受苦。

  在反对秦王政这种文化政治压迫的人群中,力量最强大的并不是那批不愿意受苦受累的人,而是那群单纯感到不服的人。

  他们并不愿意接受秦王政的把人当做牲畜奴隶一样的统治,尤其是不愿意秦王政的那种思维。

  凭什么全天下所有人都给秦王政一个人当牛做马。

  那些反抗的人,此时正分散在各个地区。

  除了他们自己,没有人能帮他们解答心中的疑惑。

  现在,六国的民众基本上也在半推半就听从他的命令。在他们了解到秦王用著奖励的方法,鼓励他的将士开疆拓土,所以他的将士们把他的话看作比生命都更加重要的东西。

  时间一久,六国的百姓便都对秦王政这个人敢怒不敢言。

  怨恨就这么积压在心底。

  湍急的河流在渠道里快速的奔腾,流向远方。途中沉积下的砂砾石子,只是暂时地淤塞在河底的水坑以及石缝隙之下。

  中原大地上,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铁镐翻土时打击在石头上,在旷野中发出清脆的声响;平地上矗立起一座座宫殿、楼观,锯木的声音天不亮就开始响动;修建驰道的人,日出开始就擎著火把,被聚拢在一处,开始推著石碾压平道路,壮士们的吼声在广袤僻静的大地上响起。

  放眼天下,此时独有颍川郡新郑城一带是一片静好。

  盛春时节到了,啄木鸟在树林间跳跃,布谷鸟在河谷间鸣唱。

  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在田间地头耕作,三三两两的人散落在田间堤坝上。

  悠扬的牧笛声伴随著潺潺缓缓的流水,一同往东边地界上飘去。

  车内,一个头戴秦国独有文官帽,身穿黑袍,颧骨高高凸起的男子掀起车帘,他望著窗外的旷野。

  青山像是一道翠蓝色的屏风,村庄里的人家,住屋一堆一堆,星罗棋布列在农田周遭。绿水萦绕著村郭,鸡鸭鹅都在岸边觅食。

  妇女在炊火煮浆水,有的在岸边用皂荚清洗衣物。

  “这一路过来,我看到不少地方,有的因为地震,住屋倒塌,农田被毁;有的则因为旱灾,田间颗粒无收,春种时百姓无处下脚,只得举村迁徙。”

  “只有新郑城这一块,天朗气清,民众捣衣作食井然有序。这都是太子的功绩。”

  冯去疾走下马车来。

  笔直的道路上,列满了官与兵。

  他们都受过严格的训练,敛声屏息,没有一丝声响。

  出行队伍排列在笔直的驰道上,两侧只有低矮的花草,根本不见大树。

  是以在大道上,能够对前方的状况一览无余。

首节上一节198/3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