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开局成为梁山伯! 第99节

  但,哪怕学心的士子,百人之中,能有一人看到“行”。

  倘若看到“行”的百人中,能有一人真正的去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明悟实践方能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道理。

  那么……

  士子轻浮之风,便能为之扭转!

  哪怕只能改变丝毫,梁山伯也已经可以做到俯仰不愧天地。

  而接下来的几日。

  梁山伯便一直讲述着心学的精髓。

  如此下来,转眼之间,便已经是三日之后。

  这一天,梁山伯讲到下午,忽然住口,随后道:“讲道三日,至此了解……诸生若有疑惑,可尽皆询问。”

  “明日,我便要离开了!”

  本来众人尚且还意犹未尽,可听着梁山伯这话,却顿时大惊失色。

  一个个都流露不舍之意。

  荀籍更是跪伏在地,悲泣道:“先生要离我们而去吗?”

  “莫要做这般姿态。”

  梁山伯淡声说道:“庄子知北游曰,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我明悟大道,当要验证自身之道,岂能在此处久留?”

  “你等既然听我讲道三天,也愿拜我门下,当要恪守传承,谨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众人皆是点头称是。

  随后,众人知道梁山伯要远行,不敢在耽误,只能忙是克制住内心的愁苦,将内心的疑惑询问出来。

  而梁山伯也是一一作答。

  很快,便已经到了日暮黄昏。

  梁山伯给最后一个人解答完毕后,看了一眼全场所有人,然后说道:“诸生,我心学讲究知行合一心无外物。”

  “唯愿尔等往后义无反顾,再无彷徨左右……无论富贵显达,贫穷困窘,亦或是刀斧加身,亦如是也!”

  说到这里,他似是感慨,又是自语,低声道:“须知……尔胸中原是圣人矣!”

  听到这最后一句话。

  在场所有人都是心神一颤,恍若一枚黄钟大吕在内心之中响起。

  正值此刻。

  远处落日的余晖照耀,洒落下来,将大地渲染的一片晕红。

  云海之中,投映出万道的橙色橘光。

  在这一瞬。

  梁山伯战起身来,望着远处的云海,在所有人的目光注视下,张开双臂。

  光芒映照在他的身上,恍若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

  似一瞬,又似万年。

  这样迷幻的一幕,就此定格在所有人的脑海中。

  让他们久久都不能忘怀。

  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接下来,更让他们无法忘怀的一幕出现了

  梁山伯背对苍生,面对红日云海,张开上臂,悠然轻吟:

  “人生天地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诗落罢。

  梁山伯袖袍一甩,飘然远去。

  ……

  这样的一幕,被荀籍完整的给记录下来。

  后来。

  梁师云海悟道,传播心学三日,教化众生便自从流传下来。

  而关于梁山伯最后感慨的那一句诗,更是被荀籍和一众弟子记录下来,刻撰在讲道旁的石壁上。

  自此,此处被称之为悟道台。

  无数士子怀揣向道之心前来吊唁圣贤。

  后世有名士来此,见得讲道岩,又回想起梁师大弟子荀籍在书上的记载,纵观云海翻涌后,感慨评价:

  “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俯仰古今,时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惊神。”

  此外。

  尚有史书为之记录。

  “时晋升平四年,高祖负笈远游,随从者众。值三年,于仙室山落足,观云海而悟道。”

  “讲道三日,观日暮而落,孑然叹息,人生天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由此做仙室山观云海诗二十二字,展露气吞万里之象,由此初现峥嵘。”

  《大乾太祖圣皇本纪摘选》

  ……

  …….

第94章 回抵山阴,百姓夹道相迎!(第3更求订阅)

  升平四年。

  梁山伯负笈远游归来,回到了山阴县。

  去时初初展露头角,雏鸟清鸣。

  而归来时,已然是名震天下,江东皆传。

  人尚且还未曾到山阴县的境地,山阴县令携县中乡绅父老便已经在县城十里之外的驿站外等待。

  有诸多士族的家主,致仕还乡的老臣,德高望重的乡绅,名传诸郡的清流……都是在山阴县乃至会稽郡,甚至是整个江东都有名望的人。

  林林总总,足有三百余。

  尽皆翘首以盼。

  若是三年前,梁山伯尚未负笈远游时,虽名望轰传州郡,但念及年纪尚浅,终究也只是后生晚辈,只是比之同龄少年更为优秀,因此得到长者前辈~的喜爱。

  但如今。

  梁山伯仙室山观-云海悟道。

  伴随着他归来之时,这个消息也传-到了江东之地。

  据说。

  当江东之地朝野上下得知此事后,尽皆大为震动。

  诸多士子甚至是士族家主,名动江东的存在都尽皆派人想要邀请梁山伯前去会晤,甚至一些人还亲自乘坐牛车而来,只为聆听新的圣贤之言。

  而远在建康的司马皇室也为之震动,据说皇室已然派遣黄门前来探听消息真伪。

  倘若消息为真,不日便有赏赐传下。

  当世出圣!

  这对于朝廷而言,可谓是极大的吉兆,代表着上天的眷顾和认可。

  而在晋朝,司马皇帝本就是篡位得天下,可谓得国不正,最希望做的便是抹除后患。

  而今当朝出现一位圣人,这岂不是代表着上天承认晋朝得国之正?

  这样的情况下。

  晋室如何能不高兴呢?

  除此之外,梁山伯悟道成圣,论及在仕林中的学问地位,甚至都在他们之上。

  相互之间交流,自然是平辈论等。

  他们再也不能小觑。

  也不敢小觑。

  小觑开宗立派的梁山伯,那其实就等于小觑他们自己。

  毕竟。

  梁山伯开创新学都嗤之以鼻,那他们这些学老庄孔孟的人,又算得了什么?

  哪怕不认可梁山伯的学问,也只能在学问上争辩分高低,而不能在其他地方折辱。

  话归正题。

  且说这些乡绅父老们正在翘首以盼等待着,没等多久,便远远的看到一架牛车从远处缓缓而来。

  这些人当即就精神一振,迎了上去。

  等到了近处。

  便发现牛车上,坐着一名身着宽袖衫,头戴黑纱玉珠冠,长身玉立,貌若谪仙的弱冠青年。

  此刻正襟危坐,嘴角含笑,虽并未说话,也没有什么动作,但却油然生出一股清朗隽永,吟啸自若的气度,恍若清风拂柳般,令人心神舒畅,但仔细一望,却又能感觉到一股舒朗肃然,令人不由心下敬畏。

  “传闻山阴梁处仁形神俱貌,风姿详雅,颇为不俗,而今一见,防止传言果真非虚……当真是风致高远,貌若潘安,可与卫论等。”

  “更难得的是梁先生姿才秀远,亮博不群,可谓是有子建(曹植)之才!”

  “难不成这天下间真有生而知之,天生为圣之人吗?”

  “可怖可畏啊!”

  见着梁山伯。

  此刻在场的三百余人,其中绝大部分脑海中都浮现出相似的念头出来。

  不过这念头还没在脑海中存在多久,因为此刻梁山伯已经来了,当下便纷纷相互见礼。

  “我等恭迎梁先生!”

  在乡老的带领下,众人率先朝着梁山伯拱手行礼。

  “诸位实在折煞晚辈。”

  梁山伯忙是还礼,拱手笑道:“此次回家,本只是打算休息一番,未曾想却闹得如此阵仗,真叫我难以适从,恍然失神……还叨扰了诸位长辈,当真是罪过。”

首节上一节99/4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