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开局成为梁山伯! 第98节

  在此之前,他们跟随着梁山伯远行,一开始只是被梁山伯的行为举止所影响,但后来,便是逐渐被梁山伯的学问见识所影响。

  这期间有人加入,有人退出。

  认可梁山伯学问的士子,自然加入进来,无法认可的学子,便可中途退去。

  这其实便是一个相互淘汰、相互选择的过程。

  但随着梁山伯的学问越来越完善,许多士子也都逐渐意识到……梁山伯此行的远游,或许便是梁山伯的证道之路。

  他们心中浮现了这个猜测,但是那时还不敢确定。

  毕竟。

  猜测梁山伯在证道,也仅仅只是因为看到典籍上有记载

  当初孔子带众多弟子周游列国,铸成《论语》而成至圣。

  孟子追孔子之路,游走与列国之中,铸《孟子》而成亚圣。

  老子倒骑青牛西出函谷关,传《道》《德》两经。

  庄子隐居南华,浮生一梦逍遥游,留下《南华真经》。

  孔孟儒学,老庄之道。

  从春秋之时迄今为止的四大至圣先师,每位都有着自己的证道之路。

  在比如佛经中记载的释迦悟道菩提树下,明心见性等……

  每一位圣人悟道的过程都有所不同。

  但无一例外。

  他们都经历了一段远游,最后归于沉寂,然后将毕生所学融会贯通,破开知见障,超脱自我。

  而梁山伯的负笈远游,看起来和典籍上诸多至圣悟道的过程是何其相似?

  再联想到梁山伯儒玄双通,诸多技艺也都学究天人。

  故此哪怕证道真的希望渺茫,可他们心中终究还是有着这么一份期盼!

  正所谓朝闻道,夕死矣。

  若能亲眼目睹圣人证道,这又该是何等的幸事!

  正因如此,一些人还是记载下梁山伯的话语,同时对于梁山伯更加的虔诚,跟随在身后,以弟子自居,侍奉梁山伯。

  然后,梁山伯就在这里停下了脚步(bcbd)。

  最初时,他们还以为梁山伯有所感悟,将要悟道。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梁山伯没有丝毫变化,有些士子就心中失望了。

  在他们想来。

  遍数春秋以来,历经多少年,涌现多少名士大儒,可他们终究一起也没有堪破这层壁障,梁山伯又凭什么能行呢?

  估计是无法证道了。

  再加上野外的山上条件艰难,他们无法接受,于是便离开了。

  每一天都有人离开,这么长时间下来,从原先最多时的上千人,到如今只剩下不到百人。

  但这百人。

  却是对梁山伯学识最为认可,也是最为尊崇的人。

  这些人中,有的是被这种新的学问所吸引的士子,也有寒门子弟,更有被感召的游侠,甚至是种田的老农。

  而今。

  这些原本不可能凑到一起的人,却因为梁山伯的学识,而聚集在一起,共同见证。

  见证……

  一位当世圣人的出现!

  “诸位且起身吧!”

  梁山伯坐在青石上,轻声说道。

  闻言,众人纷纷起来。

  站在最面前,也是每日侍奉梁山伯最为恭敬,同时也负责《梁子》记录的士子,此刻则是再度拱手,道:“今闻梁师悟道,弟子喜不自禁,还望梁师能赐下传承,教化众生……弟子颍川荀氏荀籍,愿拜入梁师门下,还请梁师准许!”

  说完,他便直接伏倒在地,大礼参拜。

  见状。

  那上百人中,也陆陆续续跪伏在地,齐声道:“我等,愿拜入梁师门下,还请梁师准许!”

  望着这一幕,梁山伯不由心下感慨。

  来此世四年时间,其中三年游历,将一身所学融会贯通,于云海顿悟证道,开宗立派,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步,且是最为辉煌的一步。

  从此……

  一朝成名天下人。

  上百士子跪伏,以求拜入门下。

  这在这个时期,乃至是秦汉时期,也唯有至圣先师,方有这等名望和资格了。

  虽说自春秋以降,到得如今晋朝,这期间有无数大儒名士招收弟子。

  但那些大儒只是开私塾、学堂,所传授的也只是‘知识’罢了。

  归根结底,还是圣人的学说。

  而大儒,只是帮助圣人传播学说。

  唯有那些顶尖大儒,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才能成为一个流派。

  打个比方。

  孟子学的是孔子的儒学,继承了孔子的道统,但却能提出自己的思想,由此封为亚圣。

  虽还是儒学,但已经是属于他孟子的儒学。

  属于圣人之学。

  所以天下士子学儒,便会称之为孔孟儒学。

  而其他名儒,因为并未提出属于自己的核心思想,只是在圣人学说的基础上加以理解和注解,由此开创一个个流派。

  这也是儒学八门的由来。

  归根结底,还是孔子的儒学。

  是根本意义上的不同。

  就好比现在。

  他们现在拜入梁山伯门下,所学的便是圣人学识,所继承的则是圣人道统。

  就如梁山伯提出心学的学说,以后这些弟子所学的知识,便会被归纳与梁氏心学的范畴。

  他们在这个基础上开创的流派,也就成为心学的分支。

  而未来。

  在仕林文坛之中。

  也就出现了除孔孟儒学、老庄之道的第三个学术梁氏心学。

  脑海中想着这些,梁山伯笑着说道:“我之学说,主张有教无类,你等既愿拜我门下,便先暂列外门行列,若能入门者,可列入门墙,继承我之道统!”

  听了梁山伯的话,众人纷纷应诺。

  圣人学说非是等闲,不会直接传授出精深之处,也是正常。

  “还请梁师传道!”

  荀籍恭敬的说道。

  闻言。

  梁山伯也没有卖关子的意思,直接就坐在青石之上,背对云海,开始讲述了起来。

  “我所参悟之道,名为心学。”

  “圣人之道,我性已足,由而“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三说,诸生悉听。”

  点名自己的学说名称,然后便开始讲述了起来。

  在他讲述之时,台下的众多士子都开始如痴如醉的听了起来。

  梁山伯讲的很散,甚至咋一听没有丝毫章法。

  但对于这些士子而言,却恍若在他们的心神之中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窥见的是一种全新的奥义,这种参悟新知识的感觉,就好像是炎炎夏日的三伏天忽然有一盆凉水批头盖脸浇灌下来。

  令他们所有人都心神战栗,只觉得魂飞天外,不能自持。

  这当然不是梁山伯所讲述的心学有什么神奇奥秘,或者说蕴含天地至理。

  其实仅仅只是因为心学有深奥,同样也有浅显的部分。

  而浅显的部分,足以让每个人都能有一种恍然大悟,好似如雷灌顶的感觉。

  这也正是为什么当年“心学”会成为“显学”的一大重要原因。

  因为在心学中,着重‘心既理,心无外物’,这也是奠定心学的基础。

  就像有人问,我如何才能成为圣人?

  而心学给你的答案则是:我自己便是圣人,圣人便一直存在你的心中。

  这更像是一种激励。

  就跟佛门禅宗讲每一个人皆可成佛,但需要“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一样,容易被接受,所以在传播上也更容易激励个人。

  说的简单点,有些类似“成功学”。

  如此下来。

  再加上梁山伯所佩戴的【圣人之境】和【如沐春风】状态加持,让人先天便受到震慑,不敢造次,自然很容易就沉醉其中,成为心学的狂热簇拥。

  当然。

  浅显之处,终究只是为了心学的传播。

  一门学问,唯有研究的人多了,才能窥见内核,才能见到精髓。

  天下间绝大部分人都只是芸芸众生,都只是普通人。

  他们做学问,绝大部分是真的受到了圣人感召吗?

  并不是。

  只是为了名、利罢了。

  而梁山伯传播心学,哪怕世上绝大部分人只知道了表层,但人多了起来,终究会有人看到内核的‘知行合一’。

  “知”容易,“行”艰难。

首节上一节98/4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