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太子,不做也罢! 第398节

  换句话来说,他这一生,最不怕的就是斗争。

  哪怕如今要和自己的儿子斗,他也不以为意,相反,他斗志昂扬。

  李承乾越是表现得优秀,他越是充满了干劲儿。

  房玄龄他们觉得李承乾风头过盛让李二起了一些别的心思,事实上真是这样么?

  不,不是这样的。

  李二这个人,最不怕的就是与人争锋。相反,要是没人与他争锋,他还有几分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只有继续斗下去,他仿佛才能找到继续下去的理由。

  在过去的一年,我们只知道李承乾做了什么,很少讲李二做了什么。

  那么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在过去的一年之中,李二究竟做了些什么。

  总的来说,在过去的一年,李二一共做了三件事。

  其一,恢复农业。

  其二,振兴文教。

  其三,重振商贸。

  这是在过去的一年之中,李二着重做的三件事。

  之所以说是恢复农业,说到底还是因为他继位的几年以来,连年天灾,着实有几分名不聊生的感觉。

  好在今年算得上是风调雨顺的一年,各州各县都没有大的灾情上报。

  作为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前几年的灾荒也是让李二头疼不已。

  不过自从去年以来,这种局面总算得到了好转。

  国库里的粮食不说满坑满谷,但至少不拮据。

  至于振兴文教,那是借着李承乾便宜的纸张顺带做的。

  别看是顺带做的,但对于李二而言,这件事却是仅次于农业的国之重事。

  历朝历代其实都是如此,填饱肚子之后,那就是精神文明建设,再加上当下的特殊环境,振兴文教也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任何一个帝王或者说任何一个执政的朝堂,但凡是有那么一丢丢的远见,都不愿意看到少部分人把持文教,这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

  当然,振兴文教的路还长,也绝不是一年半载就能看到成效的。

  对于这一点,大家心里都清楚。

  不过如今尚文之风鼎盛,藏书楼每日也是人头攒动,一切都在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大可说一句,未来可期。

  最后便是重振商贸。

  在这件事上,李二确实是占尽了便宜。

  本来刚经历几年的灾荒,加上立国不久,国力尚且还在恢复之中,商业虽然有,但很局限,可因为李承乾折腾出来的那些物什,倒是刺激了一下商业的发展。

  李二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所以在过去的一年,他大肆鼓励商业的发展,还别说,真让他做出了一些成绩。

  别的不说,至少去年一年的商税,就顶得上过去好几年的总和。

  正是因为这些,李二才有了兵出高句丽的底气。

  ……

  次日,正午。

  长安城飘着小雪。

  纵使是风雪交加的日子,街上的行人依旧是川流不息。

  这就是生活。

  唐月明坐在长明酒楼临街的包厢里,看着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也不知道在想什么,当然,他主要的目的还是在等昨天的那些盐商。

  昨天回去以后,他和商队里的人商议了一番。

  此番要想出人头地,他必须做一件事,那就是打压青盐。

  之所以有这样的决定,其中还有另一个插曲,那就是长孙的态度。

  说起长孙的态度,他在昨夜之前其实也迷糊,但也是在昨夜,有人问了他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

  就是那个问题,让他如梦初醒,一瞬间仿佛就什么都明白了。

  不多时,一个熟悉的身影终于出现在了大街上,唐月明笑了笑:“贵客到了,煮一壶茶。”

  说完,他就继续看着大街上的川流不息。

  而那些盐商仿佛是约好了一般,陆陆续续的都来了。

  “让唐掌柜久等了,实属不该啊。”一进包厢,有人就笑着说道。

  唐月明也是连忙起身道:“小子不过是来得早一些罢了,何来久等一说,来,诸位请坐。”

  既然都来了,也就意味着他们同意了昨天的方案。

  至于没来的,也就不会来了。

  什么等到日落之前,呵呵,说说而已,可别当真。

  再说了,真要来的,早就来了,谁会真的拖到那个时候。

  真要卡在那个时候来,也足以见其没有诚意。

  “这一次还得唐掌柜带着我们一起发财啊。”有人当即就笑道。

  唐月明笑道:“诸位可别这么说,大家一起发财,不过这一次,小子可能还有一件事儿要麻烦大家。”

  “什么麻烦不麻烦的,唐掌柜直说便是。”有人立马问道。

  “也不是什么大事儿,就是这精盐开始发卖,那粗盐的价格一定会受到影响,而青盐……”

  一听唐月明这么说,大家立马就懂了,当下就有人说道:“我当是什么事儿呢,这事儿大家都明白的,唐掌柜瞧好了便是,月余时间,我等定叫它青盐在长安城里粒盐难出!”

  对于这个,他们昨日也商议了很久。

  在商言商,打击青盐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

  而且,青盐的成本本就比他们高,他们就算打价格战,青盐也不是对手。

  当然,事实上,青盐的成本其实要比粗盐低太多了,只不过慕容伏允要过一手,加上层层盘剥,成本也就上来了。

  再加上这终究是走私,官府虽然查得不严,但里面的水还是不浅的。

  这么多的原因加在一起,也就造成了粗盐的价格优势。

  “那就有劳诸位了。”唐月明当即起身拱手道。

  他话刚说完,又有人站了起来说道:“唐掌柜,我们也有一事相求。”

  “请说。”

  那人说道:“是这样的,这精盐的确有利,而且按照唐掌柜昨日所说,真要是卖遍了整个大唐,那确实比粗盐的利润更高。

  但问题是,其他地方会不会也去日月山拿货?

  若是如此的话,那这生意可就难做了。

  还有,虽然大明那位的身份咱们都清楚,可前面还有粮食禁运,后面会不会有食盐禁运?要是这些没个说法,我们也不安心啊。”

  他说完,众人都看着唐月明,想从他口中得到一个答案。

  唐月明看了看众人,点了点头,道:“诸位的担心小子也懂,我们先说会不会出现食盐禁运的事情好了。

  这一点儿,诸位放心。

  虽然精盐是从大明过来的,但诸位应该也知道,这生意可不是小子能做得起的。

  就这么跟你们说吧,这生意背后的关系,通了天了。

  而那位,也不是想从这生意上赚钱,你们应该也察觉到了,就这价格,说白了,是那位体恤老百姓,这才弄出来的惠民之举。

  所以,在这一点儿上,你们大可放心便是。

  至于说会不会有人去日月山拿货。

  可能会,可能不会。

  但不管会不会,小子只能保证一点儿,那就是他们不可能从官面上拿到一粒盐。

  因为整个大明对大唐的精盐出口,只出口给那位,小子也不过是个跑腿的罢了。

  之所以说可能会,那也是小子不敢把话给说死了。

  真要是碰到个脑子有包的跑去日月山盐铺买了盐弄到大唐来贩私盐,咱也没办法不是?

  不过,就那价格,他弄回来可能赔得底裤都得当三回。”

  “哈哈,那是那是。”

  一听他这么说,众人顿时哈哈大笑。

  只要敲定了这两件事,大家心里悬着的一颗心就落了下去。

  至于说食盐禁运什么的,不过是他们的说辞罢了。

  粮食禁运是为什么,他们难道还不知道?

  “对了,唐掌柜,我们昨日也商议了一下。”又有人说道,“这会儿,我们这里有十来人,我们想着,要不要我们签个协议,每人自己选择一州一府,做那个州府的总代销。

  然后我们每人都从唐掌柜这里拿货。

  这样也避免了我们到时候为了拓展生意闹些矛盾。”

  不得不说,这些商人是真有脑子。

  李承乾要是在这,估计都得大吃一惊。

  什么总代销,不就是后世的总经销么?

  果然啊,所有的进步,都是由生活一步一步推着去改变的。

  不服不行。

  唐月明倒是没急着点头,而是想了想。

  这事儿他不敢轻易点头,毕竟李承乾到底是个什么方针,他还不清楚,要是影响了李承乾后续的布置,他的前途也算完了。

  ……

  而就在唐月明他们商议的同时。

  皇宫之中,李二和李靖、房玄龄、尉迟敬德等当朝大员也在议事。

  其实李靖他们都有些愣神,李二将众人召集了起来后,又不说话,这是闹哪出?

  过了没多久,一个内侍急匆匆地跑了进来,在李二耳旁耳语了几句后,李二心中了然,当下说道:“房爱卿,如今国库可还支撑得一场大战?”

  一听李二这话,众人顿时一愣。

  好家伙,你憋了半天就憋出这么个屁?

  “陛下,虽然……”房玄龄有些磕磕巴巴地说道。

首节上一节398/9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