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没想在大唐搞事情 第149节

“见过李先生,李夫人,房先生和诸位小姐。”

李世民一行人现在都是隐藏身份来的,闻言纷纷回礼道:

“萧管家好、萧娘子好。”

李世民见来人,是秦府管家萧嫦曦和秦明的贴身丫鬟萧清婉,不由疑惑,他问道:

“秦明没在府上吗?怎么不见他人?”

萧嫦曦闻言想了想,最终还是如实答道:

“我家公子,这会儿还在书院讲课,应该再有小半个时辰,差不多就回来了。奴家这就派人去通知公子,李先生你们不如先在此喝会儿茶,等上一会儿。”

李世民闻言不由好奇的问道:

“书院?这附近有书院吗?”

萧嫦曦回答道:

“嗯,是公子建的书院,就在庄子上。”

房玄龄此事也很感兴趣,他在一旁问道:

“不知萧管家现在是否方便,带老夫去书院看看,老夫对此颇为感兴趣。”

李世民之前并没有听父皇,提起过这庄子上的书院。此时知道了,他自然也想看看秦明弄出来的书院,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于是便跟着附和道:

“萧管家,如果不介意的话,可不可以带我们去参观一二?”

萧嫦曦闻言想到秦明之前的分析,李世民很有可能在府里和庄子上安排了眼线,那书院的事估计也瞒不过他,这时如果拦着不让他们去,一点意义都没有,反而会让人反感。

于是便笑着说道:

“李先生和房先生都是府里的贵客,想要参观书院,自然是可以的。”

李世民闻言起身,就要去书院看看。

长乐公主见自己的父皇起身,于是赶忙起身说道:

“父...父亲,丽质也想跟着你们一起去书院看看。”

豫章闻言也跳下椅子说道:

“我也想跟着一起去。”

李世民闻言看了看两个女儿,又看了看起身的长孙皇后,犹豫了一下便说道:

“那好,咱们就一起去看看。”

....

最终李世民一行人,除了城阳公主李丽仙和晋阳公主李明达因为肚子饿了,跟着萧清婉去了书房外,其他人都跟着萧嫦曦出了秦府。

不一会儿的功夫,李世民一行人便来到了清北书院门口。

刚到书院门口,李世民一行人,便被门口贴着的对联吸引了目光。

众人看着对联忍不住念道: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无止境。”

房玄龄捋着短须笑道:

“好一个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好一个学无止境,这副对联是老夫见过最好的劝学联,无论是挂在书院还是学堂,都极为妥帖,看来贤侄对这书院很是用心啊。”

李世民闻言微微颔首,对于这话他也非常认可,甚至已经打算,等回了长安,便下旨打造两幅同样的对联,分别送到国子监和国府监,以为劝学所用。

萧嫦曦闻言笑了笑说道:

“多谢房先生夸奖,我家公子如果知道您这样评价他的对联,肯定会很高兴的。”

长孙皇后在一旁笑着朝萧嫦曦说道:

“萧管家,妾身现在对贤侄这所书院越来越好奇了,不如请你先带我们到里边看看如何?”

萧嫦曦闻言点了点头,便领着众人朝书院内部走去。

两位公主跟在众人最后边,此时豫章公主李希瑶拉着长乐公主小声的说道:

“五姐,一会儿咱们见到秦明,不如也让他做首诗?”

长乐公主闻言脸色微红,她偷偷的瞟了前边的众人一眼,见没人注意,这才松了口气,有些嗔怪的看了豫章公主一眼道:

“你还惦记着那件事呢?春桃不是已经打听清楚了吗?秦明哥哥当时只是为了程处默两兄弟的面子,才做诗文的,咱们又何必因此和一个青楼女子较劲呢?”

豫章公主闻言耷拉着脑袋,撅着小嘴反驳道:

“可最近长安城里都在传,说他是因爱慕那个花魁,所以才特意为她写的。而且他怎么说也是咱们的未来夫君,而且文采好到长安城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果他都没有给咱们写过诗,那长安城的人会怎么看,岂不是以为,咱们堂堂大唐公主,连一个青楼女子也不如吗?”

长乐公主闻言伸手敲了敲豫章公主的脑袋说道:

“休要乱说,六妹妹莫不是忘了母后平时的教导?女子在家从父,再嫁从夫,如果真的有一天进了秦家的门,凡事该多为秦明哥哥考虑,帮他管理好内院才是正事。况且作为妻子要大度,不能为了点小事,就争风吃醋,那只能惹来厌烦,如果秦明哥哥真的喜欢那个青楼女子,那咱们就给她赎身带回府里,让她做个小妾就是了。而且五姐相信,只要咱们做的好,秦明哥哥自然会给咱们写诗的,如果没给咱们写,那也是因为咱们做的不够好。”

豫章公主闻言脑袋耷拉的更低了,像一只斗败了的公鸡,她轻声呢喃道:

“五姐中毒太深了,这以后进了门,怕不是要被他欺负死,不行,本宫以后得保护好这个傻姐姐,可不能让她吃了亏。”

豫章公主的声音太小,长乐公主只听清了几个词“太深了,欺负,傻。”,于是她扯了扯豫章公主的袖子问道:

“你嘀咕什么呢?”

豫章公主闻言立马抬起头,朝长乐公主露出一副谄媚的微笑,说道:

“没什么,小女子刚刚就是觉得五姐说的太对了,不愧是我皇家的嫡女,小妹钦佩不已,嘻嘻。”

长乐公主见状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心里想着

“六妹妹性子还是有些跳脱了,以后自己得做好示范,不能让六妹妹跑偏了。”

正在长乐公主这样想着的时候,萧嫦曦已经带着众人进到了书院里边。

......

第221章 第一站儒学院/为了皇姐,拿捏秦明

过了年以后,秦明对书院各处学舍做了重新划分和命名,现在书院总共有五处院落,正好分成了四个学院和一处图书馆。

从书院大门往里走,分别是儒学院、算学院、医学院,工学院,最里边的是图书馆和学院教书先生的办公区。

儒学院主修四书五经,这里的学子以四岁到七岁的孩童为主,儒学院现在没有大儒坐镇,院长之位处于空悬状态,只有秦明请来的教书先生。教学内容主要以教学子们读书识字为主。等以后有了大儒加入,再增加相应课程。

不过儒学院虽然没有院长,但在书院的重要性也不低,因为其他三个学院的学子,如果识字不全,每天也需要在儒学院听一堂课,直到把字认全为止。

所以可以说大部分书院的学子,都算是儒学院的学子,学子们也只有识字了,才能更好更快的在其他学院学习技能。

算学院主修算学,这里的学子以十岁到十四岁为主,算学院现在的院长是杨梓君,教书先生则是年前府里培养出来的账房。

教学内容主要是算学,这些学子以后也将成为秦府各项产业的账房先生。

医学院主修医术,这里的学子年龄偏大一些,以十二岁到十六的为主。现在医学院的院长是孙思邈,教书先生以孙思邈的徒弟们为主。

医学院目前也是书院里科目分的最多的,有内科,外科,妇科,骨科,皮肤科和护士科。

这里学子不用说,都是为了以后大唐医院培养医生和老师的。

最后一个学院便是工学院,工学院的学子年龄段是所有学院里跨度最大的,年龄从六岁到十六岁都有。

学院的院长是匠神李春,教书先生都是府里的工匠,这里的教学内容很是驳杂,并没有细分科目,主要是以府里工匠掌握的手艺划分的。

目前有房屋建筑、铁器打造、木工工艺这三个科目。

这个学院主要是为府里培养工匠的,讲究动手能力,所以一般情况下,这里的学子除了在儒学院上课外,大部分时间,是在秦府各处工坊实地学习。

李世民等人最先进入的是儒学院的院落,刚一进院众人便听到了郎朗读书声,因为儒学院的学子年纪都偏小,所以声音清脆且稚嫩。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

李世民、房玄龄、长孙皇后听到这读书声都愣住了,接着便露出了震惊之色。

原因很简单,这篇文章他们都没有听过,而且以三人的见识,很快便意识到了此文比《千字文》更适合作为启蒙读物。

因为此文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简明扼要,更是包含了各种历史典故,人文地理,基础常识等等,让学子识字的同时,还能学习里边的故事和道理。

并且强调教育以“德”为先,“首孝悌,次见闻”,可见在教育中,是把德育放在首位的,一个人首先得要有“孝悌”,即德”。

这和大唐以孝治国的理念非常的契合,此时李世民已经打定主意,一会儿一定要把这篇文章抄录下来,作为皇室子孙以后的教学文了。

而且还得要求所有皇室子孙,不仅会读,还得会背才行。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

等了好一会儿,再也没有下文,李世民才一脸兴奋朝萧嫦曦问道:

“萧管家,这篇文章叫什么名字?何人所作?”

众人闻言也纷纷把目光望向了萧嫦曦。

萧嫦曦见众人一直在这里听完,整篇《三字经》,便猜到他们会有此一问了。

其实何止是他们,自己第一次在秦明的书房,读完《三字经》时,同样也是震惊不已,甚至当时为了读完全文,更是没少被秦明欺负。

(当然秦明写的《三字经》其实是阉割版的,毕竟《三字经》里还有隋朝以后的朝代和典故,这些都被秦明去掉了。)

萧嫦曦想到之前的书房的经历,脸上不由染上一抹羞红,好在她戴着面纱,并没有被李二一行人看出来。

她笑着朝李世民几人道:

“这篇文章叫做《三字经》,是我家公子所作。”

众人闻言都露出了一副不出所料的表情。

长孙皇后走到萧嫦曦跟前,笑着问道:

“萧管家,妾身想跟你求一份《三字经》的手抄本,好想带回去,当作族中启蒙之物,还望萧管家答应。”

房玄龄闻言也跟着请求道:

“老夫也想向萧管家,求一份《三字经》的手抄本。”

萧嫦曦闻言点了点头,道:

“自然可以,《三字经》的手抄本,书院里就有,请李夫人、房先生你们稍等片刻,奴家这就取来给您。”

说完萧嫦曦便朝转身,走进了一间屋子,不一会儿便拿着两份手抄本回来。

首节上一节149/30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