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然后成为大科学家 第7节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在大哥安排的教职上,屁股还没坐热就走,别人在背后说他的闲话没什么,只是怕毁了大哥工作这么多年积攒下来的清誉。

  “大哥,怎么说呢,我这个人是茶壶煮饺子,肚里有货倒不出。

  我也不是谦虚,让我搞搞研究或许还可以,但是让我去教课么,我实在是怕误人子弟.”

  陈慕武婉拒了大哥的相邀。

  “既然你不愿意,那就算了,再说我们是工科学校,让你去讲物理,应该算是大材小用吧?搞搞研究也很好,你在铁路局的工作量重不重?要不要找找关系,换个更清闲的差事?我们国家不仅需要搞工程的人才,更需要你这种研究科学的人才啊!”

  本来陈慕侨依然还是面不改色,云淡风轻,可是一谈起救国的话题来,他就立刻有些神情激动。

  “我现在的工作很轻松,很好,大哥就不必麻烦了.”

  陈慕武十分害怕自己的大哥会喋喋不休地给自己讲上半个钟头的大道理,连忙拒绝了大哥的好意。

  他们那个年代的人,拳拳爱国之心是日月可昭的,只不过因为是处于盲目探索的阶段,所以很多人都没找准方向。

  看到弟弟没什么耐心再和自己继续谈下去,陈慕侨折好报纸,站起身子,用手掌重重地拍在自己弟弟的肩膀之上:“回屋洗个澡,换身衣服,等等下楼吃晚饭吧.”

  “是,大哥.”

  对不住,今天可能还是要一更了。

第14章 14十二大人物评选

  成为办公室风云人物的这几天时间里,陈慕武的第二篇论文写作进展缓慢,勉强把三个场方程精确解的英文版论文敲了出来。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一边翻着德英词典,一边把英文版的论文逐字逐句地翻译成德文。

  德语勉强算是他穿越礼包中附带的福利技能,陈慕武掌握得还不太熟练,只能用这种笨办法。

  和爱因斯坦交流那次,他干脆是提前打好草稿,死记硬背下来的。

  好在现在终于没有琐事来拖延陈慕武的速度,因为每一天都有新的热点出现,他在办公室里的热度悄然消退了。

  一月六日,最新一期的《密勒氏评论报》新鲜出炉。

  原本这种用纯英文出版的周刊,主要的读者要么是全国各处租界里的洋人,要么是身在国外却想要了解中的洋人,在国人圈子里的影响有限。

  只不过今天的这期不一样,因为上面刊登了一个很有话题性的投票结果。

  去年的十月七号,《密勒氏评论报》在显赫位置刊登公告,并同时发放“选举票”,要求读者投票选举出“中当今十二位大人物”。

  这次的问卷调查,可以算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严格按照社会调查规范进行的投票,因而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密勒氏评论报》还深得一百年之后选秀节目的精髓,报纸每周出版一次,各个候选人物的票数和排名也随之每周统计公布一次。

  不过现在的观众们倒是很正常,没有出现为了给自家的小哥哥小姐姐投票,买大量饮料然后倒到下水道里的脑残粉。

  投过一次票的人,则会把下一期报纸上刊登的选票转赠给亲戚朋友,请他们也为自己心中的十二位大人物投上一票。

  在投票期间,胡适还曾在自己主办的《努力周报》上发表了《谁是中今日的十二个大人物》一文,对正在进行的选举提出了批评。

  他认为《密勒氏评论报》是英文周报,主要行销于寓居中的美国人和其他英语人士之间,“故这种投票只可以表示这一派人的倾向,本不值得什么严重的注意”。

  也不知道这位大文学家的本意是真想批评这次投票,还是想跳出来刷一刷自己的存在感。

  反正自打胡博士的批评文章发表之后,他反而“因祸得福”,在排行榜上的位次也跟着上升,从第十三名升到第十二名,并一直保持在这个位置,直到投票结束。

  新年第一天,也就是爱因斯坦在工部局讲学的那日,投票截止。

  然后经历了一周时间的紧张统计,随着新一期《密勒氏评论报》在今天出版发行,最终的投票结果也迎来了公布时刻。

  陈慕武对这个投票结果并不怎么感兴趣,倒是同办公室里的其他同事们兴致盎然,每个人都高举报纸,相互讨论着自己的投票人选和最终结果之间的出入。

  那情形,让他有一种大家都人手一张拿着彩票,看着报纸上的彩票开奖信息兑奖一样的既视感。

  出于心底的一丝好奇,陈慕武也瞟了一眼投票结果,前十二位上榜的大人物中,光是军阀、政客和官员就占了八个【1】。

  其余的四人中,除了第十二位的胡适,还有名列第六位的北大校长蔡元培,第八位的大实业家张謇,以及第十位的宗教届人士余日章。

  陈慕武原本以为,这个投票和自己毫无关系,打算继续在单位里晨钟暮鼓地混日子。

  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很快就会和上述人物中的几位产生联系。

  ……

  一月十号,陈慕武终于在打字机上敲完了德语论文的最后一个句点。

  检查无误之后,他带着两枚封好的西式信封,在上班前走到离单位最近的中华邮政海总局火车北站支局,在柜台办妥了寄信业务。

  两封信依然照旧,一封寄英国的《哲学杂志》,一封寄德国的《物理学年鉴》。

  显然陈慕武还不知道《哲学杂志》编辑部发生的那件狗屁倒灶的龌龊事,不然他绝对不会给这个狗眼看人低的白狗子期刊再投任何一篇稿件。

  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他不向后世两大顶级物理期刊《现代物理评论》和《物理评论快报》投稿?

  拜托,在如今这个年月里,前者根本就还没有创刊,而后者的前身《物理评论》虽然已经发行了将近三十年,可眼下还仅仅是一本花旗丑国小期刊而已。

  世界物理中心仍在欧洲,美国想要在理论物理方面没有话语权,还要等到德国大范围迫害犹太人,以及小胡子闪击波兰,让欧洲大陆的战火重燃。

  两封信的邮资,加上寄挂号和快信的费用,一共花了陈慕武大洋一块八角。

  要知道就在今年,鲁迅在天子脚下,首善之地的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买了一座六间房的小院,也才花了八百块银圆而已。

  2022年寄一封国际挂号信的开销为:邮费六元,挂号费十六元,加在一起一封信拢共二十二元,九百封也才不到两万块钱。

  这点儿钱别说是邶京市中心,就是在房价最便宜的密云平谷,甚至是燕郊,连一平米都买不起。

  民时期大洋的购买力真是复杂,要不是亲眼所见,陈慕武一个后世人怎么也想不出,寄九百封国际信件的开销,居然和买一座院子的价钱等值。

  他离开邮局,拿着今天的报纸刚走进办公室坐下,茶叶水还没来得及泡上一杯,单位的门房就拿着一封电报闯了进来:“陈工程师,有你的一封信.”

  这个门房早就把铁路管理局内的每一名职员的名字和长相记在心中,为的就是能在平日里给各位帮个忙跑个腿儿,赚些体己钱买酒喝。

  陈慕武也深谙其中的门道,因而他从从外衣口袋里摸出刚刚寄信时,柜台找回的两枚一角银毫,想了想又悄悄放回去一枚,放到了门房手上:“多谢你了,这个你拿着.”

  “这怎么好意思!”

  “客气!收下吧.”

  “那就,谢谢陈工程师了!”

  *****

  【1】笔者注:我也不知道这些人里哪个是可说哪个是不可说,因而省去了具体名单,有兴趣的读者大大可以去查查。

第15章 15来自邶大的邀请

  陈慕武手中拿着的,是一枚如今很常见的中式竖版信封,红框内用毛笔写着“陈汉臣先生”五个大字。

  这个写信人的毛笔字水平,怎么说呢?和“颜筋、柳骨、欧劲、赵肉”完全不沾边儿,如果努力牵强附会的话,勉强能看到一点儿东坡居士的影子。

  只能说一笔一划地写得很工整,能让人认清楚写的都是什么字。

  他的名字左边是两路铁路管理局的地址,右边则是寄信人的地址:邶京松公府汉花园邶京大学第一院。

  邶大?

  邶大给我来信做什么?

  陈慕武很震惊。

  难道这是邶大也有人看到了《申报》上的那篇报道,然后做出了和大哥一样的反应,也要邀请我去他们那里当老师?

  他迫不及待地抽出笔筒中绘图时用的圆规,用针脚在信封首端挑开一道口子,抽出里面的信纸默读了起来。

  信的内容果然和陈慕武猜测得差不多,只不过里面并不是许诺给他一个邶大的教职,而是邀请他北上讲学相对论两个星期,报酬是大洋五百圆。

  这个价码开得十分丰厚,手握铁路和邮电两大支柱行业,富得流油的交通部,给陈慕武这个工程师开出的工资,也不过才每个月二百二十块而已。

  讲学两个星期给五百,一个月就是一千块大洋,折算下来比他的四倍工资还多。

  邶大什么时候这么大方了?

  报纸上不是隔三差五地说,邶大发不出工资来,老师教授们三天两头地不上课,从红楼跑到教育部门口伸手要钱吗?

  直系和奉系在去年的春夏之际打了一场大战,让整个华北地区都乱成了一锅粥。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军费支出像流水一样,哗啦啦地停不下来,这让本就不富裕的北洋政府财政,更是雪上加霜。

  教育部本来就是清水衙门,财政部又暂缓了拨款,一下子就切断了教育部的收入来源,只能开源节流,从职员的工资方面做文章。

  例如鲁迅先生就在今年一月十九日的日记中写道:“晚收去年九月下半月分奉泉百五十元.”

  也就是说,他在今年一月份才拿到去年九月份的工资,而且还不是一次性拿全。

  连这位堂堂的教育部佥事,都逃避不了工资延迟三四个月才发放的命运。

  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邶大,又怎么会有如此一大笔经费来邀请陈慕武去讲学呢?

  他何德何能?

  另外,这封信里还有一点让陈慕武很是奇怪:在信纸结尾的落款处,写的是“胡适上”三个大字。

  原来是洋墨水喝多了的胡博士,那这封信的书法水平就还算说得过去了。

  为什么邀请他去北大讲学的,不是邶大校长蔡元培,也不是物理系主任颜任光,而是这位位列中大人物排行榜第十二名的哲学系教授,胡适?

  他陈慕武的名气已经大到让如今正风光无限的胡博士猥自枉屈,写亲笔信请他北上的程度了?

  ……

  事出反常必有妖,让我们在“陈宇宙”中,稍微把时钟的指针往前回拨几天。

  前面说到爱因斯坦原计划来邶大讲学,邶大方面做了充足的准备,不但花了大幅版面在校报上对爱因斯坦的到来热烈欢迎,列出了相对论学说的相关书目,还连开七个主题的讲座,另有六场面对各界人士的公开演讲。

  蔡元培还亲自下场四方奔走,收集了邶京各界的签名,在十二月八号连同一封欢迎信一起寄给了在本讲学的爱因斯坦,以示对他此次来华讲学的诚意。

  蔡校长携邶大同仁和同学还在眼巴巴地盼望着爱因斯坦的到来,可谁知道因为种种原因,让爱因斯坦觉得邶大不想再邀请他去讲学,又加上有其它的事情,因而让他最终取消了这一段行程。

  二十二日爱因斯坦收到邶大方面的来信,才知道和对方产生了误会,然而覆水难收,后续的船票都已经买好,是绝对没有再更改行程的可能了。

  他只能提笔写了一封致歉信,通知蔡元培不能再去讲学这个令人遗憾的消息。

  爱因斯坦的这封致歉信还在海上漂泊的时候,二十八日的《申报》上就已经刊登了一则题为《恩斯坦博士之来沪期》的消息,上面写爱因斯坦将在三十一日抵沪,修整停留三天之后就再次启程前往耶路撒冷。

  几日之后,蔡元培在《申报》上读到这条消息时就颇为震惊,等他在元旦假期收再到爱因斯坦的来信,确定取消讲学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之后,不免大失所望。

  于是他在今年一月四号的《邶京大学日刊》上愤然提笔写道:“我们已有相对学说讲演会、研究会等组织,但愿一两年内,我国学者对于此种重要学说,竟有多少贡献,可以引起世界著名学者的注意;我们有一部分的人,能知道这种学者的光临,比怎么鼎鼎大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重要的几什百倍,也肯用一个月费二千磅以上的代价去欢迎他;我想安斯坦博士也未见得不肯专诚来我们国内一次。

  我们不必懊丧,还是大家互相勉励罢!”

  一个月两千英镑,是本方面给爱因斯坦讲学开出来的酬金。

  而邶大一开始提供的价码,是两个星期一千块大洋,被爱因斯坦嫌少而拒绝后,逼得蔡元培不得不跑到天饮冰室的梁启超处化缘借钱,改成了两个星期一千美元的价格,爱因斯坦才勉强同意去本之后顺路来邶大讲学。

  如今大英帝国的余晖仍在,英镑还是这个世界上最坚挺的货币,和美元以及大洋之间的汇率约为一比四比十。

  因而邶大一开始的价格,折合成英镑为每月两百,是本方面开出价格的十分之一,也不怪爱因斯坦拒绝。

  及至蔡元培找到大水喉,把价格提升了几倍,仍不过是本的四分之一而已。

  要知道,邶大已经几个月都没给老师教授们发工资,但能从牙缝里省出来这么一笔钱,已经是蔡元培最大的诚意了。

  他在校报的文章中特意提到了钱的事情,想来是内心中对爱因斯坦这种不辞而别的行为十分不满。

  但国力积弱被人瞧不起,认为邶大没有能力也没有信誉支付足额的报酬也十分正常,蔡元培的这些不满无处发泄,只能无可奈何。

首节上一节7/3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