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然后成为大科学家 第202节

  约当正是其中的一员。

  他记得狄拉克这个名字,是因为狄拉克-陈统计。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陈慕武。

  那个人在两年前,和陈慕武一起发表了一篇论文,然后仿佛昙花一现般地销声匿迹,不见踪影。

  狄拉克同样也是剑桥大学的人,又能和陈慕武一起发表论文,那么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肯定是不会差的。

  在蛰伏两年之后,他又带着新的论文卷土重来,而且看标题,这篇论文的内容,还是和量子力学相关。

  不知道他的这篇论文,背后会不会得到陈慕武的指点?又会不会带来一些惊喜呢?

  怀着这种心态的约当,开始读起来狄拉克的论文。

  虽然没有deepl,也没有谷歌翻译的时代,对母语是德语的约当来说,读一篇英文论文很是吃力。

  但是越往下看,约当的脸上就越是欣喜。

  这篇论文的内容,不就正是几天之前,冯诺依曼拿到玻恩办公室的那个思路吗?

  那个犹太佬儿前几天还不可一世,认为自己写出来了一篇多么了不得论文,可现在呢?

  这个素未谋面的英国人,你办的好啊!

  宁与友邦,不予家犹,约当的心里多少有些病态的幸灾乐祸。

  和现在一样,原来的历史进程里,狄拉克确实比冯诺依曼更早地尝试证明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等价。

  同样是数学和物理学的全才,可两个人的侧重点还是有些不一样。

  狄拉克更偏物理,而冯诺依曼则更偏数学。

  在看完的《量子力学原理》之后,冯诺依曼指出,狄拉克给出来的量子力学的统一数学表述形式很对,但可以更对一些。

  然后他写出来了一篇《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总算是在希尔伯特空间里,把两种力学的等价性在数学上严格地证明了出来。

  这个时空不一样了,还是因为有陈慕武。

  他早就和狄拉克还有福勒提出过,他自己之前的证明,对物理学家来说足够,但是对数学家们来说是不严谨的。

  想要严格证明这一点,最后的决战战场,在希尔伯特空间里。

  陈慕武只是提了一嘴,而狄拉克是真把这个内容给听进去了。

  所以他现在的这篇论文,从思路到最终的证明过程,和冯诺依曼的全都大差不差,也不能再让后者从里面挑出什么毛病来。

  心里已经乐开花的约当,强忍着笑意,面无表情地向自己的老师玻恩,分享了刊载在《自然科学会报》上的这个不幸结果。

  “玻恩教授,冯诺依曼博士刚刚寄出去的那篇论文,已经被人发表在了这本英国期刊上面了。

  “按照收稿时间看,这篇论文绝无被抄袭的可能,应该是这位英国的狄拉克先生和冯诺依曼想到了一起去,还率先解决了这个问题.”

  说话间,约当把摊开的期刊摆到办公桌上,并推到玻恩面前。

  经过短时间的情绪调整,他的脸上甚至还浮现出了一丝遗憾的神情。

  和约当不一样,玻恩的英文水平很不错。

  他在博士毕业之后,曾经到剑桥大学短暂交流访问过一段时间,和卢卡斯数学教授拉莫尔,还有当时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主任老汤姆孙之间,都有学术上的交流。

  而且他还受到过芝加哥大学物理系主任迈克尔逊的邀请,在美国教过几年的相对论。

  比起约当只能靠着英德词典和物理学公式猜测狄拉克论文的内容,玻恩读起《自然科学会报》来毫无压力。

  论文的内容诚如约当所言,和冯诺依曼刚刚寄给《物理学杂志》那一篇,除了所使用的语言不同,几乎就是完全一样。

  因为前前后后也参与了一定的论文工作,现在却被人捷足先登,玻恩的心里泛起了淡淡的一丝失落。

  可他毕竟不是论文的作者,玻恩想了想,还是决定把冯诺依曼再次请到自己的办公室,向他当面宣布这个学术上的“噩耗”比较好。

  “帕斯夸尔,劳烦你跑一趟,把冯诺依曼博士请过来,我们讨论一下这件事情应该如何处置.”

  约当毫不迟疑地接受了玻恩提出来的这个请求,甚至一路小跑地出了办公室。

  得知消息之后的冯诺依曼,瞬间从天堂掉落到了地狱。

  他再次接受了玻恩的建议,不撤回论文,而是再给《物理学杂志》编辑部写一封信做补充,声明在这篇论文写作的时候,并没有看到过剑桥大学狄拉克的论文,也并没有从中获得任何灵感。

  玻恩和希尔伯特两个人,也在信里为这个说法做了背书,以他们两个的人格证明这一前一后的两篇论文完全就是一种学术上的不谋而合。

  可是第二名就是第二名,大到德国,中到哥廷根大学,小到冯诺依曼,他们都在这场小型的学术竞赛当中,败下阵来。

  剑桥大学不容小觑,除了历史悠久的卡文迪许实验室,除了异军突起的陈慕武,就连这个没什么名气的狄拉克,都能在学术上给自己带来致命一击。

  冯诺依曼心中去剑桥大学,会一会这些天才同行们的欲望更强烈了,他和自己老师希尔伯特说出了心里的想法。

  希尔伯特很支持这个决定,让他去交流个一年半载,完全没问题。

  他特意叮嘱自己的这个新助手,到了英国之后,一定和那里的人们多多交流,尤其是陈博士。

  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要把他邀请到哥廷根大学来。

  希尔伯特人虽然老了,但是野心犹未老。

  倘若陈慕武真来到自己身边,绝对能让自己的研究如虎添翼。

  有了这个左膀右臂,到时候他俩进可以重建数学大厦,退又可以在物理学上大杀四方。

  柏林的那个小小阿尔伯特不足为惧,看他还敢不敢在报纸上抨击自己?

  希尔伯特很看重这次剑桥之旅,为此还给自己的同行福勒写了一封信,请他在剑桥大学多多照顾人生地不熟的冯诺依曼。

  哥廷根这边,冯诺依曼买票、收拾行李、向过来人打听到英国的种种注意事项自不必说。

  在他此行的目的地,剑桥大学,陈慕武的那篇路径积分论文,也差不多就要写完了。

  停滞很久的粒子加速器那边,也传来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姑且算是好消息。

  考克罗夫特说,他已经收到了厂家的电报,之前订做的球形电极和绝缘玻璃支架已经制作完成,近日将通过铁路货运,运输到剑桥火车站,等到时候自行前往车站提货即可。

  剑桥火车站选址失误带来的不方便,再次体现出来。

  人走个几英里,到剑桥郡之外坐火车还算在忍受范围之内。

  可是要把这些精贵的加速器零件,从郊外运进城里,那还是挺麻烦的一件事。

  因为这件事,陈慕武不得不找到大总管查德威克,请他帮忙联系一辆货运卡车,等到约定的时间,去火车站把这批货给拉到粒子加速器的那间房子来。

  到现在,陈慕武仍然以为之前考克罗夫特说加速器零件出了问题,是出在电极和绝缘支柱两者其中之一,他还是没往运送电荷的丝绸那方面想。

  如今有了这两个最费钱也是最重要的零件,粒子加速器的制作进程,似乎终于也可以加速了。

  查德威克按照约定时间,找来了运送货物的卡车。

  陈慕武和考克罗夫特也押着车,在一大清早就出了剑桥郡,来到城外的火车站。

  他们向工作人打听,厂家在电报上所说的那班货运火车,是否按时抵达了剑桥郡,货物是否也安稳地卸了下来。

  可是,偏偏又有新的问题出现了。

  全英国开展了一场声援煤矿工人的大罢工,铁路系统也不例外。

  货,没送来。

第237章 185皇家外科医学院

  你要说陈慕武幸运吧,他赶上了一场大罢工。

  你要说陈慕武不幸运,他又成了英国历史上最大一场罢工的见证者。

  罢工的根本原因,当然是矿主和工人们之间阶级矛盾。

  但是直接原因,则是各种因素汇聚到了一起。

  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百五十多年。

  蒸汽时代,人们用燃烧煤炭的办法驱动蒸汽机。

  电气时代,人们又用燃烧煤炭的办法来发电。

  纵使是老天爷赏饭吃,给英国这个不大的岛国赋予了充足的煤炭资源。

  但是经过一百五十多年的开采,煤矿浅层的那些较易获取的煤炭,基本上被开采了个差不多。

  虽然浅层之下依然有着大量的煤炭资源,但是开采起来的难度就大了不少,英国的煤炭产量也就跟着逐年下降。

  到了一战开打,英国的战争机器全速运转,全国各地工厂的产能拉满,英国的煤炭就主要供应国内。

  再加上战争导致海路不通,煤炭出口量大幅降低,进一步刺激了其他国家煤炭工业的发展。

  英国的煤炭产量虽然一年比一年少,但总的来说,还是供大于求。

  战争结束之后,国内的煤炭需求量下降,英国想要继续出口剩余煤炭来换钱,却发现美国、德国甚至波兰都成了煤炭大国,自己家的煤,没人买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美国为了拯救德国的经济,搞出来的那个道威斯计划中有一条,让德国用出口免费煤炭的方式,来偿还法国和意大利的战争赔款,进一步拉低了欧洲煤炭的价格。

  “重铸带嘤荣光,吾辈义不容辞”的财政大臣丘吉尔,又非要恢复英镑的金本位地位,让汇率虚高的英镑过于坚挺,更不利于英国的商品出口。

  种种因素加到一起,英国的煤矿主发现,自己的利润怎么就突然变低了?

  利润变低,那就只能压榨煤矿工人。

  不但要降低他们的工资,还要延长他们的工作时间。

  这件事情越闹越大,最后直接闹到了英国政府那里。

  工会联盟和英国政府之间展开了拉锯式的谈判,直到1926年5月1号,国际劳动节这一天,谈判破裂,罢工最终开始。

  罢工的主要人员当中,除了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煤矿工人之外,还有声援和同情煤矿工人的其他行业的工人。

  按理说,这次罢工对剑桥郡这个既不是矿产城市,又不是工业城市的学术之城,影响应该是相当之小才对。

  唯一不方便之处,可能就是交通会受到罢工的影响。

  但偏偏就是这一点,还被倒霉蛋陈慕武给赶上了。

  没拿到订制的加速器零件,陈慕武、考克罗夫特,连同那辆查德威克找来的卡车,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重新回到剑桥大学之后,陈慕武只能一边把那篇路径积分的论文收尾,一边听身边的各种人,谈论这次大罢工的消息。

  交通不畅,邮路中断,同样影响了报纸的运输。

  现在的剑桥大学,连《泰晤士报》和《每日邮报》都收不到了。

  当然,因为印刷工人也是声援煤矿工人而参与罢工的一部分,所以就连这两份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其版面和印数也没能在罢工期间逃离锐减的命运。

  但总还有消息灵通人士,剑桥离着伦敦又不远,只有五十英里。

  如果乘坐汽车,只需要花费两三个小时。

  甚至对骑行健将爱丁顿来说,五十英里这个距离都算不了什么。

  陈慕武送给他的那辆改装自行车,让爱丁顿如虎添翼。

  让他在一天之内,就能骑着自行车从剑桥去伦敦打个来回。

  从最原始信息传播方式口口相传当中,陈慕武大概了解到了英国各方面在此次罢工中表现出来的具体态度。

  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站出来呼吁工人们赶快结束罢工,回到劳动岗位上去。

  首相鲍德温也在思考,如何才能和平而快速地解决这次罢工。

首节上一节202/3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