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73节

  毕竟张邈、袁遗、袁叙,并未直接收到刘备的檄文,在大义上不会受到谴责。

  但崔言和郑遂却是直接收到了刘备的檄文,若是不同意,不仅会受到大义的谴责,还会同时得罪刘备、应劭和刘岱。

  虽然心中将刘备咒骂了一便,但崔言和郑遂也只能去响应刘备的檄文,放开了本郡的粮食贩运禁令。

  而在冀州渤海国。

  得到了刘备传檄的袁绍,反复的将檄文看了又看,然后迷茫的看向身边的许攸、逢纪、荀谌等人。

  “这刘备是何人?”

  袁绍的朋友圈,都是如曹操、张邈、王匡、鲍信等一干公卿大臣、世家族子。

  虽说讨董阵容豪华,但实际上讨董的,几乎都是袁绍的族亲、故友、袁氏门生以及曾经在大将军何进麾下共事的同僚。

  平日里袁绍结交的,不是名仕就是公卿大臣,亦或者世家族子。

  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自称刘备的给袁绍传檄,袁绍整个人都是懵的。

  袁绍左侧,面色倨傲的许攸捻着短髯,冷笑一声:“本初,这刘备是什么人不重要。重要的是,本初可以利用这刘备的檄文,谋这冀州大事!”

  许攸本是南阳名仕,自幼跟袁绍关系匪浅。

  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是一路人也走不到一路去。

  袁绍好养死士,时常有大志。

  许攸同样是个胆大的,在黄巾刚被镇压的时候,就跟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周旌等豪杰密谋要废掉刘宏,改立合肥侯为帝。

  失败之后,许攸藏身袁绍麾下,摇身一变又跟着袁绍加入了何进麾下。

  董卓废帝后,许攸跟袁绍以及逢纪一并逃出了洛阳,在渤海举兵讨董。

  虽然讨董失败了,但许攸却暗中给袁绍献了一道密计。

  怂恿冀州牧韩馥,拥立大司马刘虞称帝!

  韩馥虽然是袁氏门生,但对袁绍却多有防范之意,生怕袁绍威望太大,让冀州九郡的太守、国相对他这个冀州牧阳奉阴违。

  不仅在讨董之前,遣人监视袁绍,更是在讨董的时候各种给袁绍拖后腿。

  袁绍早就想将韩馥取而代之了。

  但一来渤海国粮少兵少,二来强抢冀州牧名不正言不顺,袁绍也只能隐忍潜伏。

  而许攸这道密计,则是利用韩馥的自大,让其拥立刘虞称帝。

  刘虞若称帝,那袁绍就不用去跟韩馥争什么冀州牧了,这大将军之位非他袁绍莫属!

  但令袁绍郁闷的是,这韩馥太窝囊废了,这来回劝了刘虞不知道多少次了,硬是没能让刘虞开口答应。

  而这种事,袁绍又不能亲自去劝刘虞。

  听到许攸提及利用刘备的檄文谋冀州大事,袁绍顿时来了兴趣:“子远,你我交情,不用这般遮掩,直言吧。”

  许攸语气中多了几分阴意:“不论这刘备购粮救民,是求名还是求利,对于冀州的豪族富商而言,开放贩运粮食的禁令,贩运粮食去青州,他们都能获得巨大的利益。”

  “因此,本初不仅要支持,还要亲自呼吁河间、安平、清河、魏、赵、常山、中山、巨鹿和渤海的豪族富商,支持刘备购粮。”

  “让冀州士民,都知晓本初仁德爱民之心。”

  “如此一来,豪族富商得了利,而本初又得了名,即便韩馥对本初忌惮,此时也是无能为力。”

  “若是不阻止,冀州九郡皆闻本初仁德美名;若是阻止,那韩馥不仅见危不救,还让豪族富商无利可图。”

  “他日青州黄巾入冀州,韩馥就是罪魁祸首!”

  “不论韩馥如何选择,最终得利的,都是本初!”

  袁绍抚掌大笑:“子远不愧才智过人!如此看来,这刘备传檄,反倒是给了我立足冀州的良机啊。”

  “韩文节自以为有天子的诏书任命,就可以执掌这冀州九郡,真是可笑。”

  “即便叔父死于董贼之手,袁门威望,依旧不是韩文节这个书生能比拟的。”

  “孟德如今驻兵魏郡东武阳县,待我修书一封,让孟德配合我行事。”

  很快。

  曹操就得到了袁绍的书信。

  魏郡毗邻平原国,对于隔壁这个忽然崛起的平原相刘备,曹操也有耳闻。

  汴水一战,曹操、鲍信和卫兹的兵马北徐州迎击,曹操、鲍信负伤、鲍信的弟弟鲍韬和卫兹等人皆战死。

  曹操只能拖着残兵败将,驻兵东武阳,舔着伤口。

  得到袁绍的书信,曹操顿时心中明了。

  早在讨董之前,曹操跟袁绍就讨论过讨董战败、应该占据什么地方跟董卓争天下。

  袁绍有意南据黄河,北阻燕、代之地,再兼用戎、狄之兵力,然后南进争天下。

  而曹操则是要运用天下所有有才智的人的力量,再以王道去驾驭,就能击败董卓。

  “本初这是想夺韩馥的冀州了。”曹操眯着一双小眼睛,将袁绍的书信放下。

  自汴水战败,曹操的心态就开始变化了。

  曾经那个满以为召集天下之兵就能跟董卓抗衡的青年,在经历残酷的现实后,终于明白。

  当初那句“运用天下所有有才智的人的力量,再以王道去驾驭,就能击败董卓。”,过于理想了。

  没有根基,没有兵马粮草,一切的理想抱负都是空谈。

  而曹操最恨最鄙视的,就是韩馥。

  这讨董盟军中,唯有韩馥是唯一一个以州牧之身会盟的!

  聚冀州九郡的人力、财力,结果除了动动嘴皮子外,就剩下怎么去打压袁绍的威望了。

  “若助本初得了冀州,我亦能驻兵一郡,而不似现在寄人篱下,受韩馥约束。”曹操心中坦然。

  虽然驻兵东武阳,但这东武阳始终是韩馥的治下,不论是钱粮还是兵马,都受到约束。

  韩馥要打压的,可不仅仅只有袁绍,同样有曹操、鲍信这类聚义兵讨董但又没有根基的。

  “这刘备虽然名气不显,但能想到传檄各郡国,购粮救民,倒也是个英雄人物。”

  “既然本初兄有意借此图谋冀州,我也当去寻孟卓商议了。”

  刘备传檄一事,渐渐的在冀州、兖州和徐州传颂。

  虽然陶谦、袁绍、曹操、刘岱等人,未必真的瞧得起刘备,但因为各自利益的权衡考虑,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响应刘备的檄文。

  这让刘备和郑平有了意外之喜。

  毕竟这传檄一事,本就对青州以外的郡国有算计之意。

  “没想到我刘备,竟然也能名扬四州了!”刘备心绪激动。

  来自于陶谦、袁绍、曹操、刘岱的响应,让刘备第一次有了名动天下的激动感。

  蹉跎多年,再也不是默默无闻的刘备、刘玄德了!

  而是在真正的名流上层口中,能冠以平原相之名的刘备、刘玄德了。

  “恭贺府君!”郑平能理解刘备的心情。

  建功立业,扬名四海,本就是大丈夫追求的志向。

  刘备如今快三十了。

  在这之前,这天下间的名流都没多少人能正眼看刘备的。

  然而现在,刘备的名头却能在青州、徐州、兖州和冀州流传!

  虽然只是刚刚扬名,并不能用这个名头去号召四州名仕,但这毕竟是跨出了第一步。

  刘备向郑平郑重一礼:“显谋,若非有你,今日我刘备,估计连高唐县都守不住,又得逃亡他处了。”

  郑平心中也是轻松不少。

  即便是郑平自己,也不敢拍着胸脯保证这传檄之计能绝对成功。

  但现在,计划却比预期的更顺利。

  只要毗邻的郡国放开了贩运粮食的禁令,别说这北海国的十余万流民,再加上徐和那二十余万流民,郑平同样能笃信将其安置。

  这加起来,可是近四十万的人口啊!

  乱世之中,人口才是核心力量。

  若无人口,纵然郑平有惊世之才,也难以真正的助刘备立足青州。

  这青州本就缺少山河险阻,不论是冀州还是徐州、亦或者是兖州,想要进犯青州,刘备都占不了多少地利优势。

  若是再让人口外流,那无异于是在掀青州的根基。

  惊喜之余,郑平的思绪也渐渐变得平静。

  “府君,虽然毗邻的郡国放开了粮食贩运的禁令,也愿意将粮食运送到北海国。”

  “但齐国、济南国、乐安国尚有以徐和为首的二十余万黄巾聚集。”

  “想要在年底彻底平定青州黄巾之患,任重而道远啊。”

  刘备也渐渐稳住了心绪。

  虽然粮食的事得到了解决,但这青州的黄巾祸事并未完全解除。

  不能击败徐和,即便毗邻郡国的豪族富商愿意贩运粮米,这中途也容易遭到黄巾贼兵的哄抢。

  正说间。

  人报有东海国糜氏的信使到来。

  “东海国糜氏?”刘备有些懵:“显谋,我们给东海国的糜氏传檄了吗?”

  郑平却是心中一凛。

  东海国糜氏,这可是青徐两州最大的豪商。

  “府君,看来今日的喜事不止一件啊。”郑平抽出了腰间的羽扇,轻扇肩头:“东海国糜氏,家资不弱于昔日卫国豪商吕不韦。”

  “糜氏家主糜竺,亦是谦雅之士,若能得糜竺相助,纵然毗邻郡国的豪族富商都反悔了,府君也不用担心安置青州流民的钱粮了。”

  刘备又惊又喜:“若真能得到糜竺相助,年底定然能彻底平定青州黄巾了。”

  平定青州黄巾之患,最关键的一项就是钱粮,有足够能安置流民的钱粮!

  否则,即便刘备击杀了徐和,也解决不了盘踞在齐国、乐安国和济南国的黄巾祸患。

  但现在,东海国糜氏信使的出现,再次给了刘备镇抚青州黄巾的信心。

  “快请!”

  刘备心情激动,生怕怠慢了这东海国糜氏的信使。

  这有人欢喜有人忧。

  刘备传檄毗邻郡国的事,已经传到了青州刺史焦和耳中。

  原本就跟刘备有间隙的焦和,此时的眼神已经变得怨毒了。

首节上一节73/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