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72节

  “此人颇有仁义之名,又是大儒卢植的门生,但卢植刚毅,仕途不顺,身为卢植的门生,这刘备的仕途也是颇为不顺。”

  “老夫听闻他因功除授安喜县尉,但又怒鞭督邮而去;后来跟着丘毅到丹杨募兵,在下邳讨贼有功,被任命为下密丞。”

  “但这下密丞也没当多久,然后就去投奔平原相陈纪,前段时间听闻陈纪称病,将平原相一职让给了刘备。”

  “再听闻这刘备的消息,就是这檄文了。”

  “按这檄文说的,刘备在平定了平原九县的黄巾后,又向泰山太守应劭借兵击杀了北海国的黄巾。”

  “不忍被黄巾裹挟的十余万乡民受难,就想安置这十余万流民。”

  “倒也不坠其仁义之名啊!”

  糜竺心中亦是惊叹。

  说是一回事,做是一回事。

  仁德爱民话,这大汉各州郡县的官吏都会说。

  但真正能付之于行动的少之又少。

  而如刘备这般,以一平原相之身,却传檄各郡县要救北海国十余万流民,更是凤毛菱角的存在!

  “使君是想问,是否要响应刘备的檄文吗?”糜竺一眼看穿陶谦的心思。

  陶谦点头。

  没有召其他文武来询问,而只召糜竺来问,便是因为这檄文涉及的核心是钱粮。

  要响应刘备的檄文,就必然要跟糜竺商讨。

  “子仲,刘备想求的钱粮,不是安置流民一时,而是要让其撑到明年的秋天。这其中需要的钱粮,不是个小数目!”

  “可老夫若是不响应这檄文,又会有损老夫的声名。”

  “毕竟这刘备代表的,有孔融、有卢植,还有北海大儒郑玄,平原王刘硕!”

  “老夫,不得不慎重考虑!”

  糜竺踱步,寻思了一阵,道:“使君,我以为这刘备的檄文,必须要响应!”

  陶谦眼神一凛:“子仲且细说。”

  糜竺凝声道:“青徐之地,皆是受黄巾为祸的重灾区,虽然使君镇压了徐州黄巾,但难保这青州黄巾不会再回徐州。”

  “徐州民富,各郡县都有富足余粮,若放开政令,让各郡县自行贩运粮米入青州,让刘备能赈济青州士民,则青州黄巾就不会再南下徐州。”

  “御敌于外,可保徐州无恙,这是其一。”

  顿了顿,糜竺又道:“使君虽然虎踞徐州,但徐州士民多有对使君不服的。”

  “若使君能义援青州,徐州士民定然会对使君刮目相看。”

  “一个政令,便能获得诸多美名,这是其二。”

  “当今天子受难,前有袁绍、袁术等人举兵讨董,但都只在酸枣止步不前,多是一群追逐虚名之辈。”

  “我知使君一直都有勤王之心,但只恨力量太弱,独木难支。”

  “倘若能助刘备立足青州,使君便可再举讨贼义旗,刘备受使君恩惠定然会举兵响应。”

  “届时,天下英雄谁不知使君之名?这是其三。”

  “有此三利,使君又岂能不去响应刘备的檄文?”

  陶谦顿时心动。

  关东豪杰举兵讨董的时候,正是青徐黄巾开始猖獗的时候。

  焦和为了追逐虚名,不顾青州士民,执意西进,以至于让青州黄巾趁势而起。

  陶谦本来也是想会盟的,又担心这一走,黄巾贼就将老窝给踹了,于是决定先征讨黄巾再去会盟。

  毕竟陶谦也是军旅出身,知道这征讨董卓没个一年半载是打不完的。

  完全有时间先灭了黄巾再去会盟。

  结果陶谦刚灭掉徐州黄巾,这讨董联盟就散伙了。

  差点没将陶谦的一双大眼给惊掉。

  会盟讨董,就这?

  你们在玩过家家呢?

  自此之后,陶谦对袁绍这些人就不怎么瞧得起了。

  在徐州养精蓄锐,陶谦也想举兵去讨董,但一来这路途遥远,二来这名望不够。

  即便举旗讨董了,也不一定有人支持。

  但现在,糜竺却说到陶谦心坎上了。

  现在帮了刘备,今后举旗讨董,刘备不得响应?

  刘备响应了,这孔融得响应吧?

  公孙瓒又是刘备的同门,刘备要讨董,公孙瓒也得支持下吧?

  还有这泰山太守应劭,上回也没会盟。

  既然肯借兵给刘备,想必也是跟刘备关系极好的。

  这一举旗,就有刘备、孔融、应劭、公孙瓒响应,今后这天下谁敢不称赞一声陶使君?

  “子仲言之有理!只是这贩卖的粮食,也得有分寸,切勿让徐州也闹了粮荒。”陶谦摩拳擦掌,显然已经被糜竺说动了心。

  糜竺点头:“使君放心,如何贩卖,我自有分寸。”

  得了糜竺的建议,陶谦当即响应了刘备的檄文,传檄各郡县。

  糜竺则是告了几天假,星夜返回朐县,让糜芳准备钱粮运往北海国。

  但糜竺的决定,却让糜芳颇为费解。

  “兄长,既然那刘备准备用钱来购买粮食,自然是在商言商。”

  “但兄长你不仅要运粮,还要送钱,这是什么道理?”

  糜芳虽然自幼受糜竺教诲,但也只是在骑射武艺和商业上有些水平,这心眼儿却没糜竺转得快。

  简而言之,糜芳的心气太小,大事上看不清分寸,在小事上又斤斤计较。

  糜竺见糜芳不理解,凝声教诲道:“子方,平日里让你多识些春秋大义,你偏偏只去学商贾之术。”

  “刘府君仁德载世,不惜传檄各郡,也要救助北海国的十余万流民,如此仁义之举,岂能不让人钦佩?”

  “但购买十余万流民的钱财,何止千万?刘府君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多的钱财来购买钱粮。”

  “他唯一的选择,就是向北海国的豪强富商借钱来够粮!”

  “而如今,我以钱粮相赠,急刘府君之急,他日糜氏若有难处,刘府君定然会千里奔赴救我糜氏一族。”

  “子方啊,我告诉过你很多次,钱粮皆是身外物,累世名望才是传承糜氏的核心。”

  这样的话,糜芳已经听了不知道多少遍了。

  但对于糜芳而言,到手的钱粮才是真的,累世名望有什么用?

  “兄长,这徐州有多少祖上是公卿但如今都家道中落的?远的不说,那琅琊诸葛氏,不也穷得要借钱粮吗?”

  “若非兄长资助,那诸葛瑾连给他父亲打造棺材都没钱。”

  糜竺眼神一冷,喝道:“子方,你太放肆了!去年黄巾作乱,诸葛瑾又是实诚君子,虽然年少,但也体恤乡民之苦,几乎将家中米粮都拿出去救济乡民了。”

  “岂料诸葛瑾之父忽然病逝,这家中忽然没了支柱,诸葛瑾无奈才向来糜氏借钱粮。”

  “你今后再敢说出这般不义之言,就给我闭门读书三年!”

  见糜竺发怒,糜芳连忙低头认错,但眼神却多了几分委屈。

  轻叹一声,糜竺有些不忍,缓和了语气:“子方,父亲早逝,兄长虽然打下了这糜氏家业,但时常如履薄冰,生怕一个不慎就步入万丈深渊。”

  “这东海郡以前有许多比糜氏强盛的豪族,如今却都已经消亡。”

  “乱世之中,言行不可不谨慎!”

  “休怪为兄严厉,小妹年幼,这家中事还得你来替为兄担着,切忌嚣狂自大,误了自己啊!”

  见糜芳不再犟嘴,糜竺微微敛容:“你速去准备钱粮!为兄再修书一封给刘府君,以示我糜竺诚意!”

  论格局,糜竺比糜芳的格局大多了。

  能以一个垦殖传家、祖上没个大官的家世,走到如今这个层次,十分的不容易。

第88章 袁曹密谋,刘备名扬四州

  刘备的檄文,在这半个月内陆陆续续的送往毗邻郡县。

  如冀州渤海郡、安平国、清河国、河间国;兖州泰山郡、济北国、东平国、任成国;徐州琅琊国、彭城国、东海国。

  泰山郡太守应劭,在其弟应的劝说下,第一个响应了刘备的檄文,放开了泰山郡的粮食贩运禁令。

  不仅如此,应劭还亲自给驻扎在东平国的兖州刺史刘岱去信,希望刘岱能以刺史之名,呼吁兖州各郡放开粮食贩运的禁令。

  而在这之前,祢衡又奉令造访了兖州刺史刘岱,宣扬了刘备的仁德之名。

  这刘岱本是青州东莱郡刘氏大族出身,对于青州的黄巾本就有所关注。

  无奈刘岱在兖州,对东莱郡的黄巾鞭长莫及。

  一听有刘氏宗族的人致力于扫荡青州的黄巾,刘岱自然是乐意的。

  在得到刘备的传檄、以及应劭的书信后,刘岱便以刺史之名,向兖州诸郡呼吁贩运粮米去北海国售卖。

  然而。

  刘岱虽然很有积极性,但兖州诸郡除了应劭外,一个个不是很乐意了。

  尤其是东郡太守乔瑁,本就跟刘岱有间隙,当即就回怼了刘岱一封信,大意就是:

  我乔瑁以前也当过兖州刺史,就没像你这么无知过。

  放开粮食贩运禁令,势必会让兖州粮食出现短缺,一旦遇上天灾就可能出现粮荒。

  不要因为你是东莱郡人,就让兖州士民去承担出现粮荒的风险。

  洋洋洒洒千余字,全是怼刘岱的话。

  甚至于,乔瑁还将这千余言给宾客展示,生怕没人知道他乔瑁为了兖州士民而对刘岱的政令仗义执言似的。

  这可将刘岱给气坏了。

  “狗贼乔元伟,倚老卖老,屡次辱我,我誓杀汝!”

  刘岱当即召来亲信王肱,让其巡视东郡,暗中搜罗乔瑁的罪证。

  而山阳郡太守袁遗、济阴郡太守袁叙、陈留郡太守张邈,虽然没有如乔瑁一般直言反怼,但一个个的都在装聋作哑。

  刘岱虽然心中愤懑,但考虑到这三人的名望,也不敢轻举妄动。

  只有济北相崔言和任城相郑遂,不敢跟张邈和袁家兄弟一般对刘备的檄文和刘岱的呼吁熟视无睹。

首节上一节72/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