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221节

  “不论谁胜谁败,都是替汉室除掉一群野心之辈。”

  荀凛然:“如此说来,明公不能介入两帝相争的任何一方了。”

  “袁绍令明公征讨袁术,而董卓一开始也是让明公征讨袁术。”

  “不如遣使告诉董卓,袁术有响应袁绍的意图,准备再入长安,明公愿驱兵抵挡袁术。”

  “袁绍见明公征讨袁术,也会认为明公是支持新天子的。”

  “坐山观虎斗,若董卓胜,则结连诸州讨伐董卓;若董卓败,则结连长安忠义之臣清君侧。”

  “如此,明公匡定汉室的大业就可以成功了!”

  毛阶赞同道:“不论是董卓,还是袁绍公孙瓒,都是一丘之貉。”

  “帮他们任何一方,对明公都是弊大于利的。”

  “既知是青州在推波助澜,那明公若是介入其中任何一方,都可能误入青州的算计。”

  “以静制动,后发先至,才能纵观全局!”

  而一旁的夏侯渊夏侯等人,则是一个个听得迷糊。

  但这群曹氏武将也没有多言。

  曹操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

  想太多,费脑子!

  曹操细思片刻,道:“就依众人之计,先遣人去长安谎称袁术有响应涿城天子的意图,然后兵指汝南,伪装成要进攻汝南的意图。”

  “待秋收之后,军粮齐备,一举拿下汝南!”

  对于大事上的抉择,曹操向来都是深思熟虑后才会决定。

  夏侯、夏侯渊等人一听要出兵了,一个个都兴奋起来了。

  大决策他们不懂,也不想懂。

  只要能杀敌立功就可以了!

  颍川的兵马往汝南调动,汝南太守徐连忙向寿春的袁术求援。

  要说这汝南太守徐也是挺倒霉的,守个汝南,谁都能来打!

  徐不好受,寿春的袁术更不好受。

  袁绍和公孙瓒拥立河间王刘陔称帝的檄文,如一柄尖刀一般的插在袁术的心口。

  痛!

  太痛了!

  “这分明是本将的传国玉玺!”

  袁术如输红了眼的赌徒一般,赤红着双眼,口中喃喃低语。

  得到檄文的时候,是昨日傍晚,但如今已经是次日的正午了。

  袁术因为檄文的事,彻夜未眠!

  孙坚从洛阳得到传国玉玺、献给袁术时,袁术一直都以为是自己是天命所归。

  袁术认为,袁姓出自于陈,而陈是舜之后,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

  又认为谶文中“代汉者,当涂高也”说的就是自己。

  涂通途,即道路,高即高台。

  袁术字公路,正应其谶。

  但代汉者,当涂高也,是流传很广的一句谶语。

  汉武帝曾感慨,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

  袁术拿几百年前的谶语的给自己找称帝的理由,也是够执着的。

  但这谶语本来就千人千面,亦曾有女巫道人对李说:涂即途也,当涂高者,阙也。同阙,极高之人谓之。

  只要想称帝,这谶语就能引经据典的引出许多的含义出来。

  “岳丈,坏事了!”没了两只耳朵的黄猗急匆匆的来见袁术。

  要说这黄猗也是命好。

  袁术封丘城战败,兵将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

  而刘备没有杀降卒的习惯,于是将袁术的降卒遣散回家了,又用封丘城袁术抢来的钱粮给这些返乡的降卒发放路费。

  黄猗因为没了耳朵,被视为伤残者,还因此多得了一些钱粮。

  而袁术见黄猗狼狈归来,念及自家女儿若是守寡了也不是个事,也免了黄猗的死罪。

  只不过,袁术依旧一有怒气的时候就会把黄猗喊过来鞭笞一顿。

  黄猗也不敢怒。

  毕竟被袁术鞭笞一顿只是小事,没了袁术黄猗连流民都未必比得上。

  别看袁术在寿春钱粮不少,但这钱粮不是给所有兵将的。

  袁术在城内喝着蜜水、精美的食品应有尽有,但军中的士兵却常常处于饥寒交迫的状态,饿极了的士兵时常去捕捉河蚌充饥。

  对于袁术而言,管这些基层士兵会不会饿死,只要袁术自己吃得好,有绫罗绸缎,有后宫妻妾三百,就足够了。

  这也是黄猗宁肯被袁术鞭笞怒骂也要留在袁术身边的原因。

  实在是,现实太残酷。

  离了袁术,狗都不如啊!

  “又有什么坏消息?”

  袁术现在听到坏消息就头疼。

  甚至于,袁术怀疑是不是丢了传国玉玺后,天命就不在自己了。

  所以在扬州,要被周昕、周昂、陶谦、刘繇、刘表、陆康、袁遗等人围攻。

  黄猗下意识的一缩脖子,以为袁术又要鞭笞自己,唯唯诺诺地道:“汝南传来消息,曹操有南下的意图。”

  哐啷一声。

  袁术手中的雕刻的“传国玉玺(伪)”掉落在地。

  一股怒火再次燃起。

  “曹阿瞒,太监的孙子,又黑又矮的肥人,抢人新娘的贱人,竟敢如此嚣狂!”

  “真以为本将怕他吗?”

  袁术一出口,就将曹操的小名、出身、身材、过往黑料给挨着鄙视了一圈。

  可见心中的愤怒,已经恨不得将曹操给生吞活剥了。

  “立即召孙坚回来,本将要将这黑肥人给宰了。”袁术怒不可遏。

  黄猗弱弱地道:“可,可孙坚在跟刘表的部将黄祖用兵,暂时回不来。”

  袁术冷哼:“刘表一个荆州刺史跑来淮南,刘繇、周昕等人怎么可能忍得了?”

  “这群人在旁边坐山观虎斗,若是孙坚不小心折损了,本将还能倚重谁?”

  “立即给孙坚传令,哪怕他快砍了黄祖的脑袋了,也得给本将回来!”

第203章 周郎年少,刘繇结仇刘备

  合肥侯国

  一个少年将军,策马挥枪,虎虎生威。

  旁边的一个中年武将,则是抚掌称赞。

  “少将军的枪法,浑然天成,主公若见了,定然也会称赞。”

  少年即是孙坚的长子孙策,虽然只有十七岁,但生得高大健硕,已经不逊于成年人的体格了。

  孙坚在讨董时,将家眷迁徙到了庐江郡舒县。

  但因为袁术令孙坚攻打庐江郡,孙坚又提前将家眷迁徙到了合肥侯国。

  中年武将是孙坚的家将程普,奉命镇守合肥侯国。

  孙策将长枪一挂,自马背翻身而下,傲然问道:“父亲在洛阳时,曾击退了董卓的义子吕布。程叔以为,我跟吕布相比如何?”

  程普笑道:“少将军为何要跟吕布比?”

  孙策抬头,目光笃信:“吕布是董卓的义子,我是父亲的长子,自然得比个高低!”

  程普顿时愕然。

  那吕布的年龄也不比孙坚小,孙策这话一出,岂不是将吕布视为了孙坚的子侄辈了?

  但转念一想,这似乎也没问题,总不能让孙坚成为董卓的子侄辈?

  轻咳两声,程普凝声道:“少将军不可自矜。吕布骁勇,当初是主公跟关羽一同击退的吕布。若是单打独斗,主公跟吕布之间胜负未可知。”

  孙策不屑道:“那关羽岂能跟父亲相比?他日有机会,我一定去向关羽和吕布讨教!”

  初生牛犊不怕虎,何况有孙坚这个骁勇善战的父亲在前,孙策的目光一向很高。

  正谈间,人报周瑜到来。

  孙策顿时顾不得程普,大步出迎:“阿瑜,你不在舒县,怎么跑合肥侯国来了?莫非那陆康要迁怒于你?”

  周瑜跟孙策同岁,此时也是个翩翩美少年。

  见孙策询问,周瑜不由笑道:“陆季宁虽然是庐江太守,但他还管不了舒县周氏。”

  说这话的时候,周瑜颇为自傲。

  舒县周氏,亦是高门望族,地位显赫。

  从章帝晚年周荣开始步入政坛,到桓帝时期周景出任太尉,亦拥立灵帝继位。

  周景子侄都位居高位,中子周忠如今还在长安担任大司农。

  陆康治在皖城,还真管不了舒县的周氏!

  孙策双手抱着后脑,调侃道:“莫非阿瑜你是在家中待得无聊?”

  周瑜故作叹息:“伯父在扬州处处挨打,愚弟不忍兄长难过,故而冒着风险来助,反被兄长调笑,遇人不淑啊。”

  孙策嘿笑一声:“阿瑜,我虽然读书少,但也知道遇人不淑出自于诗经。”

  “原文是: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

  “说的是女子嫁给了一个不好的丈夫。”

  周瑜顿时脸色一变,急忙辩解:“我这是隐喻,隐喻你懂不懂!”

  孙策挥了挥手:“懂!懂!懂!阿瑜你最近是看上了哪家的女子了?”

首节上一节221/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