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106节

  陈登知道权术在官场行走的重要性,但依旧保持了湖海豪杰的脾性,洒脱不羁。

  若是普通人,陈登不知道早死了多少次了。

  但陈登是公侯世家子,陈氏又是这下邳声望最大的豪门世家,即便是洒脱不羁也没人真的敢去算计陈登。

  更何况陈登只是不屑,又不是傻。

  又有陈这些长辈在,陈登自然是我行我素,在这徐州惬意自如。

  然而。

  陈登的这个脾性,刘备却是非常的喜爱。

  湖海之士,向来坦诚少算计。

  刘备以前也是涿郡豪杰,跟这类人打了不少交道。

  “元龙先生真性情,陶使君只用你当典农校尉,是屈才了。”

  “他日元龙先生若是在徐州不够惬意,大可来我青州,青州的诸位贤士,皆是器量豁达的坦荡之士。”

  刘备及时的抛出了善意。

  陶谦是什么样的人,刘备不便当众评价。

  但陈让陈登只在陶谦麾下当典农校尉负责种田,这用意刘备却是很清楚的。

  便是怕陈登一不小心犯了陶谦的忌讳而引起祸事。

  然而,刘备不是陶谦。

  论器量,刘备自问不逊色任何人,又岂会随意去猜忌众官。

  陈登大笑:“刘使君好意,在下记住了。他日若真在徐州待得不够惬意,必然来青州向刘使君讨个官职。”

  “届时还望刘使君莫要嫌弃在下才疏学浅啊。”

  刘备亦是大笑:“元龙先生过谦了,若来青州,备必定扫榻相迎。”

  气氛渐渐的变得活跃。

  刘备跟陈登越聊越投机,顿生惺惺相惜之感。

  只可惜陈登现在是徐州的典农校尉,刘备若这个时候邀请陈登去青州会引起陶谦的不悦。

  这一来徐州,就将典农校尉给请走了,真当徐州是青州的人才库啊?

  郑平寻了个机会,悄然的离开,只留下刘备跟陈登促膝长谈。

  刚来到院外。

  管亥寻了上来,将一封书简递给郑平:“先生,徐州的骑都尉臧霸,遣人回信。”

  郑平眼神一凛,摊开了臧霸的书信,不由一笑:“这臧霸倒是个识时务的,送信的使者可还在?”

  管亥点头:“还在驿馆外。”

  郑平将书简合上:“让信使给臧霸带个口信,刘使君好歹是青州刺史,臧霸都不肯亲自来趟阳都城吗?”

第113章 围炉而坐,刘备论讨董事

  陶谦会顾及臧霸在开阳一带的势力而选择忍让,但郑平却不会在意。

  以青州目前的力量,会因为粮道补给困难而难以远征董卓,但要就近打个臧霸,却是易如反掌。

  这群离开了泰山、没了山林险阻的泰山贼,想以开阳城阻挡刘备的青州大军,不亚于螳臂当车。

  刘备给臧霸面子,称呼臧霸一声臧帅。

  不给臧霸面子,直接就遣兵揍臧霸了。

  更何况,屈人之兵不一定非得征战。

  如今刘备跟陶谦商议了将青州十万饥民安置在东海国一事,这明眼人都知道刘备跟陶谦已经结盟了。

  在利弊的取舍上,陶谦一定是优先支持刘备,而不是支持一个听调不听宣的臧霸。

  在青州刺史和徐州刺史的夹缝中苟存的臧霸,要么拼死一搏,要么就得认怂。

  郑平的强硬态度,令臧霸的信使有些畏惧。

  奉命来送信,信使也是得了臧霸和孙观的嘱咐,要观察下刘备的态度的。

  结果,信使连刘备的面都没见到!

  刘备跟陈登畅谈了一个时辰,若非陈登避免引起陶谦的误会要返回郯城,刘备甚至都想邀请陈登同榻、抵足而眠了。

  “陈元龙豪迈之士,文韬武略亦是当世少有,恨不能早遇啊。”将陈登送离驿馆,刘备立在门前久久不愿回屋。

  这趟阳都城之行,刘备感慨良多。

  先是途中遇到了诸葛瑾,随后入阳都城跟陶谦签署了将十万饥民安置在东海国的协议、同时得到了琅琊国北部县乡的治理权,中途再入诸葛家见到了少年奇才诸葛亮,回到驿馆又遇到了陈登这样的才俊之士。

  这让刘备不由有些感叹。

  青徐之地,贤才俊杰何其多啊!

  见状,郑平知道刘备的惜才之心又来了,轻笑劝慰:“使君,元龙兄世居下邳,如今又是徐州的典农校尉,今后还有很多的机会可以畅谈的。”

  “倒是开阳城的臧霸,遣信使表达了善意。”郑平将书简递给刘备:“但我已让臧霸的信使回去传口信,若臧霸真有诚意,理当来趟阳都城。”

  刘备扫了一眼书简,微微有些担心:“显谋,这臧霸是开阳一霸,我等态度如此强硬,会不会影响南下乡民的安危。”

  毕竟这南下东海国是需要经过开阳县的,刘备也担心臧霸会因为刘备的强硬态度而牵连到南下的乡民。

  “无妨!”郑平轻笑惬意:“臧霸若敢无礼,那就趁机灭了臧霸,取其钱粮赈济乡民。这等贼寇出身的,虽然作战骁勇,但并不难破。”

  “相较于臧霸,使君更应着眼于年后之事。”

  刘备邀郑平返回屋内,围炉烤火。

  “显谋指的年后之事,且具体说说。”刘备对着手掌哈了哈气,然后凑近火炉张开十指取暖。

  郑平亦是将双手凑近火炉,轻言道:“陶使君安置这十万乡民后,青州的压力会减轻不少。”

  “青州的黄巾除东莱郡的管承外,皆已荡灭,卢尚书和孔叔父素有勤王靖难之意,来年定然会向使君提出出兵长安一事。”

  刘备微微蹙眉:“显谋,不是我不想出兵长安,只是这青州赈济乡民的钱粮尚且不足,哪有多余的钱粮去勤王靖难啊?”

  “董卓并非易与之辈,这出兵长安短则三月,长则半年,我虽有心,但却无力啊。”

  “可若不出兵,恐怕会寒了卢师的心。”

  若有足够的钱粮,刘备也想起兵勤王。

  天子尚在长安受难,身为汉室宗亲、青州刺史,又岂能不勤王靖难?

  但可惜,以青州到长安的距离,这中途的补给但凡出点儿差错,都可能全军覆没。

  刘备顿时陷入纠结之中。

  郑平淡然一笑:“有一个备用方案,使君可以斟酌。”

  刘备直起了身子,语气中多了三分惊喜:“显谋且细说。”

  郑平起身踱步,指向洛阳方向:“董卓自迁天子百官入长安后,留朱守洛阳。此人虽然屈从于董卓,但亦是刚烈之人,又跟卢尚书交情匪浅。”

  “南阳有消息,后将军袁术有意再讨董卓,表孙坚为破虏将军屯兵鲁阳。”

  “使君可让卢尚书去信给朱,让其结连陈留太守张邈和东郡太守王肱,相约讨董,希望他们能准备二次讨董的钱粮。”

  “兖州的钱粮既然不肯运到青州,倒不如将其花在勤王靖难的国事上,如此也能暂时避免因刘岱杀乔瑁而可能引起的兖州动乱。”

  “若事成,使君可令卢尚书挂帅、云长为副,起兵去洛阳会盟。”

  “如此,既不会影响青州赈济乡民一事,也能了却卢尚书的心中烦忧。”

  刘备也站了起来,搓着手踱步取暖。

  良久。

  刘备停下脚步,语气也多了三分激动:“若真能在不影响青州赈济乡民大事的前提下,还能再助卢师勤王靖难,那就真的是汉室幸事了。”

  “就依显谋之计,我立即修书一封给卢师。”

  郑平点头:“还有一事,使君也得遣人执行了。”

  “使君虽然被举荐为青州刺史,但毕竟没有得到朝廷的正式册封,终究只是个伪职。”

  “倘若长安的董卓,任命一个新的青州刺史来青州,却是个麻烦事。”

  “因此,使君得尽快挑选一个智勇兼备的去一趟长安,向天子表奏使君在青州的功绩,同时请封青州刺史。”

  刘备再次踱步。

  如郑平说的,这伪职始终名不正言不顺。

  万一这董卓派来一个朝廷青州,刘备若不让就是轻慢天子,刘若是让了就等于将青州的基业拱手让人。

  “显谋,我有些疑惑。”刘备凝声问道:“你一面让我助卢师勤王靖难,一面让我遣人去长安请封青州刺史。”

  “这董卓能答应?”

  郑平眸有笑意,嘴角划过一丝狡黠:“勤王靖难,使君又没亲自参与,那是卢尚书跟云长去的;只要在洛阳将董卓的西凉兵击败,董卓就必然会采取征战之外的手段。”

  “而这个时候,使君的使者恰好又抵达长安报送奏表,董卓就会误以为使君只是为了求好处才会盟的。”

  “至于这青州刺史的印绶和任命拿到了之后,卢尚书和云长会如何行动,就跟使君无关了。”

  “一来这刺史的任命是天子授予的,使君感谢的是天子,而不应该是董卓;二来卢尚书是使君的恩师,卢尚书不愿意退兵,使君这个当学生的难道还能忤逆师意?”

  刘备猛然醒悟:“显谋这是想诓骗董卓?以取得青州刺史的正式任命?”

  郑平轻笑:“怎么能叫诓骗呢?使君可是光明正大的遣使者去的长安,至于这董卓会不会多想,跟使君又有什么关系?”

  刘备哈哈大笑:“显谋啊,董卓若是知道你用这等诡计,估计能气得觉都睡不好了。”

  郑平面向长安的方向:“智者行计,本就不拘泥于形式,是诡计还是阳谋并无区别,只要能达成目的就成。”

  刘备斟酌片刻:“此去长安路途遥远,非智勇之士不可前往。显谋可有使者人选推荐?”

  郑平不假思索地道:“可让高唐华子诚前往,子诚的兄长华子鱼跟天子百官去了长安,也可让子诚去寻觅踪迹。”

  “若能令华子鱼返回青州,也能成为使君的一大助力。”

  刘备顿时动容:“素闻子鱼先生是青州名仕,恨不能与之一见,若子鱼先生能返回青州,我必定扫榻相迎。”

  平原华歆,世之名仕。

  虽然有跟管宁割席分坐的典故,但这不影响华歆清正廉洁之风。

  刘备对这个高唐县的名仕历来仰慕,当即同意了郑平的提议。

  虽然不断有贤才求仕青州,但真正能独挡一面的还是太少。

  刘备麾下文士。

  郑平任驾,刘惠任治中,孙乾任乐安国国相、简雍任济南国国相,其余如胡昭、刘骏、管赞等青州本地俊杰,都在郡县中担任要职。

  卢植和郑玄举荐的文士,才能也不是很出众,只能用于各郡县的日常维系。

  最终推荐华缉,是郑平深思熟虑决定的。

首节上一节106/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