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被打入教坊司的皇太孙 第123节

“听你的意思,还要重用?”朱元璋冷声问道。

朱标神情复杂,良久后,才缓缓说道:“要么重用,要么直接不用!”

朱元璋听后,坐在龙椅上,心中暗自衡量,作为一代开国之君,他可以接受别人所提的意见,但不能接受赤裸裸的打脸,张显宗的这篇策论将朱元璋引以为傲,一手建立的卫所军制所存在的问题和弊病全部毫无避讳的说了出来。

当年朱元璋创立卫所军制也是迫不得已,大明开国之时,并未一统天下,国家的财力也不够,要想稳定政权,就需要有强大的军队,但都去打仗了,土地自然无法耕种,就此荒废,这就造成了没有足够的粮食去养军队,因此朱元璋借鉴隋唐时期的府兵制,一手创办了大明的卫所制。

所谓的卫所制,简单的说就是,卫所的官兵被称为军户,军户世代沿袭下来,意思就是祖上要是士兵的话,代代都是卫所里面的官兵。

这些军户是有自己的土地,每月也有固定的月粮,负责屯田的军户,要每月按时上交军粮提供给守备军以及地方的官吏,不仅解决了粮食的问题,还开垦出了许多土地。

所有卫所皆有布政使司的都指挥使统辖,五军都督府的五位都督统领整个大明的军队,但五军都督府只有统兵权,并无调兵权,而兵部有调兵权,却没有统兵权,二者相互牵制,无论是统兵权还是调兵权最后还是在皇上手上。

卫所士兵主要有两个责任,一为屯田,二为战备,说直接点就是,闲时为农,战时为兵,兵农合一。

朱元璋时常引以为傲的称:“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朱元璋一手建立的卫所军制大大减轻了朝廷的负担,此外,洪武年间的卫所,当地的军队实力都还非常强,这就保障地方的守备力量,使外部的敌人也很难威胁到大明。

但卫所制度的弊端同样很多。

很多南方人要到北方去当兵,或者北方人去南方,没有人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外地去,而且一去就是终身,很难回来了,这就出现了大量的逃兵。

还有军官奴役士兵的问题,抢占军户农田的问题,吃空饷等等,,,

到了英宗时期,卫所制度已经接近崩溃,到了嘉靖时期已经名存实亡,所上报的卫所人数与实际人数相差七成之多,这就导致了几十个倭寇居然可以横扫东南三省没有遇到阻拦,地方的卫所官兵遇到倭寇就逃,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

最后迫不得已,朝廷又采取了募兵制,这才出现了戚家军,俞家军等私人武装。

言归正传。

沉默许久的朱元璋问道:“标儿,你的意思呢?”

朱标坚定的说道:“父皇,儿臣认为当大用!”

朱元璋笑了笑,没有说话,在许观下面写上张显宗的名字。

“你是太子,你说的算,反正这些人都是留给你的,咱是用不到了!”

朱标有些不高兴的说道:“父皇,您怎么又说这话,,,您,,,咳咳,,,”

朱元璋见朱标脸色有些不好,连忙关切的问道:“标儿,你从凤阳回来染了风寒,这还没好呢?”

“御医开了几服药,快痊愈了,没事的!”

朱标并没有在意,说道:“父皇不用担心,儿臣心里有数!”

听他这么说,朱元璋也没放在心上,随口说道:“标儿,你回去休息吧,咱自己看完这些策论!”

朱标却说道:“无碍,为国选材也是儿臣这个做储君的本分,自然不能马虎,儿臣今晚哪里也不去,就在这陪着父皇!”

朱元璋很是欣慰,父子二人继续审阅着剩下的策论。

,,,

殿试结束后,朱英并没有去拱卫司,而是回到了久违的坤宁宫,满足了朱允和大哥一起睡的愿望。

深夜,朱允睡不着,趴在朱英耳边小声的说道:“大哥,你睡着没?”

“没有!”朱英满脑子都在想李婉儿,能睡着都怪了。

“大哥,你是不是想皇嫂了?”

朱英顿时乐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朱允笑道:“大哥,弟弟有个主意,让你不想皇嫂!”

“说说!”朱英顿时来了兴趣。

朱允认真的说道:“大哥,你让皇爷爷再给你娶几个媳妇不就好了,这样的话,就算皇嫂不在也有人陪你!”

“哈哈,,,”

朱英大笑道:“好弟弟,大哥真没白疼你!”

“不过,皇爷爷能不能再给我找个媳妇不好说,能抽死我倒是真的!”

第179章 六首状元

三日后,殿试最终的结果也出来了,这是所有贡生最激动的时刻。

朱元璋并没有像以往一样,派礼部的官员去恭贺高中进士的贡生,而是将这些参加殿试的学子叫到宫中,他要亲自接见,钦点三甲。

此时,共三十一位高中进士的学子在礼部官员的带领下来到奉天大殿前。

能站在这的,高中进士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但到底是一甲,二甲,还是三甲,就不得而知了,毕竟这其中的区别还是很大的,谁都想要那个状元的名号,这将是读书人一生最大的荣耀。

“宣天子门生觐见!”

随着云成一声呼喊,所有进士低着头,小心翼翼走进大殿,跪在地上,齐声高呼道:“学生叩见圣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叩见太子殿下,千岁,千千岁!”

“叩见吴王殿下,千岁!”

朱元璋很是高兴,沉声道:“都起来吧!”

云成捧着托盘,托盘之上放着黄榜,这些人的名次全在其中。

朱元璋拿过皇榜,呵斥道:“你们都是大明将来的栋梁之才,都把头给咱抬起来,高中进士这是好事,你看看你们一个个低着头像什么样子!”

听到此话,这些人才敢缓缓的抬头,却不敢直视这位虎威犹在的洪武爷。

此次殿试的三甲结果由朱元璋亲自宣读,真算得上是皇恩浩荡,无上光荣。

“一甲第一名,许观,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

话音刚落,年仅二十七岁,相貌堂堂的许观从人群中走了出来,周围人纷纷露出羡慕的神情,许观中了状元却没有多少惊讶,也没有多少紧张,反而神情泰然,好像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一样。

朱英心中感叹:“这得需要多大的自信啊!”

“学生许观,叩谢圣恩!”许观跪在地上郑重的磕头。

朱元璋微微点头,许观又拜谢朱标,朱标赞扬道:“三元不常见,六首世间无,连中六元,前所未有,你达到了所有前人都没有达到的成就,了不起!”

朱英毫不吝啬赞美之词,许观谦虚道:“殿下缪赞了,学生只是侥幸而已,在圣上和殿下的治理下,大明定能文道昌盛,后世定有无数学子将超越学生的成就!”

朱元璋和朱标对这位六首状元很是满意,许观拜谢朱英之时,朱英却笑道:“不要多想,后世也没有超越你的,就是千古唯一一位六首状元!”

朱元璋和朱标都以为这是朱英对许观的表赞,连许观本人也是这么想的,连忙说道:“学生愧不敢当!”

朱英笑了笑,没有继续说下去,心中却暗道:“好好干,干好了,将来内阁也有你的位置!”

随后又对朱元璋说道:“皇爷爷,许状元的身世孙儿知道一些,其实他本姓黄,因为其父入赘许家这才改姓了许,如今他高中状元,还是前所未有的六首状元,也算光宗耀祖,何不赐个皇恩,准遂恢复原姓!”

“好!”

朱元璋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说道:“许观,咱赐你恢复原本的黄姓,从今以后改叫黄观!”

中状元没什么感觉,但听到皇上让他改回原姓却非常激动,眼眶之中饱含泪水,声音哽咽道:“学生黄观,谢圣上,谢太子殿下,谢吴王殿下恩典!”

这可是黄观梦寐以求的事情,也是奋发读书,参加科举的原因之一,就是希望有一天出人头地,功成名就之时,向皇上讨个恩典,改回原本的姓氏。

接着,朱元璋又念道:“一甲第二名,张显宗,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

相比较黄观,中了榜眼的张显宗就要紧张许多,甚至有些发抖,颤颤巍巍跪在朱元璋面前,说道:“学生张显宗,叩谢圣恩!”由于太紧张,声音都有些变了。

朱元璋并没有在意这些,说道:“你写的那篇策论咱看了好几遍,看完后咱想砍了你!”

此话一出,张显宗吓的连忙跪在地上磕头,高呼道:“学生该死!”

“起来吧!”

朱元璋继续说道:“咱后来认真考虑了一番,其实你提出的弊端也并无道理,你这个榜眼实至名归!”

张显宗这才松了口气,朱标说道:“贫寒学子能出人头地,当真不易,希望你能像孤的老师宋濂一样,做一个正直且忠志的好官!”

“学生定当谨记!”

张显宗来到朱英面前,有些愧疚道:“那一日,学生并不知道您就是吴王殿下,失礼之处,还请殿下恕罪!”

朱英压根不在乎这些,微微一笑:“无碍,太子爷说的话,当谨记!”

张显宗郑重的说道:“学生一定铭记于心!”

“一甲第三名,吴言信,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这人和张显宗同是福建学子,朱英同样见过,有些不善言辞,如今却中了探花。

一甲的三人宣读完毕,众学子有些失望,但又满怀期待的等着皇上宣读二甲的名单,一甲的三人都有一个响当当的俗称,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第一名同样也有个叫得出口的俗称,叫做:传胪!

既然一甲没有份,众人皆期待这个二甲第一名的传胪,只见朱元璋继续念道:“二甲第一名,王羽,第二名,张徽,,,”

一共十二人,全部赐进士出身,传胪最终被一个名叫王羽的中年人夺得,激动地当场落泪。

状元,榜眼,探花,传胪,除了这四人是直接授予官职之外,二甲其他人,他们无法直接获得官职,还得通过新的考核才能进入翰林院,但也只能获得“庶吉士”的身份,相当于实习生,只有再经过考核合格才能被授予编修之类的职务,有机会留在朝中,或者去其他地方上任职。

随后是三甲,共十六人,赐同进士出身,含金量最低,他们连进入翰林院的资格和机会都没有,只能去地方任职,地方和官职也是二甲进士出身的人挑剩下的。

但不管如何,就算是最次的三甲同进士出身,那也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读一辈子书,若是能中个举人都算祖坟冒青烟了。

所有学子全部跪在地上齐声高呼:“谢圣上,吾皇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将一甲和二甲的学子全部留下,晚上赐宴!

晚宴,按照以往不成文的规矩,高中的学子要向主考官敬酒答谢,形成一种师生关系,方便日后提携和照顾。

但这次的殿试主考官是皇上本人,皇上可以把你当学生,但你却不能拿杯酒上去冲着皇上就喊老师。

于是,这些学子只能找其他朝中文臣敬酒,希望能得到青睐。

状元黄观找的是翰林学士刘三吾,刘三吾很是满意,高高兴兴喝了黄观的酒。

而榜眼张显宗和探花吴言信找的是吏部尚书凌汉,因为有之前的偶遇,凌汉对着二人的印象还不错,同样喝下了敬酒,不过却言明,以后会栽培二人,但之间不存在什么师生关系。

凌汉是皇长孙朱英的老师,他可不敢随便收学生,搞不好就是结党营私的罪名。

老老实实教导皇长孙比收一百个状元都强,等到皇长孙继位,他就是三朝元老,当朝帝师,三公的位子绝对有他一个。

凌老头这心里看的比明镜都清楚。

第180章 老李的精彩表演

两个月后,曹国公李景隆从山东赈灾回来了,并在皇宫向朱元璋夸赞自己如何尽心尽力救济百姓,如何日夜艰辛的治理水患。

朱元璋坐在一旁悠哉的吃着烧饼,压根没理会他。

李景隆见皇上有些不太高兴,索性将所有功劳全部推给了皇长孙。

“说完了?”

朱元璋捏起掉在身上的烧饼渣放进嘴里,坦然一笑:“你他娘的这嘴开过光吧!”

李景隆一副郑重的样子,说道:“臣说的句句属实,请皇上明鉴!”

“那咱是不是应该赏你点啥?”朱元璋冷声问道。

听到此话,李景隆紧张不已,连忙说道:“为君分忧乃臣子之本份,臣不敢奢求什么赏赐,臣只愿圣上龙体安康,大明千秋万代!”

首节上一节123/44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