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开始的名著之旅 第170节

可俗语有云,官大一级压死人,何况那宿元景乃是当朝太尉,赵官家面前的红人,哪里是他张叔夜这一介府尹可以湖弄的?

无可奈何之下,张叔夜只能心不甘情不愿的照办,但他却故意在里头耍了个小心眼。没有选择派人秘密交涉,反而派出一支几十人的队伍,一路吹吹打打向着清风山而去,将朝廷要招安一事弄得沸沸扬扬,彷佛生怕别人不知道此事一般。

而张叔夜之所以这般做,其实有两个目的。一者,可以麻痹晁盖、宋江一伙,让他们以为朝廷放弃了武力征剿的想法,为将来出兵争取时间,说不得到时还可以杀他们个措手不及。

二者,可以激化清风山的内部矛盾。因为根据张叔夜多年的剿匪经验判断,除了极个别铁了心要造反的贼寇,大部分人实际上都是愿意接受朝廷招安,换取一个好出身的。他相信清风山一伙也不例外,此等人应该不在少数。

不得不说,张叔夜的此举乃是不折不扣的阳谋,某种程度上可谓歪打正着,一下就打在了清风山的七寸之上。

果然,就在张叔夜派出的使节刚出得青州城,那厢清风山就收到了这个风声。当下一伙人在晁盖、宋江的召集下,坐在聚义厅开始认真就说了,晁盖是个比较纯粹的江湖人。他向往的生活,是那种众兄弟聚在一起,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日子,对女色和功名利禄并不看重。

因此,面对朝廷的招安,晁盖第一个就表明了反对的立场,只听他道,

“我等众兄弟中,有多少人是被贪官污吏逼的走投无路,才不得不挺而走险,上山落草的?今日我等因义气聚在一起替天行道,天不管,地不管,何苦再入那污浊的朝廷,去受那等鸟气。

以我之见,不如直接派人去山下,将那张叔夜的使节打发回去了事,省的多费那口舌,反正我是不愿招安的。”

此言一出,整个聚义厅中的氛围,登时古怪起来,以李逵、刘唐、白胜,周通一伙人为首,皆七嘴八舌的附和起晁盖。而秦明、黄信、关胜、索超、戴宗一干人等,却个个沉默不语,显然是别有想法。

晁盖看到这种情况,心下就是一凉,但他依然不肯死心,企图让宋江站出来也赞同自己,当即便问其道,“公明贤弟,不知你意下如何?”

谁想宋江顾左右而言他道,“兄长,这么大的事情,岂能如此轻易决断,不如从长计议的好。”

吴用也适时说道,“小生以为,还是将那张叔夜的使节礼请上山,先听听朝廷开出的条件再说。若是闭门不见,失礼于人不说,还会让天下人以为,我等是怕了朝廷,对哥哥的名声不利。”

晁盖又不是傻子,哪里会听不出,宋江和吴用二人这一唱一和的,分明就是有意搪塞自己。

而更让晁盖心惊的是,宋江这一开口说话,方才还死气沉沉的秦明等人,立时就像得到信号一般,异口同声的跟着劝说起他来,彷佛他不见张叔夜的使节,是什么罪大恶极之事。

到了此时此刻,晁盖终于意识到,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他这个清风山之主,已经是有名无实,几乎要被宋江架空了。

这从各自的支持者就能看出,比如目前肯支持他晁盖的兄弟,要么被边缘化,要么就是能力不足,其中还夹杂着一个宋江的铁杆心腹李逵。

再看站在宋江那边的都有谁,像是秦明、关胜、黄信、索超、郝思文这几人,哪一个不是勇武过人,并掌握着清风山的大部分兵力。

晁盖深吸了口气,将视线转到中立的公孙胜几人身上,可让他失望的是,那几人见他看去,不是垂头不语,就是将头转向一旁,显然是打定主意两不相帮。

见到此番情景,晁盖脸上不禁浮现出一丝苦涩,意兴阑珊的叹道,“罢了,此事就交由公明兄弟全权处置。”

说罢,晁盖连招呼都不打一声,就径直起身出了聚义厅,向着后寨而去。

望着晁盖那有些悲怆的身影,哪怕是再迟钝的人,也反应过来发生了何事。一时之间,厅内几乎落针可闻,众人都不由自主的望向上首的宋江,看他做何示下。

哪知宋江竟似浑然不觉一般,面色如常的说道,“戴兄弟,由你代为兄走上一遭,将朝廷使节迎上山来。”

等戴宗利落的应了,宋江尤嫌不太放心,用前所未有的认真神情,将所有人扫视一圈,语重心长的道,

“小可知道有些兄弟,对官府意见颇大,不愿意低头招安!但人生一世,草生一秋,大丈夫生于世间,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谈今生如何,咱们总该为身后之事考虑一番,难道你等不想光宗耀祖、衣锦还乡,不想千百年后,当世人提起我等时,竖一个大拇指吗?”

话说到这里,宋江见许多人露出意动之色,便想要再接再厉,将自己的抱负全盘托出,哪想李逵却不合时宜的叫嚷道,

“说这么多做甚!今日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俺就看不出这招安有什么好处!依俺说啊,索性不如他娘的一反到底。到时让宋哥哥坐那龙椅,分咱们个个做个大官,岂不好过给别人做狗?”

“铁牛,休得胡说!”宋江大急,连忙厉声阻止。

可李逵本就是个浑人,根本不听宋江这话,依旧振振有词的反驳道,“俺哪里说得不对,正好公明哥哥也姓宋,做这大宋皇帝再适合不过,大伙说俺这话有没有道理?”

有了李逵的打岔,宋江适才所说的话,效果自是大打折扣,心向晁盖的一些人也跟着开始起哄。

“人家大宋官家姓赵,又不是姓宋!”

“铁牛这话在理,与其给人做狗,不如反了他娘的。”

“对,咱们在山上这般快活,何必非去找不自在?”……

听到众人越说越离谱,宋江脸色变得异常难看,眼看要忍不住爆发时,却见吴用朝他轻轻摇了摇头,然后大声喝止道,

“肃静!公明哥哥不过是与大家商量,并非定要招安不可。既然兄弟们有不同意见,那就容后再议!大家且先行退下,各自考虑一番如何?”

被吴用这么一劝,众头领不管是如何想的,都不好再闹下去,只好三三两两的散去。

待聚义厅只剩宋江、吴用二人时,吴用这才说道,“哥哥,你不该如此操之过急,小生担心会适得其反。”

宋江不解道,“还请学究不吝赐教?”

吴用向外间张望一番,见四下无人后,低声解释道,“只要有晁盖兄长在一日,这招安之事必不能成。哥哥莫要忘了,名不正,则言不顺,归根到底,他方是清风山之主!”

第一百一十二章 不祥之兆

宋江心下微微一动,不能判断吴用此话到底只是单纯的感慨,还是别有深意。因此他故意试探道,

“宋江又岂敢忘记晁哥哥的身份,但为了兄弟们的前程着想,总该想法设法劝服于他,不知学究可愿同去?”

吴用摇了摇头,一口否决道,“此举不过是白费力气,以小生对晁天王的了解,他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同意招安的,哥哥还得另谋他法才是。”

宋江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不经意的问道,“学究既这般说,难道已想到了法子不成?”

吴用带着深意看向宋江,回道,“事到如今,只有两条路可选。第一,哥哥带上志同道合的兄弟,离开清风山,另搭台子另唱戏。第二…”

迟疑了那么一瞬,吴用终究还是咬牙说了出来,“第二,便是哥哥取晁天王而代之。”

看似是给了宋江两个选择,其实吴用心里却门清的很,宋江绝对不可能选第一条路。

因为若是选了第一条路,那就意味着,宋江之前的努力有付之东流,给晁盖做嫁衣的可能。这个风险,是宋江无论如何都不能承受的。

显然,宋江自己也明白这一点,他连提都没提第一条,只问,“如何取而代之?”

对宋江的这番表态,吴用心中极为满意。毕竟在他看来,成大事者,就该不拘小节才是。若不是看重宋江这点,他又何必背信弃义,弃晁盖而投宋江呢!

当下,吴用也不藏着掖着,凑到宋江耳边滴滴咕咕,说起了他的谋划。

宋江听了之后,本有些犹豫,可一想到他的满腔抱负,终于下定了决心,点头说道,“好,款待过招安使节,便依计行事。”

过得两日,宋江欢天喜地的迎来了张叔夜使节,满心以为他多年的夙愿就要一朝达成,谁想当头就是一盆凉水。

却是那使节根本就一问三不知,只告诉宋江等人,若诚心归顺,就不许再无事生非,还需要亲自上书朝廷,等待赵官家赦免旨意云云。

至于说招安后,朝廷会如何安置他们,有什么赏赐,封何等官职之类,那是一概没提。

见从这使节口中,实在套不出什么有用的消息,宋江只得奉上金银,失望的将一干人等好生送下山去。

最后还是吴用安慰宋江道,“哥哥,正所谓好事多磨,如今朝廷已露出招安意向,想来用不了多久,便会有好消息传来,且耐心等待就是。”

宋江听得这话,当即振奋精神,“不错,是我太过心急了些。说起来,目下这般情况,未必不是好事,毕竟咱们山寨还有隐患未除!”

吴用闻言看向宋江,见其轻轻颔首后,他心领神会道,“小生明白,这就安排下去,哥哥静候佳音便是。”

如此又过去几天,这日清风山一众头领议事时,戴宗忽然报道,

“月前桃花山来了一伙强人,约有三四千喽,领头的汉子姓郭名谅,此人生性残暴,喜食人肉,因此得了个诨号赛朱粲。

本来此事与我等无关,只是那郭谅委实做的太过,每日打劫过往行商不说,还不时骚扰周边百姓。更有甚者,这厮隔上三五天,就要以人肉下酒。长此以往,这青州三山怕是要成禁地矣!”

戴宗话音刚落,宋江便拍桉而起,“混账东西,天下竟还有这种败类,且还是在咱们眼皮底下,此事我等必须管上一管,不然如何对得起那杆替天行道的大旗。”

说罢,他就起身向晁盖拜了三拜,口中请缨道,“兄长,小弟不才,愿领兵除去此贼,为周遭百姓讨个公道!”

晁盖一面扶起宋江,一面嘴里说道,“自贤弟上山以来,每逢遇到战事,必要亲临阵前,晁盖在寨里安坐,心里实在过意不去。不如这回由贤弟坐镇山寨,让为兄带兵去如何?”

宋江摇着头,正色说道,“哥哥身为山寨之主,不可轻动,依旧还是小弟出马最好。”

晁盖不许,态度坚决道,“不是我要夺你的功劳。你下山多遍了,厮杀劳困,我今番替你走上一遭。下次有事,却还是贤弟去。”

宋江却依旧苦苦劝谏,“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哥哥若有个闪失,可怎生是好?”

要是宋江不说这话还好,一说晁盖心中更怒,暗道,

“好你个宋公明,竟这般小瞧于我!你带兵出征,就能战无不胜,换我晁盖去时,就咒我有所闪失。

当我不知你的鬼蜮伎俩似的,若是再让你征战几回,哪里还有我的立足之处?”

晁盖自以为看破了宋江的目的,因此不管宋江等人好说歹说,他就是铁了心要亲征桃花山。

见时机差不多了,吴用站出来拱火道,“哥哥既然要去,那便多带些兵马,省得一时不察吃亏。”

晁盖越发愤怒,斩钉截铁道,“只需三千人就可,毕竟那桃花山也不过三四千喽,哪里需要这般劳师顿众?”

说罢,晁盖就要开始点将,可打眼望去,山寨有本事的皆是宋江的拥趸,无可奈何之下,他只好点了刘唐、周通、李忠、白胜四人随军。

接下来吃过践行酒,晁盖便迫不及待的率领三千人马,在宋江一行的相送下,径自下山而去。

大军方至山下,晁盖正与众好汉告别,不料迎面刮来一阵怪风,竟把晁盖新做的帅旗从中间吹断。

吴用立时叫道,“不好,此乃不祥之兆,兄长还是改日出兵为好。”

宋江也跟着说道,“吴学究说得不错,哥哥方才出军,风吹折认旗,于军不利。不若停待几时,却去和那厮理会,未为晚矣。”

晁盖哪里肯听,只听他道,“休在劝我,天地风云,何足为怪?趁此春暖之时,不去拿下桃花山,直待养成他们气势,却再去进兵,那时怕就迟了。”

吴用皱眉道,“兄长执意如此,小弟自不敢多言,不过为了稳妥起见,不如带上黄信兄弟!”

晁盖奇道,“学究这话何意?”

“兄长莫非忘了黄信兄弟的称号吗?若有了他前去,正好可以抵消这不吉之兆!”

被吴用这一提醒,晁盖顿时想起了黄信镇三山的雅号,有些情不自禁的向其看去。

黄信很是识趣的站了出来,抱拳说道,“如蒙哥哥不弃,小弟愿往!”

晁盖心思微转,想着讨个好彩头也不错,当下就点头应了。

经历了这一段小插曲后,晁盖命人重新立了杆大旗,率大军向着桃花山方向杀将过去。

且说晁盖带着三千人马,并五个头领,来到桃花山脚下,就地安营下寨,随后便与几个头领、十来个亲随,去查看桃花山地势。

但见此地挺拔险峻,随处尽是峭壁断岩,山间古树参差不齐,只有一条可容三四人行走的小道逶迤绵延,端的是易守难攻。

见到这般情景,晁盖大感棘手,谓众人道,“这里道路如此难行,若贼人闭门不出,如之奈何!”

第一百一十三章 白胜告密

大伙听了晁盖这话,各自面现难色,唯有打虎将李忠、小霸王周通二人面带笑容,就听李忠说道,“哥哥记性忒差,你可是忘了,我和周贤弟来自何处?”

晁盖先是一愣,随即想起什么似的,拍了下额头,叹道,“是为兄的不是,竟忘了二位兄弟原在此地落草。既是这般,想来要破此处不难,计将安出?”

李忠回道,“哥哥有所不知,这桃花山并非只有这一条路上山,在山后还有条羊肠小道,向来少有人知罢了。那郭谅来此占山为王,不过月余时间,想来定是不知那条小径。

待来日使人在山前搦战,拖的一时三刻,再出支奇兵,从山后突袭,必能一举夺了山寨。到时咱们两面夹击,还怕这厮不一网成擒?”

晁盖喜笑颜开道,“妙啊,此战若胜,当记兄弟首功!”

李忠急忙自谦几句,接着便问,“不知如何安排,还请哥哥示下?”

晁盖想都未想,就做了如下决定,“明日派人攻山,一旦那郭谅出战,便由我和李忠贤弟带人从后方突袭。其余人等,务必拖住那厮。”

大家自无不可,只有黄信提议道,“正面乃是疑兵,无需这么多兄弟在此,不如让小弟陪哥哥同去如何?

晁盖一听此话在理,也就应了下来,众人随后就回了营寨,整军备战,准备次日攻山。

话说当夜过了子时,晁盖正在中军大帐酣睡,突然听到有人在耳边轻声呼唤,他连忙睁眼去看,就着昏黄的牛油灯光,却见是白胜伏在榻前。

晁盖当即吓了一跳,问道,“兄弟缘何深夜至此?”

白胜低声回道,“哥哥且莫声张,小弟有关系身家大事的消息禀报,万不可让旁人听去。”

闻听此言,晁盖睡意立马去了十分,拉住白胜的手急问,“贤弟快快讲来!”

白胜挣脱晁盖的手,先蹑手蹑脚的走到营帐门口,小心查看半晌,待见四下无人后,这才折返回来,小声说出一番石破天惊的话来,

首节上一节170/20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