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八年 第356节

蒙古骑兵虽有数千,但并非人人都是套马的能手,就这几百人来回交替下,已经无法再支撑下去。

数万人对峙的巨大战场上,两军之间出现了难得的平静场景,步卒们都在坐地进食等候命令,而清军的骑兵也是把马鞍卸下,以让战马得到充分的休息。

但所有人都明白,这种暂时的平静维持不了多久,一场大战已是处在一触即发的状态之下。

主攻明军正面的两红旗大阵后面,岳托、多尔衮、阿巴泰以及各旗的梅勒章京、蒙八旗的几名王爷,包括姜有成在内的清军主将正在帐中商议着接下来的战术安排。

“明军拒马阵已破拆的差不多了,等马队歇养过来再加把劲,天黑前一定要将拒马全部拆除!不过,如此一来,今日怕是无法击败明军,只能等明日了!睿亲王,明日之战你有何建言?”

岳托转头目视一旁的多尔衮出言问道。

“我数万大军再加众多包衣,还有大量战马齐聚于此,每日消耗粮草数目实是惊人,此战须得速战速决方可!光指望马队拖拽拒马太慢了,等下还是遣包衣上前,数十人为组分开破拆拒马!如此的话,顶多一个时辰便能拆完!之后我军从三面同时发起进攻,力争天黑前击败明军!”

多尔衮的意见让众人眼前一亮:不愧是睿亲王,端的是睿智果断,其他人只想到用小股马队破拆,却完全忽略包衣们也可以分散行动。

岳托和阿巴泰在感到脸上无光的同时,心里对多尔衮也不禁佩服不已。

在众人都对多尔衮的策略表示了赞同之后,大家各自返回本阵,开始了战前的兵力部署和安排。

多尔衮的策略果然见效。

包衣们分散上前破拆拒马后,拒马阵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速消失着,在不到未时的时候,拒马阵便被拆了个干干净净。

在没有得到指令的情况下,明军弓弩手并未对清军包衣展开射杀,而是保存体力和箭只,准备应对接下来的生死大战。

时节已至二月末,冰冷的北风已经被温暖湿润的南风所替代,远处的山林已经隐有嫩绿色映入眼帘。

随着季节的推移,白昼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原先刚过申时便已暗下来的天色,先在却依然是天光大亮,明晃晃的日头只是刚刚偏向了西南方,并没有迅速西沉的迹象。

随着嘹亮的号角声响彻原野,数万清军开始在各自甲喇章京的号令下集结整队,准备从东、西、北三面对明军发起攻击。

而数千蒙八旗的骑兵大部分还在歇养消耗巨大的马力,等待关键时刻发起冲锋,追杀被击溃的明军。

在孙传庭的命令下,八千名白杆兵分别在两侧排开了阵势,中路的两千名秦军长枪手也以列阵候命。

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第四百三十章 白甲与白杆

八千名白杆兵被分作两处,于明军火铳手左右两翼展开了队形。

白杆兵以营为单位,每营有一百人,按例设五营分“左中右前后”,除中营由马氏和秦氏子弟掌管外,其余各营由两家亲信或境内豪族指挥。

五营各营有总旗一人,旗长一人,旗鼓一人,营兵的招募颇为严格,入营者无不是各村寨的健儿。

原先因为财力有限的原因,秦良玉手下的白杆兵只有五千人之数,其余的都是兵刃甲胄不全、武力稍逊的士卒。

崇祯十年上半年,朱由检自內帑出资,除了给现有将士按月全额发放月饷、粮米以外,还额外拨付巨资让其征召新兵。

有秦良玉的威望以及巨大的个人魅力,加上丰厚的粮饷、战殁后的巨额烧埋银,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当地土家族青壮争相应募,最终,白杆兵终于扩充到了万人。

白杆兵的构成主要是由石柱宣府司辖区内的土家族人,间杂有为数不多汉人、苗人中的勇猛之士。

土家族人生长于川渝楚交界的高山大川,在与自然洪荒猛兽、中原大一统王朝、内部自相残杀的对抗中练就了一副好体魄和一颗勇敢的心。

身为大明世袭土司的马家,从来便把帐下白杆兵视为安身立命之本,日常对其进行了严酷的军事训练。

白杆兵除了要训练一般的战斗技能如钩镰枪弩技、短兵相接技、战斗阵法外,还有非常生猛的体能和勇气训练。

“一人搏虎,二十人助之。以必毙为度,纵虎者重罚,猎其他兽亦如之,得擒则倍赏当先者·。。。。其追敌缘崖逾壁,务必擒杀之。”

白杆兵的战场纪律比其训练严苛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战斗中,勇敢向前者会得到重赏,怕死退缩和贪功误事者事后会被严惩。

军中盛行连坐法,加之士卒的组成以父子兄弟亲戚为主,故白杆兵每逢战阵必势如疯虎锐不可当。

在后世很多人的印象当中,都以为白杆兵是一支虽然勇猛善战,但兵刃盔甲装备极为简单的军队,实际上这是一个巨大的认知上的错误。

事实上,白杆兵的装备非常精良,甚至远远超过了大多数明军的武备。

在两军对垒时,敢于直面敌人近距离搏杀的士卒除了要有出色的战技和不惜一切的勇气,还非常依赖甲胄的保护。

白杆兵中位居战阵前列的五营士卒,每人都是带着里面衬着棉絮的铁盔,身披三十余斤重的铁质重甲。

这种重甲对弓箭的防御能力非常强,除非被射中面部、脖颈等要害部位,否则以清军的利箭在三十步内也难以穿透。

去年在朱由检的吩咐下,军器监特地为白杆兵多打造出了一千具重甲,以备来年时的关外大战。

已经远远超过原先五营的重甲士卒形同巨大的肉盾,将其余穿戴普通盔甲的士卒保护在了身后。

而白杆兵采用的战术也与明军不同,因为阵型的缘故,白杆兵的战术既简单又高效,对敌的杀伤力十分强悍。

白杆兵的阵型,一般以二十四旗为阵,各旗以二十五人为队,组成旗头一人,依次排列为三、五、七、九人,形成尖锥状队伍,其余士兵列于阵后。

如前排一人倒下,依次补上,以保证队伍的严谨,若前者败倒,则二重居中者补上,两翼亦然。

胜负以五重为限,若皆战败,胜无望矣。

每个旗的旗长和总司长均在本旗或本司队列后阵,旗兵排列如尖锥,而二十四旗则排列成整体的尖锥体。

若是排成成千上万人的大阵,尖锥状的阵型依然不变,只是以人为单位变成了以旗为单位。

现在白杆兵在两翼排出的就是六个近七百人组成的尖锥阵,中世纪时,欧洲战场上,这种阵型叫做“野猪头”。

万历年间的名将戚继光就是借鉴白杆兵的阵型,创造出了著名的鸳鸯阵法。

嘹亮的号角声连天响起,左翼的两白旗、右翼两蓝旗的清军大阵开始缓缓移动,向着两翼排好阵型的白杆兵而来。

针对白杆兵的六个尖锥阵,左翼两白旗万余人马也分为六部,中路两部以一千五百人为一队,其余四部皆为八百人。

多尔衮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派遣重兵从中路强行突破,击溃正面的白杆兵之后再向两翼冲杀。

随着清军进入了佛郎机炮的射程之内,左翼的够的上清军的八门大炮相继打响,一颗颗弹丸呼啸着划过天空,向清军砸了过去。

但这次的炮击杀伤效果并不如原先那样明显,八颗弹丸都是砸在地面上跳跃几下,在造成了二十余名清军的伤亡后停止了滚动。

首节上一节356/70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