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八年 第276节

洪承畴、卢象升都是以军功著称,这些年来一直在带兵打仗,与抚民治民之上几无建树。而内阁是以辅助皇帝处置内政事物之地,在流贼已灭、建州难保之境下,皇帝的关注点肯定会转向大明境内安民富民一事上来,这二人是否能在民政上有所成就尚未可知。

孙传庭、陈奇瑜虽然文武兼备,但性格上都有着不小的缺陷。陈奇瑜的能力自不必说,在军略方面有着超卓的眼光和见识,但其得势后易生自满之心,随之便是举止失措,很快便会有让人诟病的问题出现,这一点让他很难成为首辅之臣。

孙传庭崛起神速,在陕西虽只短短两载有余,便已在文治武功上卓有建树,从今上日常的言行当中可以发现,孙传庭是今上最为看重的文臣之一,也是最有可能成为首辅之人。

但孙传庭同样有着性格过于刚直、资历尚浅的缺陷,这一点只能在内阁中历练数年方能得以改善,短期之内绝无可能被推到高位。

范景文、侯恂虽长于内政,但其所擅长的皆是方面之才,不具备统帅全局的眼光,不可能成为皇帝属意的首辅,只是在特定领域内给皇帝以更加专业的建言而已。

杨嗣昌虽然才干、风度、媚上等方面都不错,但可惜资历太浅、也无殊功,年纪比皇帝眼中的红人孙、卢、洪、陈还要大,这辈子根本不可能登上首辅的位子。

若是其心有不甘下挑起事端,最后很有可能会被今上所厌,不过按照杨嗣昌八面玲珑的手段来看,他自然会认清形势,在内阁中谋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至于礼部尚书张国维,刑部尚书冯英,入阁的机会都很渺茫,更别说首辅了。

远在南京的李邦华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具备了做首辅的资格,但过于忠直的性子,恐怕不会为皇帝所喜,左都御史这位子就是最为适合他的。皇帝虽然很器重他,但怕是不会让他入阁,顶多加荣衔就是了。

若是朱由检知道温体仁现在的心思,肯定会给他竖一个大拇指,老温的猜测与他所想的几无二致。

在朱由检的计划中,来年增补阁臣后,温体仁的首辅还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继续做下去,等到孙传庭等人在几年之内理清了如何执政的思路,也从中摸索到阁臣所需的经验后,那才是温体仁致仕之时。

孙传庭的确是朱由检心中认定的首辅最佳人选。

按理说首辅之位应该给处事更加圆滑、手段更加柔和一些的洪承畴,但朱由检对这位被列入贰臣传的臣子有着抹不去的心理阴影,尤其是与孙传庭、卢象升这种忠勇刚烈的名臣一对比,洪承畴的形象顿时矮化了一大截。

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后朱由检认为,当下的大明刚从多年的战乱中走出,还要面临着持续天灾的恶劣影响,江北之地可以说是处在百废待兴的局面。

此时的大明顶层人物,需要的不是那种守旧保守的官僚,而是勇于任事、敢于进取的开拓之臣,孙传庭的性情能力刚好符合这一要求,只要有自己给其强有力的支撑,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力争在十年之后,使得大明北境初现大治的雏形。

在朱由检的计划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重要部司的职能都要进行微调,以便使其职责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而权柄极重的都察院便是首先需要调整权利的部司之一。

在加大都察院监督力度的同时,也要制订相应的章程来约束言官们的权利。

自唐朝的牛李党争之后,历朝历代的文官们便形成了为了各自的利益、利用各种手段相互攻击的恶劣作风,而各个时期的言官们都在这些争斗中扮演了最主要的角色。

因为言官们有着一种得天独厚的战斗属性和特权,那便是可以风闻奏事。

这种特权被文臣们给与了无限放大,也凭空产生出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而很多名臣良策都倒在了这种带有无限恶意的攻击当中。

朱由检认同后世的普遍观点,他认为,这个风闻奏事的特权更像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

这种恶政特权如果不加以限制,那未来的朝堂很快还是会回到老路上去,争吵谩骂、个人攻击将会无休止的上演,而绝大多数身涉其中的臣子最后都会败下阵来。

言官们的主要权利不改,但风闻奏事权将会被取消。

以后弹劾任何大臣都必须有确切的证据,否则就是诬陷,这是要被同罪论处的。

有效的证据是弹劾的基础,要将被弹劾之人所犯的罪行每一条每一项都给出足够的证据,以此来服众。

等到李邦华从南京回来,这一条就会在都察院开始实行,以杜绝有人动用言官攻击政敌的现象,使得朝臣们的精力都用在处置政务上,而不是担心在公事上得罪他人会招致打击。

言官的职权虽然是监察百官,但在此之前这项最主要的职责被大多数人选择性的给忽略了。

监察百官的指向是朝臣们对于各自政务的处置,而不是针对着某人的个人私德进行人身攻击,这一点必须要明确。

北宋名臣欧阳修便是受害者之一。

他被政敌指使言官诬陷其与儿媳有私情,羞愧无奈之下只得辞去了参知政事的职位,而随着他的丢官去职,这段无中生有的诬陷也戛然而止,舆论也被迅速平息下来。

这就是典型的诬陷,因为到最后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欧阳修有这样不道德的行举。

朱由检决不允许在自己的眼前出现如此恶毒之事,敢有以身试法者,夷州开荒去吧。

第三百三十五章 拔擢

宣布完新的陕西巡抚人选之后,场内陷入一片沉寂之中,各人都在考虑顺天府丞这个空下来的职位。

朱由检扫视了殿内众人一眼,将各人的表情一一看在眼中,然后不动声色的继续道:“侯卿,南京户部既撤,但其所属公务繁巨,若将其移交与南京府户房,怕是难以担其职责;朕适才想过之后,有意将户部浙江清吏司移往南京常驻,以督掌江南赋税米粮,侯卿以为如何?”

刚才侯恂的话提醒了朱由检,南京户部的裁撤会引发一些麻烦。

南京户部直接向直隶各府和浙江、江西、湖广三省征收赋税,此外,南京户部还有独立的仓库、粮库和银库,但征税行为、征税数额均要事前报北京户部审批,每年的收支账目一份上交御前,一份交户部备案。

南京户部裁撤之后,湖广、江西、浙江三省,以及新成立的江苏、安徽两省的税赋可直接向京师缴存,这些都还好说,但南京户部掌管的那些大小仓房可不能移交给江苏省代管。

江苏、南京府都属新建,虽然也会设立与京师六部相对应的六曹、六房,征召相关人手开办公务,但从专业性的角度来讲,这些新募吏员的业务水平与京师户部的官吏相差很大。

户部十三个清吏司中那些办差的吏员,大多数都是子承父业,多少年来就在部里办差,对各地征缴赋税、粮米、物资的各种流程可说是精熟无比,对其中的某些贪墨手段也是心知肚明。可以说只要他们认真起来,任何猫腻都会被他们一眼识破。

每年从江南一地运往京师的漕粮多达几百万石,这些虽是主要由地方官府以及漕运衙门催办,但也离不开南京户部的协助,现在虽然新建行省后,原先的差事大大减轻,但剩余的体量还是户曹、户房无法掌控的。

但南京户部中的中低层官吏基本也都是世袭部务,已经与当地士绅豪商连为了一体,利用手中职权大肆侵吞贪墨朝廷钱粮。

如果因为顾忌将他们全部北迁后公务无人处理,而将这批底层吏员留在当地,那此举只能会让这些人行事更加的肆无忌惮,他们会很自然的认为朝廷离不开他们,其行为也会更加有恃无恐。

而且南京户部所属的这些仓房还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以江南战略储备的形式存在着,这条规矩是太宗北迁后制订下来的。这是为了预防长江以南地区一旦出现重大灾情后,因粮米物资临时无法筹集支用,会引发后续一系列祸端这种极端情况的发生。

“圣上所言切中要害,此策乃上佳之举,老臣亦是这般思虑。户部分支常驻南京,更利于理顺朝廷赋税征缴之况;只是老臣还有一请,那便是望圣上容许户部分支留用部分原南京户部吏员,毕竟事涉如此众多仓房物资,以浙江清吏司现有人手来看尚难短期内予以理清,此事还望圣上恩准!”

侯恂拱手施礼后奏道。

“准了!侯卿回去拣选人手后,即刻遣之启程前往南京与相关人等清点交接,原有看守仓房之军士全部留用,朕会遣亲军常驻分支署衙,予以协助处置日常公务,预防不测之事生发!”

朱由检思衬一会后答应了侯恂的奏请。而所谓的锦衣住衙协助,只是为了说着好听而已,实际上锦衣卫进去就是为了监视震慑这帮人,从最大程度上防止贪渎之事发生。

“原平凉府知府赵之用于任上勤勉尽职,于安置灾民、拓荒打井、兴修水利之事上时常亲赴一线巡查督促,此等为安民尽心用命之人值得赏擢。朕决意,赵之用特擢为江苏巡抚,职衔为左佥都御史衔,着该员接旨后即刻赴任!平凉府职官自赵之用一下全体晋升一级,知府之位由同知张文献接任,以下同例!”

孙传庭在托杨嗣昌转呈请见手本之前,早就上呈了题本奏事,题本的内容是他在率秦军赶赴京城的途中写就的。

他知道自己此次离开陕西之后将不会再有回返的机会,所以便将自己平日里暗中考察过的可用官员名单,以及两年来他们所做出的政绩简单的写入了题本当中,以便供朱由检在用人时参考。

这个赵之用便是这份名单中的佼佼者。

刚过四旬的赵之用于天启四年中试,留工部观政一年后便放到陕西蓝田担任县令,之后便一直未曾离开过陕西。

首节上一节276/70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