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八年 第275节

“骆卿,亲军南京千户所要尽快设立,江苏、安徽行省各府均设百户所,用以加强对地方乱政之监管!原南京锦衣卫都指挥使司从即日起予以裁撤,原有官校择其优忠心能力强者、家境贫寒者留用,余者每人发五两安家银后予以解除军籍!卿且去安排吧!”

南京锦衣卫虽早已名存实亡,卫内本就不多的将校大多从事起了各种职业,但任何群体中都有强弱之分。卫中很多世袭亲军家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日常生活非常窘困,但因为还有军籍的关系,所以每月还有不多的粮饷能供家人糊口,这次要是被取消了军籍,会让本就穷困的生活雪上加霜。

朱由检早就考虑到了这点,所以他特意对骆养性提出了相关要求,只要依附在锦衣卫这个大集团身上,这些人的生活状况会得到迅速的改善。

至于其他被解除军籍者,这五两银子就算是对他们的一种安慰奖吧。毕竟他们也是世代服役与军中,也算是皇家的一分子,虽然被取消军籍会让大多数人一时无法接受,但也只能怪自己早就忘了亲军的本分职责,怨不得别人的无情。

骆养性迟疑了一下,起身施礼接旨后退出昭仁殿返回了署衙。

随着锦衣卫在很多重要的府县设立了署衙,京城中原有的十三个千户所已经派出去七个,这次又要派遣两个千户所进驻地方,那京师中就只剩下数千名锦衣校尉了。看现在这架势,皇帝是打算在全大明要害府县全部设置亲军衙门,那这几千人就根本不够用了。

看来要寻着机会把情况跟皇帝禀报一下,择机从市民中挑选良家子弟召入卫中,用以老带新的方式让新人快速成长,维持京师中亲军校尉人数始终不低于五千人的底线,以保障宫里的安全。

“陈卿,目下京城中道路修缮铺设进行的如何?暗沟明渠是否都已清理埋设完毕?”

骆养性走后,朱由检目视陈奇瑜发问道。

“回禀我皇,臣上任后既于十日内巡视了京师各处要害部位,现下京师各主路基本铺设完毕,其余街巷也已开始扫尾,全部道路修缮工程预计于十月底前完工。按照圣喻,上月雨季刚过,臣便募齐人手物资,城内明沟暗渠便已展开拓宽清理。此次拓宽工程预计雇佣民工约为三千口之数,加之运料、烧水做饭之辅工三百余口,总计约为三千四百余口,动工沟渠总长约有两百余里计,预算花费钱粮约二十二万两白银、两万余石米面,菜蔬、肉食、油盐暂未计数。顺天府与工部营缮司均有官吏领建督工,工程力争于年前全部竣工。各条沟渠拓宽改建之后,每年七、八两月之雨季内涝之况将会得以极大舒缓,加之城内大道街巷全部硬化,今后每逢雨季时,城中内涝泥泞难行之景象将不复再现!不过,臣偶有他想,不知当不当报于我皇以闻!”

陈奇瑜起身施礼后,将自己就任以来的最大政绩摆了出来。

他首先将道路硬化之事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然后列出种种数据来描述刚开始的大工程。

因为硬化之事早在他上任前便已开始,那是前任府尹李怀普和工部职司的功劳,与他没有什么关系,而拓建沟渠是他任顺天府尹以来接到的大工程,当然要当着各位重臣的面大肆宣扬一番了。

“陈卿不愧身具能臣之名,能将其中所费列举清晰,并亲身参与其中,朕闻之大感欣慰,大明之臣子若皆如陈卿一般,那朕将会省下不少精力!此事陈卿当居首功,待工程竣工之后朕自会对其余相关人等论功行赏!卿但有所陈尽管照直讲来便可!”

第三百三十三章 赏功

朱由检对陈奇瑜的工作作风非常满意。

大明文臣士子大多以清谈务虚为荣,而以亲身下到一线为耻,像陈奇瑜这种有大学士职衔的重臣,能不辞辛劳亲自到现场勘查寻访,这是极为难得务实作风,这才是大明最需要的能臣干才。

自从大规模的转移灾民开始后,类似陈奇瑜这样的官吏已经涌现出来不少,不管他们是在什么动机的驱使下做出这样的改变,只要是真正去做了,那就必须要得到应有的奖赏和拔擢。

“启奏我皇,此次京城内两项工程完工之后,定会有众多经验丰富、技能熟识之壮工从中涌现,臣以为,其后若无相应之事承续,此等民工身怀之技便就此湮没,想来殊为可惜。而反观我大明诸地,则需此技艺者之地甚广,但却为人财物力所限,无法展开此类相似工程。臣建议京师工程竣工之后,从中拣选有条件之人,由官府出面,仿皇庄中打井之建制组建施工之伍,于财力物力丰厚之地予以施工,以次解决诸府县城内涝、沟渠淤塞之痼疾,使我皇明各处城镇面貌为之有较大改观!以上便为臣之浅见也,望我皇斟酌后予以决断!”

陈奇瑜从各个方面分析了皇帝这几年的施政分针,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位皇帝有可能是历朝历代以来,最为关注民生、最喜欢大搞基础建设的皇帝了。

自从崇祯九年境内安定之后,不管是移民还是免除北地各省三年赋税、给皇庄佃农降低租赋,再加上废除金花银、自掏腰包在各地打井修渠等种种类似的举措都证明了这点。

既然知道了皇帝的喜好,那身为臣子为何不投其所好?以民为本也是先贤所倡,无论从大义还是忠君角度上来讲,都是牧民官的要务,若想让圣眷长久不衰,就应当从这方面着手才是上策。

他的上述言论是早就想好的,准备在工程完工前再向皇帝提出来的,没想到今日皇帝问到工程进展的问题,这正好给了他在重臣们面前露脸的机会。陈奇瑜相信,自己这项提议肯定会得到皇帝的高度赏识,为自己将来的仕途增添一块分量极重的砝码。

陈奇瑜确实没有猜错,这项切合实际的建议使得朱由检对他的好感度呈直线上升之势,瞬间就将他的位置提到了前几名上,直逼前面的孙传庭和卢象升。

“陈卿此建言极为合理!卿可遣人于此数千人中做一番查访,一是将技艺熟练者之身份记录在册;二是询问其人是否愿意参与别处施工中去;勿使因其常年在外,耽搁家中农事或者家事,此一点一定要吩咐下去。身有技艺、自愿、家中劳力不缺,此三者缺一不可,不符者勿要强征。再就是工钱要合理,饭食需管饱,如此繁重之消耗,肉食务必每三日一放,就按每人次三两计便可,消耗巨大,养分跟不上,很容易致其早衰并引发重疾,陈卿切记、切记!稍后卿回衙后,将此事详略以题本报来,朕参详无误后,待工程完工之后便建起施工之伍,先于京畿一带府县城试行!钱粮由內帑与太仓分别负担一半,朕会遣锦衣暗中查访,以绝贪鄙之人从中渔利!”

听到皇帝居然要陈奇瑜给这些民工每三日管一顿肉食,大多数朝臣都露出了不以为然的表情。

在他们的眼中,这些农户被官府出钱雇佣,能在农闲时多一份收入补贴家用就应该很知足了,况且还管两顿饭食,这已经是皇帝的仁慈了,没想到居然还要三天吃一次肉,这待遇就连乡下的一些殷实之家也比不上啊,这有点太过了吧?

陈奇瑜坦然拱手接旨,心下却是得意不已。今日在皇帝面前露了个大脸,这对将来晋升阁臣后排名靠前极为有利。

至于给民工肉食这等小事,陈奇瑜心中倒是没有太多的抵触情绪。这两年随着他直接接触大明最底层次数的增多,对于百姓疾苦的直观认知也是远胜从前,之前内心深处对于草民的蔑视也改变了不少。能利用手中职权为最底层人氏谋取些许福祉,已不再是陈奇瑜心中所抵触的事了。

“近两年来为安置灾民之事,工部、户部上下均是出力甚巨,范卿、侯卿亦是颇为辛苦,朕自是将此种种看在眼中。朕向来提倡有过必罚、有功必赏之准则,有鉴于二位爱卿于两年间辛苦操劳,朕决意,此次范卿、侯卿按功均加东阁大学士衔!望二位爱卿戒骄戒躁,于公事上更加勤勉职守,将今后之职事办的愈加圆满才好!”

朱由检接着随手抛出了一个重磅消息。

在去年的时候,朱由检已经下旨,将两阁大学士的职衔升为从一品,三殿学士位则升为正一品。这项举措改变了多年以来内阁学士权重品低的尴尬处境,也让二品的尚书们对阁臣一职有了更大的渴望。

范景文与侯恂一愣之后都是大喜过望。在事先没有一点消息的情况下,竟有如此大的喜讯从天而降,莫非是老天开了眼?今天能得到皇帝的首肯,自己两年来的辛劳终是没有白费,东阁大学士的荣衔,可谓是对自己的最好褒奖。

在殿内其余重臣充满各种复杂神情的目光注视下,两位重臣起身拜倒谢恩。

侯恂与范景文都在五旬左右的年纪,有了大学士的头衔后,无论从资历、年龄、能力上来讲,都具备了入阁的条件,这让除了吏部尚书周云以外的其余几位尚书倍感压力。

尤其是本以为入阁已是十拿九稳的杨嗣昌,这两人本来从未在他的计算之中,今天却突然之间成了对自己最现实的威胁,这顿时让他有些措手不及的感觉。

因为户部和工部向来是差事最多最累,却也出错最多的部司。尤其是户部,虽然是朝廷非常重要的部司,但历任户部尚书很少有最后入阁的,很多都是在任上就获罪回籍,典型的出力不讨好。

没想到皇帝在毫无预兆的情形下,突然将二人拔擢到令人瞩目的地位,这让杨嗣昌心里顿感失落无比。

朱由检当然能理解杨嗣昌的失落之情。他虽然对杨嗣昌的才干很看重,但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钱粮和建设才是重中之重。杨嗣昌毕竟重新出仕不久,也并未立下显赫的功劳,所以这次的升赏并未列入朱由检的考虑之中。

户部与工部官员吏目大多被派往了安置灾民的第一线,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其中虽然主要是利益驱使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家确实是干出了一番真实的政绩,这一点从目前灾民安置到现在未出大的纰漏就能看出。

再有就是锦衣卫和御史关于相关情况的每旬奏报,也对其中表现突出的人和事有着比较详尽的描述,这一切都为范、侯二人的升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陕西孙卿已率部抵京,准备应对来年与建州之大战,但陕西巡抚一职不能长久空缺下去。顺天府丞吴甘中颇具才干,为官亦是素有清名,今特擢为陕西巡抚一职,着其与孙卿交接后即刻赴任,不得延误!”

朱由检将下一个重要的人事任免消息又放了出来。

吴甘中与孙传庭私交甚密,这是被很多朝臣所知悉的,在朱由检的眼中,能和孙传庭成为至交之人必定有其过人之处,否则以孙传庭骄傲的性情,一般人他根本不屑与其往来。

现在陕西全省已经非常稳定,灾民的安置工作进行的相当顺畅,只要接班的人不去任性胡为,而是按照现有的有效策略执行下去,那么用不了几年,陕西将会初现大治的局面。

从这一点上来讲,吴甘中应该是最合适的陕西巡抚人选。起码在交接延续的问题上,两个人肯定会有相应的默契,相信孙传庭自会给这位挚友提出最为可行的施政策略,避免人亡政息的官场弊端。

至于现在的陕西布政使朱永佑,朱由检根本没考虑过他,这人是个典型的官僚,混日子的那种。此人在孙传庭主政陕西两年多的时间里,并未作出任何出色的政绩,孙传庭对其评价也是很低,这种尸位素餐之人早晚要被替换掉。

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

温体仁等内阁诸人对于两名新晋大学士倒是持着无可无不可的态度。

王应熊和张至发早就做好了随时让位的准备,两人自知在皇帝心目中早就没有了应有的地位,所以现在只盼着到时能有个体面一些的荣衔致仕回籍就好。

温体仁则是一点不担心自己首辅的位子会被人取代。

在他看来,虽然增补阁臣之事已成定局,新入阁之臣也都是年富力强、能力出众者,但至少三五年内他的位子会相当稳固,五年之后自己也就已是古稀之年,退下来也就无所谓了。

而对于大明朝堂为皇帝所看重的这些重臣,温体仁也有过详细的分析和判断。

不管是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几人也好,还是陈奇瑜、杨嗣昌、范景文、侯恂等人也罢,这些人都目前来看都缺乏掌控全局的能力,也缺少体察圣意的本事。加之都是久握重权、杀伐果断之辈,已经养成了说一不二的习惯,容不得别人对自己有所质疑或者不尊,这群人聚在一起指不定会出现何等场面呢。

首节上一节275/70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