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八年 第136节

施邦曜假装思衬再三,才勉强接受了盐商们的好意,表示盐商的捐资要全部变成粮食,然后交由漕运衙门即可,到时官府会给其收据。崇祯本嘱咐过施邦曜,把抄家的部分赃银购买成粮食交给陈奇瑜,施邦曜眼看来了笔外财,干脆自作主张转化成了粮食。

至于盐商背后煽动民变对抗朝廷之举,施邦曜表示将不会予以追究,但若是再有此类举动,等待他们的将是朝廷的严惩。

在一切安排妥当后,钦差大人离开扬州返京,跟随而来的数百名锦衣校尉大部分留在了扬州,只有数十名校尉看押着装满赃银赃物的船队跟随返回。

陈奇瑜这次扬州之行未能从中得利,内心郁闷无比,但听到圣上命自己沿运河设置粮仓若干的旨意后,心情方才舒爽一些。只要圣上还给他安排本职以外的事物,说明对他的能力还是很认可的。

临清和扬州两处运河上最重要的钞关,自有户部和督察院前往处理。按照崇祯的旨意,对钞关的整顿只问官员,不涉吏目差役,因为以后还要指望这帮内行干活;以后只要监督到位,将公务细节公开化,机会有效防止暗箱中的黑手。

其监督机制与盐务局别无二致,也是各方都派员入驻,具体效果如何,只有运行一段时日方知。

崇祯看着施邦曜递上的查抄清单,心里乐开了花。

转运使司果然是个大羊圈,里面的羊群个个身大体肥。

此次共抄得现银二百七十余万两,田产数万亩,商铺十余间,古玩字画若干,其价暂时无法估算。

又发财了!,哈哈!

并且这种外财来的简单直接省力,很容易让人上瘾。

但这种手段以后要慎用,否则将会让人有离心之举。来钱的路子已经很多了,没必要再动辄抄家发配,当官都不心安的话,下层的百姓更不会安稳。谁也不想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私权必须得到强有力的保障,除非是触犯刑律。

对于施邦曜将盐商的赎罪银变成粮食这一决定,崇祯给与了高度的赞赏。老施这个看上去严肃正统的老头子,头脑还是蛮灵活的,这种既正直又懂得妥协的官员以后要大用。

崇祯下意识的看了看殿门口,没有侯恂的身影。

每次抄家后,侯恂不知道从哪得来的消息,都会立刻进宫面圣,要求分赃,崇祯实在是怕了这老头了。

“施卿远赴江淮,事情处理的很好!既办妥了裁撤之事,又将一场民变消弭于无形,朕心甚慰!此次江南之行收获颇丰,朕特赐你纹银三千两,以示嘉奖!速速回家歇息去吧!”

崇祯很大方,这么多银子是白得的,拿来收买人心花着也不肉疼;再说人家是立了功的,要赏罚分明才好。

施邦曜施礼道:“此乃臣的本分,当不得圣上夸奖!臣还有要事禀告!”

崇祯温言道:“施卿尽管奏来!”

于是施邦曜将扬州府官员与盐商勾连,只知私利枉顾朝廷一事详尽奏明。

崇祯自是知晓施邦曜所奏之事,但现在的重点是剿贼,整顿吏治只能放在以后进行。于是他对施邦曜温言安抚,并告诫他勿要将赃银数目告知侯恂后,便目送其离去。

对于胡亭路的出首一事,崇祯思量半天后,下旨给骆养性,命诏狱中的胡亭路捐银三十万两以赎其罪,其扬州家宅拍卖充公,之后罢职返籍。这样做也算是给周延儒一点情面吧,人家也是给自己的前身干过两年首辅,君臣之间的情面还是要有;再者也是给众多的贪墨官员留一点念想,免得他们自知必死后会徒生事端。

对此处置胡亭路当然是万分满意。他已经听到宋思章等人全部斩首弃市的处置结果了,这次自己的奋力一搏不仅换回了老命一条,家里人也未收到殃及;捐出三十万两后,余财还剩不少,数代过上殷实的日子不成问题。

施邦曜身为督察院第二号人物,平时也是清廉谨慎,家里人也无仗势出格之举,此次得到大额赏银,心里也是欢喜不已。

现在内承运库里的银钱已经堆得和小山一样了,不能和那些土财主一样放在那里欣赏,得花出去才行。

崇祯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承诺的英烈祠。

英烈祠的修建一开始遭到了文臣的激烈反对,连一向站在自己这边的温体仁这次也是表态坚决反对,所以导致至今尚未开工。

没办法,文人骨子里向来轻视武将。在他们眼中,这些粗鲁野蛮的武夫才是祸乱天下的罪魁祸首,强如汉唐者,最终还不是因武夫祸乱而亡?

至于那些为朝廷流血拼杀的士卒,更是被他们选择性忽略,这些粗鄙之人哪里值得谈论。为国阵亡的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对他们来讲不过是一堆冰冷的数字而已。

文臣们认为,既然拿着军饷,吃着军粮,死后还有烧埋银,那你阵亡也罢,伤残也好,不都是天经地义的吗?为何还要立祠祭奠?埋到老家祖坟岂不是更好?

并且每逢重大节日还要文官前往祭扫,这不是斯文扫地之举吗?一群死了的粗汉哪里配的上这般礼遇。

崇祯不想因为此事和朝臣彻底翻脸,但金口已开,若是食言,会让将士们寒心。这该怎么办?

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王承恩的一番话让他豁然开朗。

“皇爷,老奴觉得,这帮文臣不管好的坏的,忠的奸的,都想着将来能青史留名!可最后有几人如愿?皇爷给将士们刻名立祠,在他们看来就是青史留名啊!这帮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们都没得到的礼遇,怎会让别人拿了去?”

王承恩弯着腰娓娓道来。

“哈哈哈!大伴啊!还是你聪明啊!若不是你这身子残缺,就这番眼光和头脑,进内阁妥妥的!”

崇祯大笑着夸道。王承恩的话点醒了他,此事完全可以在皆大欢喜的情形下进行。

王承恩看到崇祯如此高兴,心里比得到皇爷的夸奖还要开心。

皇爷笑起来真是好看!王承恩抬头用慈爱的目光看着眼前的皇帝。

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后事

乾清宫大殿中,应召而来的内阁诸人以及六部大小九卿的高官们列班右手,阳武侯薛濂等勋贵站班左边,骆养性单独站在阶下偏中位置;崇祯高居龙椅上,李二喜侍立一旁。

温体仁出列奏道:“启奏圣上,前番山东巡抚朱大典、河南巡抚玄默上本告急,言及两省旱情严重,多处府县已现流民,且人数与日俱增。臣与内阁同僚商议,已命户部下拨银钱二十万两,令二人设法购粮安民;可两省人口众多,些许银钱恐于事无补。再者旱情持续之下,当地有粮大户俱是囤积避灾,有银也难买到粮食。臣等以为,是否以漕运分流,赈济灾民?还请圣上处断!”

两省的旱情正在蔓延开来,因为庄稼绝收而不得不逃难的流民越来越多,幸亏卢象升率军将流贼赶出了河南,不然在流贼的裹挟下,大多数人为了一口吃的会选择盲从,这样流贼的队伍肯定迅速壮大起来。

内阁的策略是用北运的漕粮在山东分流,就地赈济灾民。这个方法倒是可行,但不能太多。漕粮直接关系到京畿地区的稳定,每年四百万石粮食都是直接供给京城及周边地区的,要是中途分流过多,那京城百万人口怎么办?

虽然一年多来,在打井抗旱、晒粪肥田、修渠引水等措施下,皇庄及京城周边地区的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只是起到了对漕粮的补充作用,现下根本担负不起完全满足京城人口所需粮食的重任,还需大量的漕粮来解决吃饭问题。

崇祯两年来一直为此做着准备,他知道现在的旱情还会扩散蔓延,而且会持续长达数年。

郑家的船队已经往北地运送了大约三十余万石的大米,并且购粮将会连续不断的进行下去,崇祯已自内帑中拿出了二十万两的银子,用以支付郑家的购粮和运费。虽然比郑家实际支出少了许多,但这种姿态必须要做出。

按照郑芝凤的说法,这些粮食就不要朝廷给银子了,全当郑家捐输就可。但人家是做生意的,银子来的倒是很容易,可也不能无休止的索取,那就成了讹诈了。保护私产将会是以后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这个恶例不能开。

崇祯点头道:“温卿辛苦了,朕会自内帑中拨银三十万两,从江南、广东等地购买粮食以济北地;漕粮今年可分流五十万石出来,多了怕是会祸及京畿;鉴于灾民日渐增多,朕已命漕运总督沿运河修建四座大型粮仓,两省相应府县官员要组织灾民向运河移动,一是可以就近赈济,二是有了人手,可以组织疏浚运河及其淤塞河道,并借运河水势兴修沟渠、开荒拓田,以便安置灾民。”

温体仁施礼道:“圣上此策甚佳,臣等回去后便会给两省行文,促其尽快照办!”

左都御史李邦华出列奏道:“启奏圣上,臣以为,为防赈灾中出现贪腐行径,督察院应遣御史巡视此事,倘有官吏漠视朝廷纲纪,欲从赈灾钱粮中捞取好处,御史便可依律严惩!”

崇祯赞道:“李卿所言甚是,不仅督察院要派御史巡视,朕也会命厂卫遣人巡查;天灾已是难免,人祸更需防范!退朝后李卿便择选干员即刻启程前往,若有贪赃枉法者,四品一下可以当场处斩!四品以上由厂卫逮治入京!”

李邦华领旨退回班列。厂卫虽然令人不喜,但威慑力还是很大的。御史言官居于明面,厂卫则在暗中巡查,两者可以互为补充。

崇祯眼瞅着侯恂似有话要讲,遂果断的想将话题转移到英烈祠上面。还没等他开口,侯恂已经抢先出列开口道:“启奏圣上,老臣闻听施宪台返京,此次江南之行应当收获颇丰吧?”

首节上一节136/70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