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第一状元郎 第752节

蔡京抿了一口茶水,道:“我中原居天下正中,先人在诸夏时候,便说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何不称中国!”

“中国?”杨霖念出来,心里不自觉地唱了起来,我们滴大中国,啊好大的一个家。

不知为何,轻笑出声,道:“中国虽好,奈何太过出戏...”

蔡京一脸懵,问道:“何谓出戏?”

杨霖摇了摇头,道:“太师,再想一个。”

蔡京长呼一口气,凝神静思片刻,到底是学识渊博,道:“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既然开拓了从古未有之疆域,可称大夏。”

“大夏?李贼反叛,立国称夏,是不是相隔近了些?”

蔡京不以为然地说道:“拓跋氏蛮夷之辈,冒称李氏,擅用国号,从未被承认。岂有我煌煌大汉,避讳四夷的道理。便如化外一野人,捡到华服,穿上洋洋自得,难不成从此汉人便不再穿华服?天地虽大,未闻这等道理。”

“还有好的么?”

蔡京笑着指着他,道:“你向来就喜欢多撒网,挑大鱼。”

沉思了片刻,蔡京道:“公羊传隐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若是万象更新,可称大元!”

杨霖一口茶水,差点喷了出来,仔细一想,这个时候没有蒙古鞑子建立的元朝,也难怪蔡京能想出这个国号来。

“就这个是万万不可的。”杨霖赶紧摇头,蔡京不知道哪里让他如此忌讳,也不追问,默默想了起来。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今渊号赤阳,赤者,火色也;阳者,乃至刚至烈,金乌昧火;诚如此,可称大周!”

大周让他想起了炊事班的故事,骑着小三轮的买菜火头兵,杨霖不想再浪费时间,道:“就称夏吧。古来王朝以夏始,今以夏终,不再更迭,岂不美哉?”

蔡京点了点头,不管哪一个,都是自己提出来的。

他最倾向的还是中国,“中”这一字,太得蔡京之流的人喜爱了。

杨霖马上提出了自己此行的最大目的,问道:“太师,我欲再河北雄县,择一地筑城迁都。”

蔡京点头道:“如今四海之内,唯有北地常年零落在外,受尽欺辱,而不得中原庇佑。北人大多心怀怨愤,若是定都于此,北控辽东,西抚草原,掌握漠北,是个良策。”

蔡京一同意,杨霖心中便更加放心,接着问道:“若是筑城,难免需要大量人手。再加上开发辽东、跤趾、扩建五京,都是浩繁的工程量。故而我打算招募一些常备人手,专职筑城,兼修道路,铺设桥梁,太师以为如何?”

蔡京显得有些兴奋,旁边的侍妾愕然发现,自家老爷忙了一早上,精神比刚回来还好,展颜道:“新政之后,民力贵而难得,渊此心与我不谋而合。”

“那是朝廷组建,还是民间成立,我们朝廷雇佣?”

“都要!朝廷成立一个,民间组建成百上千,竞价而用,我等从中布控,才能物尽其用,人尽其用。若是单靠一个,只怕腐化太快,人浮于事,消极怠工。”

杨霖豁然开朗,杨天仙已经忍不住了,在一旁挠他痒痒。

杨霖不为所动,只是和蔡京探讨其中细节。

杨霖和蔡京,好像达到了忘我之境,越说越投机,竟然没有感觉到女儿的捣蛋。

杨天仙大感无趣,和姐姐嬉闹起来,杨霖这才发现时辰已经不早了。

蔡京的身体,需要休息,往常只怕早就歇息了,赶紧起身道:“听长者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日天色已晚,就不耽搁太师午憩了。”

说完起身,迫不及待地回去,准备组建朝廷和民间双工程队。

新朝既然建立,就得开辟一个不同以往的盛世,让这神州大地,换一副面孔。

PS:方圣女一章被删完了,增添点内容成番外,全订群下午传风声紧,低调点

第七百五十章 改朝换代

一个普通的秋日清晨,汴梁府内,发生了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

当今天子,下了一道诏书。本来天子下诏书,是很稀松平常的事,但是当今圣上,轻易不抛头露面,存在感实在太低了。

而诏书的内容,赫然便是禅位于燕王杨霖。

虽然近几年,燕王要效仿太祖的事传的甚嚣尘上,但是谁也没想到,这么突然就要改换大宋的江山了。

人们叽叽喳喳之余,却都没有太多的惊讶和气愤,随着杨霖掌权日久,而民间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已经在心底默认了这一事实。

甚至有不在少数的人,为此暗暗振奋,以为和该如此。

赵宋皇帝下的禅位诏书,便是想要为赵宋效忠的臣子,也失去了道义的支撑,茫然无措。

昭德坊内,杨霖正在打拳,这几乎是雷打不动的习惯。

听到陆谦叉手禀报,杨霖笑道:“按照惯例,推辞三次,以免吃相太难看。”

这三次推辞似乎是禅让的必走流程,几乎所有自愿非自愿的禅让,都有这么个步骤。

杨霖也不想格外出佻,拧了拧手腕,出来之后发现前来宣读诏书的,是内侍省的杨戬。

这哥俩是老搭档了,一个眼神便默契十足,杨戬挤了几滴眼泪,配合杨霖演了起来。

“官家这是何意,岂不是折煞本王,本王不能当这个皇帝啊。”

杨戬抹泪道:“燕王殿下不受诏,岂不是寒了天下百姓的心。”

杨霖坚决不接受,并且对着皇城方向,遥拜了三下。

在场的人,无不感动涕零,一副杨霖不出山当皇帝,天就要崩塌了的样子。

杨戬毕竟年纪大了,跟着大家劝了一会,身子就支撑不住,马上又小内侍给他搬来个凳子。

在树荫下喝了半壶茶,便起身告辞,回到宫中。

马上中书门下,起草了第二封奏章,两天之后再次到昭德坊。

杨霖又坚辞不受,教司在邸报大肆报道,接连七天都是这方面的章。

要么便是歌颂燕王殿下的丰功伟绩,要么便是他的高尚品德。

一时间民间也有了一种参与这个大事的兴奋,很多地方自发组织人,去东京汴梁城劝进。

首节上一节752/7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