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1514节

“私房钱?”孙策低声说道。袁耀干笑着,不置可否。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他也不敢去求谢宪英,只好掏空了私房钱来为吕小环找补,免得把事情闹大。

孙策招呼袁耀、吕小环一起进营。“钱就不用了,你把事情的经过说说,究竟是怎么回事?”

袁耀接连给吕小环使眼色,吕小环却不理他,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原本她和孙权比武,并没想出重手,打算着接孙权几招,让他知道双方的实力差距,知难而退便是了。没想到孙权连一连进攻八次无果,不仅不肯罢休,反倒恼羞成怒,出口伤人,再次提及吕布。吕小环一怒之下,不顾张辽阻止,悍然出手,连续十中。孙权没有穿甲,吕小环出手也有点重,孙权吃痛,直接从马上摔下来了。

吕小环讲完,怯怯地看着孙策。她也知道自己惹了祸,弄不好还会牵连张辽。人在矮檐下,不能不低头,这个道理她还是懂的。

孙策不关心结果,倒是对过程很感兴趣。张辽主动拦着吕小环,这可以理解。吕小环能克制自己,连续八合不出手,这倒是有些意外。看来苦难真是可以锻炼人。

来到大帐,刚坐下不久,张辽又来请见。见袁耀、吕小环都在,他有些意外。与吕小环不同,他把责任都揽在了自己身上,表示不该占用校场,又聚集了那么多将士,违反了军中禁令,这才导致误会,愿意接受任何惩罚。

孙策一一安抚,让他们不要担心。既然是比武,必然有胜负,愿赌服输,大不了勤学苦练,下次再赢回来就是了。他顺便说起了出征的事。这次出征冀州,张辽自然是随行。骑兵数量增加,也需要更多的将领。考虑到并州骑兵与董越所领的凉州骑兵有宿仇,不宜靠得太近,他打算将张辽列入义从骑,做庞德的副将。义从骑编制限额四百人,张辽需要对旧部进行精选,那些年龄偏大,或者有旧伤的,就不用编进去了,安排到二线,做些轻松的事。如果有合适统兵的,也报个名单上来,以便统一安排。

张辽大喜,感激不尽。

孙策又对吕小环做了安排。这次出征,她要编入羽林卫,希望她能和韩少英、马云禄搞好关系,不要因个人恩怨影响公事。她现在只有二十余人,将来可以再扩充一些,独领一部。她建议吕小环可以在江东征招一些侍从或者部曲。江东人蛮性足,尚武成风,男尊女卑的观念原本就不浓,新政推广得很顺利,能骑善射的女子不乏其人,招募一两百人不成问题。

吕小环欣喜莫名,躬身再拜。袁耀且喜且忧。喜的是孙策给吕小环机会,忧的是招募人马要花一大笔钱,他的小金库根本不够,免不了要向谢宪英伸手。

孙策看在眼里,却佯作不知。让你折腾,要纳吕小环为妾,也不看看她是谁。这女人是普通人吗?可不是买点胭脂水粉就能哄她开心的。

第2238章 强者的自信

六月下,孙策起程离开吴县,由海路北上,麋芳、陈矫率中军水师护航。步骑三万余,大小船只近千艘,浩浩荡荡,乘风破浪,气势恢宏。

孙权终究还是遂了愿。经过考核,担任统领千人的都尉,不用从普通一卒做起。都尉可能拥有自己的直属亲卫,吴太后为了保证他的安全,自己掏钱,招募了一百名丹阳精卒,配合最好的军械,贴身保护孙权。为了让这些人尽心尽力,还安置了他们的家属,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也是当作人质。

为了侍候孙权的起居,吴太后悄悄地安排了两名通晓武艺的女子。虽说孙权的名声不是太好,愿意和孙家结亲的人还是有的,况且有吴太后出面张罗,做妾也愿意。

对这些情况,孙策一清二楚,但他什么也没说。该说的都已经说了,既然孙权一心想立功,那就让他自己去拼去闯吧,能走到哪一步,看他自己的造化。万一战死了,母亲也不能怨他。

有时候孙策甚至在想,或许孙权战死反而是最好的结果。

顺风顺水,一路无事。中间只有一个插曲。黄月英难产,疼得死去活来,险些送了性命。关键时刻,蔡珏冒险用曼陀罗花泡酒,当作麻醉剂,减轻了黄月英的疼痛,顺利产下了两个健康的男婴。蔡珏在华佗著的《青囊经》里见过这种花,知道有麻醉作用,但她自己用还是第一次,能不能成,并没有把握。黄月英转危为安,她却因为紧张过度,病了一场。

不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尤其是看着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按照事先的约定,有一个孩子要姓黄,继承黄承彦的爵位,弥补蔡珏的遗憾。只是事到临头,她又犹豫起来,觉得对这个孩子不公平。如果不改姓,作为孙策的儿子,哪怕是庶子,将来的前程也比姓黄好。

得知蔡珏的心结,孙策想了一个解决方案:除了爵位之外,其他的待遇如食邑之类,这两个孩子都保持一致,不区别对待。蔡珏大喜过望,偷偷对黄月英说,还是你有眼光,找了一个体贴人的丈夫。有了这句话,阿母就算死也没有遗憾了。

七月中,孙策到达连云港。郭嘉带着中军赶来会合,与刘晔见了面。他已经收到了刘晔的质询报告,对孙策的评定表示认可。两人见面后,交谈了一次,顿生相惜之心。

孙尚香与孙权也见了面。孙尚香没什么芥蒂,见到孙权还是和以前一样开心,二兄二兄的叫个不停,孙权却有些无地自容。十八岁的孙翊镇荆州,十四岁的孙尚香也被孙策委以重任,坐镇豫州,自己却相去甚远,连个都尉都是厚着脸皮要来的,觉得在孙尚香面前没面子。与他接触了两次后,孙尚香也觉得无趣,对孙策说孙权去了一趟交州,本事没长多少,心思却越来越深沉了,让人看不透,怏怏地回汝南去了。

八月初,孙策绕过青州,到达东莱,与太史慈见了面。

——

邺城。

袁谭靠在凭几上,瘦长的手指摩挲着扶手,眼窝深陷,眼中布满血丝,疲惫而绝望。对面坐着蒋干,两人中间有一张案,案上摆着刚刚收到的书信。

信是袁夫人写来的,信很长,写了一大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主旨很明确:袁耀将来要封王,你就别想了,吴王大军将至,你早点投降,也许能封个侯,否则玉石俱焚,悔之晚矣。

“蒋典客,这也是吴王的意思吗?”

蒋干淡淡地笑着。“这是袁氏家事,吴王也要听听袁夫人的意见,给袁夫人三分薄面。”

袁谭哭笑不得。“若是不给面子,是不是连封侯都不可能?”

蒋干笑而不语,不紧不慢地摇着扇子,感慨地说道:“这邺城虽在河北,夏天却还是热得很。好在秋天快到了,没几天就凉了。”

袁谭听得分明,忍不住笑骂了一句,用力拍着凭几扶手,一声长叹。“蛟龙失水,虎落平阳,我如今算是知道了。蒋子翼,你也别得意太早,逼急了我,索性降了大耳贼,反咬你们一口。别的且不说,先一刀剁了你这个利口贼。”

蒋干摇摇头,云淡风轻。“以大王的智慧,必不会出此下策。”

袁谭哼哼了两声,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从与刘备开战不到两个月,冀州已经丧失殆尽,如今只剩下邺城和邯郸二城,刘备、关羽就在城外,日夜攻城,他能守到什么时候,真是不好说。手里没有谈判的筹码,自然没有开价的资格,只能任人摆布。

魏王保不住,封侯能封个什么侯,他也不清楚。想到父亲袁绍临终前的遗言,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叔父袁术的遗言,孙策很快就要全部实现了。父亲留给他的遗言,他却一个也没能实现。将来九泉之下,该如何面对?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争位,由袁熙接位好了。

袁谭思绪万千,沉吟了半晌。“吴王的条件呢?封我什么侯,多少户?”

蒋干收起折扇,点了点地。“邺侯,城里有多少户,就封多少户。”他咧嘴笑了笑,又道:“当然,前提是你要能守住邺城。如果丢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袁谭的脸抽了抽,恨得咬牙切齿。“邯郸还在我的掌握之中,有张儁乂守城,关羽无法得逞。”

“大王,你也不能只顾着自己,总得给麾下文武留点机会,对吧?吃独食可不是什么好习惯。”蒋干调侃道。他知道袁谭已经认输了,大半年的辛苦总算有了结果。虽然和预期的有不小距离,结果却一点也不差,甚至可以说更理想。如果当初袁谭就答应称臣,何止于一个邺侯。如今袁谭众叛亲离,根本没有讲条件的实力,只能听人赏,就算这邺侯也得看他有没有能力守住。

实际上,如果不是希望袁谭拖住刘备久一些,连邺侯都不会给他。

袁谭也是哭笑不得。这就是赢家的权利,用战利品收买人心。不过孙策如此重视他麾下的文武,对他来说也是一个安慰。不管是田丰、沮授,还是张郃,都是难得的人才,只是跟错了人,以后能为孙策效力,一展才华,也算不枉此生。

袁谭没有过多犹豫,接受了条件,召田丰、沮授来议事。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他没有在第一时间通知郭图。

袁谭很恳切,首先对他们这么多年的支持表示感谢,然后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形势如此,勉强无益,不如早些向吴王称臣,然后大家一心一意地守住邺城、邯郸。虽说眼下刘备势如破竹,几乎全取了冀州,但他绝不是吴王的对手。吴王大军一到,这一切都不过是过眼烟云。

田丰、沮授也清楚眼前的形势,看到蒋干在场,心里已经明白了大半。听了袁谭的话,心情伤感,也没多说什么,只是相对沉默。蒋干站了起来,从侍从手中接过两只木盒,分别摆在田沮二人面前。

“田相,沮祭酒,这是吴王的一份心意。”

田丰和沮授互相看了看,都有些诧异。且不说孙策没有必要专门给他们送礼,就算送,也不至于当着袁谭的面。田丰首先伸出手,打开了木盒。

木盒里是一部书,上面写着几个字:五年计划汇总。

田丰很是诧异,好奇心大起。他身为魏国国相,负责魏国的全面统筹,深知经济的重要性,也对吴国的强大羡慕不已,一直想搞清楚是怎么实现的。如今吴国五年计划的总结报告就在面前,等着他去发现。

沮授在一旁看到,也很好奇,打开了面前的木盒。木盒里也是一本五年计划汇总。沮授和田丰交换了一个眼神,明白了孙策的意思。

田丰沉吟了片刻,抚着胡须。“君子坦荡荡,吴王气度令人钦佩。”

蒋干说道:“吴王尝云:以君子之道待君子,以小人之道待小人。二位都是吴王敬重的君子,能与二位共治天下,三生有幸。敌我交战,谣言中伤在所难免。如今要共事了,自然当坦诚相待。五年得失,与二位共参,也请二位多提意见,以期更进一步。”

他笑了笑,又道:“还有一件事,希望二位能广而告之。”

“什么事?”

“二位都是当今智者,想必早就知道天下所归,也知道谈判久久未决,拖延至今的原因。吴王为表诚意,愿意向二位承诺,以五年为限,在冀州推行新政五年后,若有哪一家遵纪守法,积极配合,产业却不如今日,所有的差额,可由吴王私人补足。”

首节上一节1514/187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