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四合院里的手艺人 第120节

  抛开别的不谈,易中海作为院里的一大爷还是合格的,好歹比老二和老三靠谱。

  徐南氏挎着她心爱的竹包,里面放着铅笔、本子、鞋底等东西,倍有精神的出门。

  徐得庸笑着道:“奶奶,您要不不歇两天,我带您去看看花灯。”

  徐南氏下巴一抬道:“我这么大年纪什么样的花灯没瞧过,你去吧,我现在是“除四害”办公室下辖的居委会临时人员,忙着呢!”

  “每天要填写八类捕鼠、补雀的数字记录,什么机关、工厂和工地、学校、工商户、托儿所和幼儿园,国营公司和合作社,红十字会会员,一般居民等。每天的数字,都得分门别类地填写个一清二楚。一只老鼠是被红十字会会员或一般居民打死的,还是被妇女积极分子或其他的人打死的,都要记录清楚,有些还需要走访确认。”

  徐得庸忍不住道:“奶奶,追求这些统计数据反复折腾,对于捕鼠、补雀的工作并没有实际意义吧!”

  徐南氏连忙道:“可不许胡说,这是街道领导安排的,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干就成。”

  徐得庸道:“那您可悠着点,别累着了,要是不好干咱就不干了。”

  徐南氏瞪了他一眼道:“又说胡话,多好的工作别人求都求不来,再怎么说总比下地干活轻快吧。”

  “好了,我走了,你忙你的去吧。”

  徐得庸咧咧嘴道:“那我骑车送您。”

  “不用,我顺道还要走访呢。”

  徐得庸道:“那中午我不回来了,晚上回来在街上买些元宵。”

  “不用买,我回来的时候买,你知道谁家的馅足好吃吗?走了啊!”

  徐南氏说着就风风火火走了。

  得,这老太太越活越年轻!

  徐得庸笑着摇摇头。

  正月十五闹元宵。

  北方人叫元宵,南方人叫汤圆。最大的区别是元宵是摇出来的,汤圆是包出来的。

  而且,竟然有一段时间不敢管元宵叫元宵,只能叫汤团。

  民国初年,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当上大总统,他觉得“元宵”两个字不对劲儿,这元宵谐音不就是“袁消”吗,于是他勒令京城的老百姓不准再称“元宵”,并把元宵的名字改成江南地区流行的汤圆。

  后来他觉得也不好,汤圆的“园”,还是和的“袁”谐音,煮汤圆不就是要开水煮吗?就又下令改称“汤团”,所有出售元宵的店铺不能在门前广告写“元宵”二字,都要改写成“汤团”。

  关于元宵节起源一种是带有神话色彩,传说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人们大惊失色想出个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蒙混过去。

  另一种据说汉朝平定“诸吕之乱”的这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汉文帝为了纪念这个日子,遂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徐得庸走后,贾家的门才取开,贾张氏的胖脸露出来,她对屋内道:“我出去买些菜和元宵,淮茹你可得把东旭照顾好了。”

  贾东旭坐在床上,闻言有些不耐烦的道:“好了妈,这事淮茹还用您说,您快去吧。”

  贾张氏眼皮一翻道:“哼,疼儿儿不知。”

  说完,关上门一扭腚走了。

  小棒梗眨眨小眼睛道:“妈,我想出去玩,看花灯!”

  秦淮茹抱起儿子道:“棒梗乖啊,爸爸腿受伤了,我们要在家照顾爸爸,等明年爸爸妈妈再带你去看花灯好不好。”

  小棒梗头一撇,嘟着嘴道:“不好,哼,你们也不让去得庸叔家玩。”

  贾东旭故意唬着脸道:“棒梗要听话,乖乖在家玩,不然爸爸打你屁股。”

  小棒梗伸舌头道:“略略略,爸爸追不上我。”

  说完,就从秦淮茹怀里滑下来,跑出去玩了。

  秦淮茹吓唬道:“不准出去,只准在院里玩啊,外面可是有拐卖小孩的。”

  棒梗出去后,贾东旭忍不住道:“这徐得庸也真有点不是东西,你去道歉,一大爷去说和,他一点面子也不给,我看以后两家也甭搭话。”

  秦淮茹大眼睛一横道:“人家又没啥求着咱的地方,你这搭不搭话对人家根本没影响,反着,咱说不定有用着人家的地方。”

  贾东旭一想是这个理,可要面,嘴硬道:“又不是非他不成,咱就不用他们。”

  秦淮茹没好气道:“那你和你妈别有事就作践我,不然我就带着棒梗回娘家。”

  “淮茹……,你最好了……。”

  “你干嘛,腿受伤了还不老实……。”

  ……

  徐得庸骑行在街上,目光所至张灯结彩,各种活动比过年还多,可能是过完元宵节这年味过去,人们最后“疯”一把,突出在“闹”字上。

  街上最多的除了灯笼,便是卖元宵的。

  对孩子们来说,摇元宵跟摇煤球一样好玩,无非是一个黑一个白。

  街边卖元宵的,都已经先做好了馅,馅有山楂、白糖、桂花、枣泥、豆沙等等许多种。

  操作时,先把糖化好了,掺上果料,等冷却凝固后再切成棋子大小的四方块。摇时把一颗颗馅料放在盛有江米粉的大笸箩里,跟潮干的江米面相粘连。

  摇动者使劲抽拉大笸箩使馅料滚动起来,这样蘸上的江米面均匀。

  然后,捞出来蘸水、再下笸箩继续摇,让馅一层一层地蘸上厚厚的江米面,最后才成为真正的元宵。

  摇元宵是卖力气的活,几十公斤的笸箩连摇带颠的怂主儿干不了,摇元宵是清一色全用二三十岁的棒小伙子。

  太阳出来,上街的人多起来,这些小伙子便开始“人来疯”,他们一边摇,一边跳着独特的舞步,还不停地吆喝着:“好大个的大元宵,留神粘掉您的牙啊……。”

  吆喝声倍有节奏感,引得路人驻足,看完热闹再购买。

  徐得庸停车看了会,感受这股精神劲,都想上去摇一摇体验一把。

  看一眼少一眼,以后怕是很难看到这场景喽!

  “给我来一斤元宵。”

  一个头发整理的一丝不苟的小脚老太太忍不住道。

  “谢您捧场来买元宵哟!”

  卖主一边往纸口袋里装元宵,一边口撵账地数个数:“一个、两个、三个……一十幺个……二十六个地、三十个的。得嘞,您这一斤三十个齐了。”

  “嘿,齐了。”

  旁边几个玩闹的孩子咧嘴笑着附和道。

  他们应该是卖元宵家的孩子,手里拿着点江米面团玩,脸上身上也沾着白点子,不时在人堆里窜来窜去,被大人呵斥两声也浑不在意。

  徐得庸忍不住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

  这元宵,这吆喝。

  手执烟火以谋生,心怀诗意以谋爱。

  ……

  感谢“取名无奈的木易”1600点币的打赏

  感谢兄弟们的每一份支持

第134章 失而复得

  徐得庸当下“爱而不得”。

  徐慧真的守孝期还有近两个月,两人虽然有些萌芽,但还不是茁壮成长的时候。

  早上帮忙收拾小酒馆有时说上两句话,有时还见不到人,大多只是相视一笑,发乎情止乎礼。

  即便如此,依旧有些闲言碎语,“寡妇”门前是非多,更别说是漂亮又有钱的“小寡妇”。

  至于陈雪茹,正忙着分割财产,自从那天被她母亲碰到,背了个小锅后,他也没再过去。

  这娘们的掌控欲太强,心高气傲老想着收服自己做小弟。

  小弟肯定是正经的小弟,但小鸟虽小,可它玩的却是整个天空啊……!

  ……

  徐得庸今天货没有拉到,可拉了好几趟人,一拉就是一家子。过节人太多,想出去坐公交车又挤不上,平常的拉人三轮车坐人太少,这平板车的优势就体现出来。

  一天下来也不少挣,他也没数,没有两块也得有一块八。

  逢年过节的时候,钱总比平日好赚!

  太阳落山,热闹瞧了,钱也赚了,徐得庸骑车往回赶,回家吃元宵喽。

  元宵可煎可煮,煎的好吃可费油。

  到了四合院门口,隐隐约约听到附近传来秦淮茹的喊声:“棒梗,棒梗回家了……。”

  小孩子过节到处玩,徐得庸也没有在意,将车推进院里就回了家。

  过了一会,上班的人都陆陆续续回了家。

  外面响起秦淮茹着急的哭声:“棒梗……棒梗不见了,附近玩的地方我都找遍了都没有找到,求求大家能不能帮我一起找一找,我在这里谢谢大家了……!”

  “哎呀,我的棒梗啊,我的心头肉啊……你要是不见了让我怎么活啊……。”贾张氏急得直拍大腿,声泪俱下的嚎起来,嚎着又开始指责道:“秦淮茹,你是怎么看孩子了……。”

  易中海连家门都没进,闻言沉着脸道:“贾张氏,现在你还有心思指责,找孩子要紧。”

  “老刘,去后院各家各户召集人,老阎前院你负责……。”

  “南大娘,咱院里就您家有车……。”

  徐南氏立即道:“我去叫小庸,再怎么着也得先把孩子找回来,这大过节,城里啥人都有。”

  易中海松了一口气道:“您说的对。”

  他们院里已经受到一些诟病,他作为一大爷压力不小,若是在居委会工作的徐南氏再和他唱反调,那他这一大爷也差不多快到头了!

  徐南氏这时候可没他想的小气。

  院里人虽然各有各的小心思,各有各的矛盾,但谁家遇到事,力所能及帮一把也不会吝啬。

  大不了事后该怎么着还怎么着呗!

  还没等徐南氏喊他,徐得庸便推门出来。

  徐南氏道:“小庸,你快骑着板车带两个人,帮忙去附近找一找棒梗。”

  秦淮茹连忙擦了一把眼泪道:“我和得庸一起去找。”

  徐得庸目光微眯道:“一大爷,这事不能急,我们得了解情况安排好,不能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撞……。”

  贾张氏顿时尖声道:“还不急,徐得庸你安的什么心……。”

  “闭嘴!”

  三道声音几乎同时响起。

  徐得庸、易中海,还有一道声音来自贾家窗户口的贾东旭。

  贾张氏:“……”

  易中海也反应过来道:“得庸说的对。”

  随即他喊道:“老刘、老阎,把人都叫过来,咱们先商议一下,划分一下各自寻找的区域。”

首节上一节120/2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