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逆子叛国 第205节

“其次,吐蕃昼夜温差大,后勤院准备定做一批专用的毛毯,要方便穿脱,穿着不影响作战,脱下方便携带,晚上还能铺盖使用。”

“第三,准备一批特制的眼镜,应对吐蕃地区的高强度的光照。”

“第四,作战将领带领兵士们深入吐蕃时,一定要记住,当行军方向上,地势越走越高时,要隔几天就原地驻扎休息两三天,以适应当地环境,然后再继续前进。这点很重要,务必牢记!”

“第五,进入吐蕃后,天宁军取消不抢劫百姓的军规!见到当地的马匹直接抢!吐蕃的马匹更能适应当地的环境。至于自己的马,吃了也好,或者直接丢弃也好,都无所谓。”

“第六,一定要注意防冻!一定要注意防冻!一定要注意防冻!”

第306章 史诗级大移民(三)

一切交代完毕,李恪随后决定,派出两支部队,挺进吐蕃。

一支由雷良发统领,从松州进入吐蕃。

吐蕃援助大唐的十万大军有七万计划通过商於道逃往松州,结果被薛仁贵永远留在了商於古道上,没能到达松州。

而雷良发则提前带兵堵住了从松州侵入剑南道的吐蕃军。

松州是从剑南通往吐蕃的一条相对好走一些的通道。

另一支由苏定方统领,从伏俟城,经过黄河源头进入吐蕃腹地。

李二拿下吐谷浑后,在伏俟城驻扎八万唐军,就是为了适应当地环境,有朝一日好攻入吐蕃。

可没想到,还没等到那一天,长安城破,大唐宗室、嫔妃、官员西迁,这支军队被命令断后。

可天宁军铁骑一到,这支唐军就被包围,死伤两万多人,余者被俘虏。

这支适应了两年的唐军,终于可以在高原纵横驰骋了,不过却成了天宁军的俘虏,也被编入天宁军的战斗序列。

追击唐庭西迁后,班师的天宁军,其中有一部分被李恪也安排在原吐谷浑的高原地带。

如今这里一共有十五万天宁军驻扎,苏定方将率领这十五万天宁军中的一部分,直插吐蕃国都逻些城!

贞观十五年,二月。

洛阳城西门外,李恪及众官员送别苏定方、雷良发一行。

虽然议定的开战日期还早,但苏定方及雷良发等诸位将领还是打算尽快到边境与驻军会合。

毕竟边境的兵士们已经驻扎很久,早已适应当地环境,而从洛阳选出的兵士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另外,这些将领也是需要适应的。

总不能兵士们都挺得住,而将领却倒下了,那就太丢人了!

再一个,让他们提前到达边境,也能震慑吐蕃,防止其在宁国大移民时,出兵骚扰。

这次出征的兵士们,身上都配带两件神奇的小物件,一个是特制的墨镜,一个是一块小镜子。

就连苏定方和雷良发都有。

“王上,这个臣刚才试戴了,想必是避免光线太强难以睁眼。可这块小小的玻璃镜是做什么的?”

雷良发拿着手里的玻璃镜,翻来覆去看不明白。不会数让我战事注意梳洗打扮吧?

其实,苏定方以及其他人也都不大明白,但是没问出口。

雷良发是很早就跟着李恪的,知道李恪的为人,没那么多顾虑。

李恪接过他手中的小镜子,“假设两军阵前,我军没有抢到背光位置,”说到这里,李恪逆光而立,突然举起小镜子……

“懂了……哎哟!”雷良发立即抬起手臂挡在眼前。

其实,李恪拿着镜子逆光一站,雷良发就明白过来了,不过还是被镜子反射的光刺了一下眼睛。

“想想看,在我们这里,眼睛被太阳光猛然一照,就让你眼花片刻。如果是在光线更强的高原上呢?”

“我军佩戴墨镜,不怕强光,可吐蕃军怕啊!怕什么就给他来什么!”

众人:……

在光线比平原强上多倍的高原,猛然间被强光一照还不得瞬间瞎眼啊!

然后,趁机上去,“噗嗤”!

说实话,这招够无耻的!

不过,在生死决斗的战场上,双方必定都会想尽一切办法保命,想尽一切办法杀敌!

自己一方既然具备这样的工业条件,当然要把特殊装备武装起来!

送走了苏定方和雷良发等一众将领,就该正式安排移民的事情。

去年一直在做人口普查,半年时间,人口情况已经统计清楚。

而需要迁出的人也已经选定,今年将正式开始移民。

从河北道、河南道、关内道,到天山道,有近万里。

由于路途遥远,部队开过去也需要半年多的时间,百姓自然走的更慢。

这样的话,启程的时间必须选择在年初,这样的话,经过半年多的艰苦跋涉,走到目的地后,天气刚好冷起。

如果不然,在后半年启程,越走天气越冷,最终估计会有大部分人冻死在路上。

李恪带着沙进等护卫准备去原武码头。

通过大运河把河北道、河南道的移民都运送到这里,上岸后,就只能靠两条腿走到天山道了。

码头附近一两里地都已经挤满了人,没法再继续往前了,李恪只得放弃。

“走吧去附近的荥泽县看看。”

李恪与几名护卫前往距离原武最近的荥泽县。

为了尽量不把迁移百姓们家族、亲戚分开,宁国的这次大移民,是按照整乡迁移的。

李恪来到的是荥泽县大栗乡。

所有百姓都在忙着整理自家物品,到处都是乱糟糟的。也没人注意李恪几个生面孔。

“当今王上都说了,我们这是保家卫国!是为国戍边!光荣着嘞!你们这些娘们,哭哭啼啼,成何体统!”

一位老者,站在宗祠门前的台阶上,朝着哭泣的妇人们大声呵斥。

然后又看向正前方的跪倒一片的男人们,“都是你们谁家的婆娘在哭,去管管她们!别再丢人了!”

看老者的语气,似乎是族长。

祠堂门前跪倒的男人们,头都没有抬。

族长也是空前的大度,没有苛责男人们,更没有继续呵斥妇人们。

不过,族长双眼却越发浑浊,不知不觉间,老泪纵横。

“最后再叩拜祖宗,求祖宗护佑我们全族一路平安!”族长说着,自己也跪了下去。

三叩首之后,老族长额头触地,迟迟不愿抬头,身体却急剧颤抖。

良久,老族长起身,颤抖着声音说道,“都回去准备吧,不要误了启程的时辰!”

说完,颤颤巍巍走进祠堂。

众人渐渐起身离去,离开时,一步三回头的看着祠堂。虽然他们离祠堂越走越远,哭泣声反而越来越响。

供桌前有一个大木箱。

没有了族人的打扰,老族长拿起一块崭新的抹布,拿起一个个祖宗牌位一丝不苟的擦着,边边角角都擦的锃亮,然后轻轻放进大木箱。

接着再去擦下一个。

再下一个

……

李恪转身正欲离开,忽听到祠堂内“哇”的一声传来。

接着是老族长嚎啕大哭的声音。

李恪本想进去安慰几句,可迟疑片刻后,还是决定,不去打扰老人。

第307章 史诗级大移民(四)

村子里,大人在前后忙碌着,大一点的孩子帮助父母整理物品,三四岁的孩子们却在奔走打闹。

在他们看来,今天的村子里特别热闹,因此被这种热闹的氛围感染,大喊大叫,嬉笑玩闹,显然他们并没有被迁移离别故土而影响到心情。

李恪走到了村子中的一条主道上,一家门前站着男女两位老人,两人面前跪着两个二十来岁的女子。

四人都泣不成声。

“阿耶、阿娘,女儿以后不能二老身边尽孝了。你们一定要保重啊!”

“孩子,我们的会好好的,你们几个兄长会照顾好我们的。既然把你们姐妹两人嫁到了同一个村,就是为了有个照应,你们两个一路上要相互帮扶,到了后也不要断了联系,要相处好……”

老妪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叮嘱两个女儿。

老汉却强忍住泪水,一句话不说。

这显然是两个女儿在移民之列,而娘家父母却不在,娘家父母来为两个女儿送行。

想必是娘家所在的乡没有被选定移民,而两个女儿却嫁到了要迁移的乡。

“本来决定整乡整乡的迁移,就是为了尽量避免这样骨肉相离、亲戚断绝的情况出现,可没想到……”

李恪说着摇了摇头。

“天山道距此,相隔万里,这一别,恐怕此生再难相见了。”沙进在身后轻声说道。

听了沙进这句话,李恪心中有些刺痛,有些堵得慌。

是啊,相隔万里!

作为普通百姓,在这个年代,走这样一条漫长的路,恐怕走上一个来回就走的倾家荡产。

很大的可能就是此生再也不见了。

继续往前走,李恪发现一名男子在自己房前的树下,一把一把的抓起地上的土,装进一个袋子里。

袋子是用麻布缝成的,四五寸见方,袋子顶部串一根生绳子。

装好土后,男子,把绳子拉紧,打了个结,又反复检查,然后小心翼翼的揣进怀里。

这时,一声声“咣咣”的敲锣声由远及近。

同时伴随的还有吆喝声。

“乡民邻里都听仔细啦!耕牛、家具,能卖的都卖了,把钱存入银行,到了之后再取出来,朝廷还不收汇费!”

“咣!”“咣!”

“大车也不要拉了这么远在的距离中途反正都要坏的,首推车忒小行李和铺盖和部分干粮就行了,虽然驿站给修车,但总有坏到不能修的时候扔了也不心疼。”

“咣!”“咣!咣!”

“路途太远,不要带太多物品。路上嫌累了,你还得扔掉,还不如现在卖钱!”

“咣!”“咣!咣!咣!”

“不要担心吃的,每到一处驿站,都有朝廷安排好的吃食、药品,有搭好的帐篷。带上自己的铺盖就行了!”

首节上一节205/3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