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逆子叛国 第204节

“都抓到了。”

“那就行。不管是细作,还是为细作干活的人,有一个算一个,全部砍了!另外,把这些为国外细作做事的人,全部画像,写上他们的详细信息,”

“写上他们的恶行。印刷出来,张贴在他们的邻居、亲戚的门口。让各里长监督,一年内不得揭下、不得损坏!”

听完李恪的吩咐,曹腾身子一颤,这,杀人诛心啊!

没错,李恪就是要杀人诛心,就是要让他们不但身死,还要社死!大写的社死!

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

李恪为了培养混元卫,已经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资费。

但依然没能杜绝这种现象。

数百名人员办事的混元卫,根本无法看护如此庞大的国国家,只能被动性的去解决问题。

要解决细作问题,首先还得要提高普通百姓的警惕性。要让他们知道:国虽安宁,但细作就在身边!

如果你不多留个心眼,被人利用了,那就等着砍头,等着社死,等着全家、亲戚都被戳脊梁骨吧!

“吐蕃为什么忽然急躁起来了?用起这种方法了,原因呢?有没有审问出来?”

“这个,那些商人也不知道。据他们说,如今吐蕃朝中,有一种焦虑。他们之前盘算着,想趁大唐宁国激战,用计拿下剑南道。”

“毕竟剑南道易守难攻。可没想到,宁国的军队太难应付,获取剑南道的计划落空了。”

“于是,他们又把主意打到了远离长安、洛阳的西域,也就是大唐刚打下的西突厥的控制的那些地方。”

“可还没等他们准备好充足的粮草兵员,大唐又被宁国从西域赶跑了……”

“因此,他们盘算着利用洛阳远离西域这个劣势,慢慢渗透西域,挑起动乱,而后让西域从宁国脱离,他们再吞并西域!”

“可又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宁国又要大规模往那边移民了,一旦中原百姓移民过去,必然心向宁国,就没那么容易策反西域。”

李恪听到这里,抬头看向曹腾,“这么说,我们的移民走在路上时,吐蕃很有可能跑出来捣乱!”

曹腾点了点头,

“他们担心宁国在移民西域后,更难获取那里。这才在原唐地四处煽风点火,希望能挑起混乱的局面,目的就是阻止宁国的大移民实施!”

李恪听完,没有说什么,用指尖轻轻的敲着书案。

“这些的都是那些商人的猜测,真实原因得而知。”看李恪不说话,曹腾想了想又补充道。

“这些商人既然能被吐蕃挑中,被收买,自然是经常与吐蕃上层打交道的。长期交流中,难免会听到一些敏感的信息。”

“再加上他们长期在吐蕃国内穿行,自然也能看到很多不同寻常的举动,以他们聪明的头脑,推断出这些结论也并不难。”

“不管他们分析的原因是不是正确的,既然吐蕃不愿意安生,那就开战吧!”

“这件事到此为止吧,你把扫尾工作做好,这很重要,能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另外,这次出了这个乱子,算是你的严重失职!”

曹腾听到这里,浑身一冷,不过还是躬身道,“臣,愿意领罚。”

“你的处罚先给你记着!接下来你继续扩展混元卫,把人数增加到现在的十倍!人数虽多, 但依然要求是精兵强将,可不是十倍的草包!”

“如果下次还有这种,境内被大面积渗透的事件出现,你的处罚就一起清算!”

李恪盯着曹腾,极其严肃的口吻说道。

“臣,定当竭尽全力!”

李恪挥了挥手。

走出大殿的曹腾,后背早已经被冷汗浸透。

走向混元卫独有的监牢,他准备把恐惧化为鞭力,再去请教一下那些细作,看看能不能再挤出些有用的信息。

李恪本以为这次事件中,暗中引导舆论的是南亚的李二所为,可没想到竟然是吐蕃!

如今的吐蕃,难道不应该瑟瑟发抖才对吗?

为什么要来招惹宁国?

难道认不清形势吗?

本来,李恪的想法是,最近几年先不动吐蕃,宁国立国以来,一直都在打仗,也该休养生息几年了。

反正吐蕃的气候,以当前的条件也不便于开发。而且如今还夹在大唐和宁国之间,已经翻腾不起多大浪了。

留着的话,还能作为宁国与大唐之间的缓冲。

可吐蕃不这么想,

他不甘寂寞,他要整事,他要跳!

那就只好拍咯!

于是,李恪立即召集军方的将领们,到枢密院衙署议事。

第305章 欲图吐蕃

宁国的枢密院的架构,和天宁军一样,位于大元帅府之下。

与枢密院同级的还有:作训院、后勤院、军督院、军法院、皇泽院。

同时,军器监和军马监也归李恪直接掌管。

作训院,在战斗结束后,将领把部队带回大营,交还给作训院,由作训院的将领安排士兵的日常训练。

而带兵打仗的将领,交还军队以后,就会到枢密院报道。

枢密院,作战将领在战时之外的日衙署。负责研究、总结经典案例,进行战术参谋、战略规划,军队改编等。

兵士日常生活与作战将领分离开,能够防止,军队中的中下层将领以及士兵被高级将领逐渐收买。

那样的话,时间久了,这支军队也就成了高级将领的私人物品。这样的将领必定拥兵自重、尾大不掉,军队的分裂与离心倒是小事,搞不好还要引起叛乱。

把两个权力分开,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枢密院的大会议室里,是李恪让人按照后世的会议室装修的。

整个会议室的空间大体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半摆放大大的立体沙盘,而沙盘是有一个个四方形的模块拼在一起组成某一地区的地貌。

当前的地貌显示的是,出关中以后,从河西走廊到天山。

会议室的另一半是围成一圈的圆桌。

此时的李恪坐在上首正中,其他将领分座两旁。

“前些天的国库券发行,大家都知道吧?”李恪向在座的众将领问道。

“知道、知道,臣还买了十万元的!哎呀,排队排了还几个小时!”赖世宏摇头道。

“嘿嘿,臣也买了。”

“买了,五万吧。”

……

李恪一阵无语。

“今日要说的重点不是国库券,而是因国库券挖出来的一条消息!在原唐地的其他州县,有吐蕃人收买的细作兴风作浪,”

“想趁着这件事,扰乱我们的移民计划。而他们的图谋正是我们的这次的移民目的 地,西域。”

李恪说完,把一大堆审讯资料丢在了桌子上,让众将领传阅。

“这?吐蕃这不是找练吗?”

“老虎嘴上拔毛!”

“没去打他们,他们倒自己找上门了!”

……

众将领都是义愤填膺。

“吐蕃的力量虽然不及我们宁国,但也不可小觑。毕竟吐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这是我们不得不克服的困难,也是我们最大的困难。”

李恪这几句话,把摩拳擦掌的将领们摁了下来。

不是李恪给他们泼冷水,而是的的确确存在的客观条件。

在清朝之前,人们一直把高原反应称做冷瘴,以为是当地的空气中有了致病的因素,才导致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慌气短、胸闷等。

但当时还没有认识到是空气稀薄。

不过,也并不是不能克服的。

《汉书》里记载,帕米尔高原西南的一个小国杀了汉使,朝中大臣要复仇,就另外有人劝阻说汉人一到了他们那里就“身热无色,头痛呕吐,驴畜尽然”。

唐代的《通典》在论及吐蕃时,便描述道“山有积雪,地有冷瘴,令人气急,不甚为害”,喘喘不过气的高原反应,归结为“冷瘴”所致。

在历史上的唐高宗时期,薛仁贵与交战时,就告诫自己的部下,“乌海险远,车行艰涩,若引辎重,将失事机,破贼即回,又烦转运。彼多瘴气,无宜久留!”

而当时也有人告诉高宗,“又止有瘴气,不宜士马,官军远入,利钝难知……”

这些都说明,在这个时代,尤其是作战的将领,都已经对高原反应的危害,或者说不利,有了清晰的认知。

所以当李恪提到吐蕃的特殊情况时,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开始蹙眉思考。

其实,这也是李恪迟迟不愿动吐蕃的原因。

如今的吐蕃,虽然也是处于极速崛起的阶段,但吐蕃周围已经没有了可供他扩张的空间了。

李恪就打算让宁国休养生息一阵子再说,反正早晚是自己的,再养几年也无所谓。

“你们也不要愁眉苦脸的,虽然是这是这是一个不小的困难,但是通过我们充足的准备,还是可以克服的!”

见众将领有些小气馁,李恪立即安抚。

也难怪将领们会气馁。

单就这个“冷瘴”的问题,在那个时代就是无解的。

自从高原上各部落统一以后,只有吐蕃从高原上下来时不时的挠一下大唐,大唐也应付着打几下,却始终不能打回去。

历史上,吐蕃刚开始强大起来后,也要向大唐索要公主,李二不愿给,吐蕃就在大唐周边不断骚扰,攻打边境州县。

两边打的互有胜负。

关键是吐蕃一打不过就跑回高原,而大唐的军队由于无法克服高原反应,始终不能深入吐蕃。

李二实在没办法,只好同意了送公主。

想想看,大唐周边,不管是敢惹大唐还是不敢惹大唐的,都被大唐灭了。

唯独吐蕃。

大唐始终拿他没办法。

更有甚者,吐蕃还两次攻入长安,把大唐皇帝都给吓跑了。吐蕃就在长安城中扶持了伪皇帝登基。

灭了临近所有敢上蹿下跳的大小国家,却无法奈何吐蕃,说到底,还是因为吐蕃的特殊环境。

“接下来事情很重要,需要你们回去立即着手去做。”

“首先就是选出籍贯是山区,或者说是高山上长大的兵士,把这些人挑选出来。注意挑选二十五岁以下,身体完全健康,耐力好、有毅力的兵士。”

首节上一节204/3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