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逆子叛国 第120节

这波斯商人在大唐生活了十数年,他自然知道,在大唐,这些习俗是不被接受的,这样的婚姻生的子女也不会被接受。

好在公主的母亲恰好来自民间。

“那就好,这事,本王同意了!”李恪爽快答道。

第172章 远洋航行的大难题

李恪和阿罗涵签押完毕,就意味着,那些波斯湾咽喉要地的岛屿,从此以后归宁国所有有了。

接着宁国就要派兵驻守了。

不过,这些岛屿可不同宁国周边的土地,哪怕远一点,只要多走几天就行了。

这次不同的是,这些土地与宁国远隔重组洋。

以如今的条件,两万多里的路程,坐船过去起码要走四五个月。看来得加快蒸汽机的制造了。要不然,太耗费时间了。

但是眼下是来不及了,只能先考虑目前的条件。

暂时还得利用自然动力。

航行这期间,虽然可以沿途停靠补给,但若是整编制的军队前往的话,所需物资的数量是巨大的,总不能不停的靠岸补给吧。

如果那样的话,所需时间更长,加上中间等待转风向的时间,估计得两年后才能到了。

以往,不论是宁国舰队,还是货运专线的运输船,都是有沿海岸线航行。物资不足了,提前停靠补充就可以了。

但是,这次是远洋航行,船队自身必须携带足够的物资才能航。

所以,李恪打算解决远洋补给的问题。

而需要补给的物资中,重中之重就是淡水!

首先,就是改造出专用的运水船。

在船队中,携带一批专门盛装淡水的水船,就可盛装大量的淡水与船队随行。能够大大减少靠岸补给的次数,节省大量时间。

李恪画了厚厚的一沓图纸,起身前往锦州的造船厂。

现在宁城到锦州的交通,十分便捷,不仅有公路,还有铁路。

虽然铁路还是马拉的车厢,但速度还是比马车要快出好几倍,而且乘坐相当舒适。

如今宁城通往其他城市的铁路也在铺设中,而宁城到锦州这一段铁路,已经开始营运,不仅有货运,还有客运。

而李恪乘坐的,自然是豪华的御用专列。

一到造船厂,李恪就召集了一批工匠,这些工匠都是最初在齐州时,培养起来的,如今已经成了行业里的领军人物。

“老宋,这图纸你分给大家看看,全部造出来要多久?”李恪直接掏出一大摞图纸。

都是多年的前一直跟随李恪的人,说话也自然就随和了很多。

“这么多!”宋修明接过李恪的图纸,“王上这是要造船?”说着把图纸分发给众人。

“也不是造全新的船,是在现有合适的船型上改造。改造成适合装运淡水的运水船,跟随船队远洋。”李恪简单说明了目的。

“若是改造,那就省时多了,臣手里这个部件,最多三天就能多出来。”宋修明说道。

“臣这个,需要五天。”

“这个需要七天。”

“……五天。”

“用不了一天。”

“……两天。”

“……三天。”

……

众人各自看了自己手里的部件,给出了制作时间。

“我需要三条这样的船,这样的话,所需部件可不少。不过,最多给你们半个月的时间,半个月后,我需要三条改造好的成品船!”李恪看着众人说道,“没问题吧?”

宋修明又看可看其他人手中得图纸,思索了片刻,“没问题,不过需要大量的工匠。”

“这个简单,我让整个船厂都配合你们!”李恪笑着说道。

“那就没问题了,不过,王上,这造价可不低啊!光这些个水柜,内表面就要覆上一层银箔!如果王上是为了密闭性的话,其实不必如此的,咱们的技术已经可以做到绝不渗漏!”

宋修明看着李恪在图纸上的备注,心疼的直嘬牙花子。

要在铁制的水柜里覆上一层银箔!这是有多奢侈啊!

普通的船只上没储水容器也只是细口的大瓮,或者木制的水柜而已,而这水柜不仅要铁制的,还要覆银!

“这一点很重要!你们要尤其注意,不仅要覆银箔,还要覆的均匀完全遮盖,成本的事,你们不必考虑,我已经从铸币厂带了足够的银锭。”

“另外,既然说到这里了,我再告诉你们一个关于银这一金属的一大特性。”

“银除了有其他金属的特性外,还能杀灭水中的有害杂质、吸附异味,有杀菌、抗菌的功能。因此,用银制的容器,盛放水或饮料不易发酵变酸。”

“在水柜里覆一层银箔就是用了银的这一特性。这样就可以让船队携带的淡水,存放更长的时间而不变质。”

一听到李恪又讲了新的知识,几名工匠立即把这一知识点,默默记了下来。

银能长久保持水质,他们以前确实不知道。

不过,包括宋修明在内的工匠们,听了李恪的解释后,一脸的古怪,

“王上,银能延长淡水的存放时间,倒是好理解。那,杀君、抗君,是哪国的君?”

李恪:……

被问的哭笑不得,“不是哪国的君,是细菌、病菌!我写的健康防病之类的小册子你们就看过?”

“咱们都是糙老爷们,想生病也生不起来,所以……所以就没看。”宋修明好像犯错的小学生。

一国之君写的东西, 你都不看,不给他捧场?被发现了吧!

“你说的也是,不过,用空的话还是要看看,最起码没坏处,如果你们看了,我提到银的特性,你们马上就能明白了。”

“是,臣回头仔细阅读一下。”

其他几人也赶紧附和。

为了提高国民体质,尤其是提高出生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李恪没少下功夫。他编写了一系列的小册子,让增丁部的官员,带人到各地去宣传,讲解,免费发放那些小册子。

“行了,那些以后再说。目前最要紧的是改造水船,东北风已经来了,船队已经可以起航,就等这些水船了,你们可得抓紧!”

李恪又着重强调了一遍事情的重要性。

远洋航行,要想好好利用风能,那就得把时间控制好。

向南航行,若要借助东北,就得在冬季结束之前到达。

冬季盛行东北风,因此,宁国远洋船队可以乘东北风一直顺风而下,直到马六甲海峡南口。

然后,调整风帆,借助东北风向东的推力,再向西北航行,直到冬季结束,东北风减弱。

从锦州港到到马六甲海峡大概需要八十天或者一个月的时间,因此,耽误不得。

这几个月的东北风没有完全把握住的话,那船队行驶到半路就得趴窝了,等到明年冬天东北风盛行,才能再继续前行。

因此,李恪才催的这么急。

第173章 恐怖的坏血病

解决了船队淡水问题,基本上就没什么大的问题了。

像罗盘、航海图、望远镜这些东西,在宁国战船、货船上早已普及。

而且,还培养出了大批经验丰富的船员和舵手。

让李恪担心的是,这一次航程要五个月左右,就担心船员和兵士们的身体受不了。

尤其是远洋航行的一大杀手坏血病。

坏血病就像一个邪恶的幽灵,像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一直潜伏于远洋的船舱里,甚至吞噬整个舰队。

大航海时代。

十五世纪的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率领一支177人舰队,经过一路艰苦的航行,他们终于成功绕过非洲最南端好望角,驶入了期盼已久的印度洋。

可当他们返航后,启航登船时的177名船员,仅仅剩下了55人。

这其中,超过一半的船员是死于坏血病,达伽马的弟弟也包括在内。

十八世纪,英国海军的一名将领带着两千多人的舰队,前去围剿西班牙的海军舰队,一番激烈的海战之后,英国舰队以牺牲三人的代价,获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可最最终活着回到英国的船员还不到200人,不足十分之一。

那其余的人去哪了呢?

全部死于坏血病!

同样还是在十八世纪,当时的英国海军越来越强大,西班牙就与法国协商,由两国海军各出一支舰队,组成联军,共同打击英国海军。

西班牙舰队按照指示,到达与法国海军的预定集合点后,却惊恐不已。

法国战船的甲板上,到处是东倒西歪、奄奄一息的法国军人,海水还时不时把抛到海里的尸体冲上岸,三分之二以上的士兵已被坏血病折腾得失去了战斗力。

这些,足见坏血病对远洋航行的危害,足见坏血病的可怕。

坏血病这种病症,在陆地上很少发现。

具体症状就是,牙龈肿胀,经常流血,甚至牙槽坏死,牙齿松动、脱落;还时常感觉乏力,精神萎靡不振,身体虚弱;厌食、营养不良;皮肤出现淤血和渗血,浑身关节疼痛甚至变形……

如果是这样的一支军队,到了万里之外的战略要地镇守,还能守的住吗?

答案显而易见。

因此,如果不解决了淡水问题和坏血病问题,而只慌慌张张去远洋,无异于把自己的兵士们推向鬼门关。

坏血病这种病症最早是随船医生发现的。他发现一个个出现了怪病,最后在痛苦中死去,可却一直查不到病因。

可是,当船队靠岸补给休整时,那些轻度病症会自己康复,重症的也会逐渐减轻。

这让随船医生极度困惑。

后来经过仔细询问上岸船员的所有活动,他总结出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些船员,上岸后,都吃到了不同数量的蔬菜和水果。

于是,随船医生得出结论,船员因长期未能进食新鲜水果、蔬菜,才患上坏血病。

这个结论,已经很接近真相了。

后世,人们才得知,人体长期缺乏维生素C时,就会导致体内营养元素的合成、代谢产生紊乱,从而导致坏血病的发生。

第174章 四套方案,预防坏血病

为了避免坏血病的产生,李恪也准备了多套方案。

第一种就是带上足够多的大豆,既能制作豆浆、豆腐,还能生豆芽。

而且豆子的携带、存储也很方便,不用占太大空间。

首节上一节120/3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