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从锦衣卫开始 第457节

哪怕现如今,大恒对土地,有着极为严苛的管制政策,但,社会的主体财富,却也依旧更倾向于存储,而非流通。

如今财富流通的主体,依旧是新势力,即以武勋为代表的商业流通主体,而握着天下相当一部分财富的传统地主士绅,依旧固步自封,守着财富,想要躺在家里压榨百姓,收着租子。

完全可以说,“收租”二字,已然是浸入绝大部分汉民骨子里的习性。

但如今,收租这个习性,显然还没有发展到后世那般,用房地产收租,现如今,收租的主体,就是土地兼并,利用土地兼并,使得百姓无地可种,无粮可吃,只能当佃户,被压榨。

如此,显然与当今大恒的政策,极为不符。

但,很多时候,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些年,大恒落马的绝大部分官员,也皆是因为如此。

为了改变这个惯性,天子所施之策,亦是不少。

如土地改革,以田亩征农税,限制土地兼并,如对商业的扶持推行,试图改造收租这个习性。

如在昭武八年中旬,纸币流通开来之后,就曾下旨,改革大恒钱庄的存储与拆借之政策。

在这个时代,钱庄的存在,虽其职能已经与后世的银行颇为相同,但在一些方面,却无后世,有着天壤之别。

这个时代的钱庄,其出现的起因,只是因为金银铜这种金属货币,在商贸交易之中的笨重。

所以才有了钱庄这种本地存,异地取,亦或者异地存,本地取,这种类似于革新的存在。

故而,钱庄的作用,等于就是帮商人保管货币,让商人免去后顾之忧。

毕竟,若是带着大量金银行商,路上被抢了,被偷了,那就完全是自己的损失。

让钱庄代替保管,再怎么损失,也是钱庄的事。

如此,钱庄的作用,显然在于帮着保管,故而,钱庄一直都是会收取保管费用。

而非后世那般,存钱,还有利息。

钱庄的另外一个职能,自然就是贷款了,只不过,在这个时代,被称之为拆借。

如某个商行,缺钱,便可拿出可供抵押的货物,亦或者产业,到钱庄进行抵押拆借钱款,而钱庄,则会对商行拆借的钱款,收取利息。

前明末年,及大恒立国前几年,战乱绵延,天下混乱,朝廷财政不堪重负,就曾多次向大恒钱庄拆借钱款,以度难关。

这一点,钱庄和后世的银行之职能,显然差不多。

但不可否认的是,拆借这个职能,尚且还好,但存储的特性,却注定了,钱庄面相的群体,是被局限在了一股固定群体之中。

即需要异地商贸交易的商人!

毕竟,若是没有需要,谁也不会愿意将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钱,放到钱庄里去消耗,毕竟,保管费,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显而易见,保管存储,这个职能,在某些方面,已然不利于财富之流通。

而这一点,在纸币推行流通之后,亦是表现得更加严重。而随着纸币推行,保管存储,这个职能,显然已经完全跟不上时代。

毕竟,钱庄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金银铜金属货币,在商贸交易时不便,才有了钱庄,才有了银票的出现。

而现如今,纸币盛行,这个根本问题,已然不再是问题。

一沓纸币,揣在怀中,便可走南闯北,而且,随着近些年官道改造畅通,大恒也曾借改造道路之机,对各地匪寇进行清剿。

道路畅通,纸币轻便,匪患减少……

这三点,几乎就将钱庄的保管职能,彻底赶尽杀绝。

故而,在昭武八年中旬,天子便下旨,命钱庄对拆借与存储职能进行改革。

随即,在昭武八年末,钱庄上呈的新拆借存储之策,经廷议审核,天子批准,亦是正式在京城试行。

新的存储之策,变的方面,主要有两点。

一便是取消了保管费用,二则是对拆借放贷的口子,又一次放松了些许。

之所以只是取消保管费用,而非如后世那般,增加存储利息,自然是受限于时代。

毕竟,后世之银行,能够给所有储户一定利息,那是因为,银行放贷的群体,太广泛太广泛。

银行存钱越多,银行就可放越多的贷出去,放贷赚的钱,比之那点付给储户的利息,实在是微不足道。

而现如今,大恒钱庄放贷的群体,无疑极其有限。

主要就是一小部分的商行,而商业环境还在起步阶段,放贷群体自然也受时代大环境的限制。

如此,钱庄的收入来源,与后世银行的收入来源,也可谓是天与地的区别。

现如今的钱庄,收入就来源于本身的两项职能。

保管存储及拆借放贷。

废除了保管存储之策,就等于是废了钱庄最大的一笔收入来源。

剩下的拆借放贷职能,在时代没有发展起来之前,放贷群体极其有限,哪怕朝廷这一次试探性的放开拆借放贷的口子,但能增加的群体,也极其有限,钱庄的收入,更是极其有限。

哪怕增加存储利息,能够给钱庄带来更多的存款,这存款的意义,虽然也不小,但限于时代大环境,意义终究难以施展。

毕竟,金融那一套,天子这个后世之人都弄不明白,只清楚一个大方向,更别说这个时代的官员了。

故而,现如今取消保管费用,便是小步慢走的试探性维持,乃至扩大储户群体。

稍稍放开拆借放贷的口子,也是小步慢走的对钱庄存款试探性的使用。

一切的发展,都得顺应时代而行,钱庄,也是如此,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天下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天子明悟,也需要天下官员皆明悟时代变化,顺应时代发展。

钱庄的发展,亦是需要钱庄的主体秩序,皆明悟时代变化,顺应时代发展。

这才是良性的一个循环,而非全靠天子拔苗助长,况且,天子也非全能,胡乱的拔苗助长,带来的,只会是祸患!

第六百七十八章 钱不够用

时至昭武九年,整个大恒天下,秩序框架,基本上已经确定,在这个新的秩序框架之中,时间流逝的同时,整个天下,也在这个秩序框架之中,潜移默化的变化着。

天子巡视天下的念头,已然彻底搁置,整日埋身于国事之中,难有丝毫空闲。

满朝文武,亦是围绕着内外军政事物各司其职,唯一的乱局之处,外部北疆,在大恒的干涉下,也彻底陷入了战争的泥潭之中,让大恒在北疆的压力骤减。

大恒中枢,亦是步入了一个少有的稳定且快速发展的阶段。

尤其商业的繁荣,在这两年,大恒的商业,俨然又多了几台强而有力的引擎在推动。

一是纸币的出现,带来的贸易交流之便捷。

二是对和硕特部边关商贸的解除封锁,亦是让北疆停滞已久的边关贸易,再次腾飞。

官方层面的贸易体系,以及西北藏地与草原庞大的需求,亦是直接带动着大半个北方的飞速发展。

三则是钱庄拆借放贷,及交通道路的愈发畅通,俨然给商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底气。

而这一切,体现到朝廷中枢的本质,便是商税关税的暴涨!

昭武八年一年之财税收入,已然达到了三千万两白银之多,而这,还仅仅只是财税体系之中的商税与关税。

大恒之财税体系,总体分为三种,一则是商税,二则是关税,三则是农税。

三种税,在这个时代的生产力限制下,也没有后世那般复杂。

商税主要是依靠道路,河道,城池设计税卡收取,按不同商品,分别收取不同比例的商税。

而这,还只是针对民间商业,对国有垄断商业,可就不是这般了。

如盐,铁,煤,等等垄断,商税的比例,远远高于民间正常的商业,且,不仅仅比例高,这些垄断商业,每年还皆得上交百分之三十的利润,至内帑之中。

而关税,在以往,则是指市舶司海贸关税,而现如今,由于放开了西北对和硕特部的边关贸易,故而,也得再加上西北互市关税。

而农税,自然是简单,大恒土地改革之下,是按土地田亩征税。

事实上,大恒的农税,若放眼历朝历代,其实算是颇为苛重。

以往历朝历代,农税大都是三十抽一,亦或者十五抽一,就如前明时期,平均的农业税率,甚至都低于三十抽一,甚至在明末之时,都达到了五十抽一的比例。

但显然,明之税率再低,也没有丝毫用处,毕竟,绝大部分土地,都在地主士绅手中。

百姓没有土地,只能当佃户,百姓的税率,是佃租,而佃租,是由地主制定。

而大恒,农税比例则为十抽一!

这个比例,不可谓不高。

但经过天子诸多布局,如夺前明宗室之土,如杀不法商贾,杀地主士绅,借战乱百姓,大乱大治,以及最后的致命一击,土地财税改革。

百姓有土地,百姓之税,直接对接朝廷,十抽一,怎么也比当佃户,十抽五六,甚至十抽七八要好得多。

而且,大恒农税,仅仅只是农税,以往的丁税,地税,辽饷等等各种苛捐杂税,在大恒,皆已废除。

甚至连百姓最为恐惧的徭役,都在严格的规范之中。

在大恒,地方县,要征发徭役,必须要拟定详细的计划预桉,递交府一级审批,同时,要由府一级都察御史,至行徭役之事的地方县进行监督。

审批的繁琐,带来的,便是徭役在大恒,几乎很少出现,尤其是这些年,天灾绵延,灾民无穷,直接由朝廷组织灾民,以工代赈,更是让徭役的土壤,在大恒几近绝迹。

在大恒,百姓种地,那每年就真的只需要向朝廷交一次农税,种什么,交什么,十抽一即可,剩下的,谁也管不了。

而且,这个农税,虽说是十抽一的比例,但如今的大恒,如粮食这类民生必须物资,价格,是被严格管制的。

每一年,户部与统筹国有的粮行,统计天下各地之市场情况,拟定一个价格限度,调控着各地的粮价。

这无疑是一个亏本至极的买卖,既要避免粮食太贵,百姓购买不起,又要避免粮贱伤农,毕竟,天下绝大部分百姓,都是靠种地存活,家庭用度,也是靠卖一些富余之粮。

每年,大恒的国有粮行,几乎都是亏损的状态。

在每年秋收卖粮际,要保农,在秋收卖粮际过了,那就要安民。

如此诸多政策,大恒的农税比例虽高,但实际上,却也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而之所以保持如此之高的农税比例,其根本原因,自然就是因为这些年绵延不休的天灾。

以工代赈也好,迁徙百姓也罢,哪怕是迁徙之民的安置,这些,都需要海量的粮食来供给。

若农税太低,全靠朝廷从市面上收购,那纵使朝廷政策铁拳镇压,也必然会极大的拉高粮价,于国不稳。

商税关税高达三千万两白银之多,农税还有海量的民生物资,以及少部分的农税折银,若换算下来,大恒昭武八年,朝廷财税收入,已有四千余万两白银。

按如今纸币与金银铜金属货币的市场兑换比例,一元,约等于一两白银,那大恒昭武八年的财税收入,已然是四千余万新币。

对百姓而言,是有多少钱,就过多少钱的日子,对大恒朝廷而言,自然也是如此。

以往财政苛据,那就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实在不行,就从大恒钱庄拆借。

而财税收入多了,那就过富裕日子。

当然,哪怕是富裕日子,一分钱,也得掰成两半用。

毕竟,这个时代的天坑,太深了!

天灾依旧绵延,投入以工代赈,迁徙百姓,安置百姓的钱粮,平均每年几乎都达到了千万级别。

而且,为了打破文贵武贱的思想,大恒对军人的待遇,不可谓不高。

且不说高额额俸禄,就是社会待遇上,每年也是一笔天大的数字。

按大恒军队福利待遇规定,入军籍者,几乎是福泽全家,每年春节之际,地方皆需安排官员粮油等物资慰问军属。

同时,若将士立有战功,更是对其家属也有赏赐,同时,若是将士战死,亦或者负伤残疾退役,每年朝廷都会按其在军队之俸禄其本身亦或者其父母子女,同时其子女读书习武还享有优待之政策。

且,若说这些政策,只是金钱方面,待遇方面,而军人转业政策出来后,那就是让军人的社会地位,直线飙升!

转业即为官!

首节上一节457/50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