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从锦衣卫开始 第124节

思绪流转之间,对这个军械所,李修也不禁抱有更大的期待起来。

燧发枪若再有进展,那战争的形态,将彻底改变!

临走之前,更是多番嘱咐,为此,李修还特意加派了一营兵将,专门负责这军械司的守卫。

国之重器,绝不容泄露!

第两百零二章 国之重器

第两百零三章 他又岂能拒绝天子?

军队,自古至今,就是一个吞金兽。

而现如今,二十余万大军整编,每时每刻,所耗钱粮,皆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蓟镇,宣府,京营,乃至勇卫营,从开始整编,到现如今,不过数月时间,较之一支军队的成长,不过是初始阶段。

可仅仅是这初始阶段,就已经耗费了近百万两白银,其中,兵器甲胄,乃至于蓟镇宣府的城防要塞修缮,无疑是占据了大头。

当然,军饷俸银,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数目,平均而言,每一名士卒的年饷银,在十两白银左右,这个数字,并算不上太高,故而,每月军中还会对有家室者补贴一些粮盐这些硬通货。

仅仅是这一点,二十余万大军,足额发放饷银,那每年所消耗的白银,就高达两百余万两,更别说一年到头的各种消耗了。

仅仅粗略估计,要维持住这支庞大军团,并让其具备战斗力,每年消耗的白银就达近三百万两,粮草物资更是数不胜数!

如今处在初始阶段的话,这个数字,还需要再提高一个层次!

再加之如今,要大规模换装燧发枪,这个天文数字,毫无疑问,还有再往上拔高一个阶层!

而这个数额,对如今的大明而言,显然是一个不可承受的数字!

要知道,现如今的大明,每年能够收上来的赋税,也不过四百余万两,而崇祯元年的赋税,因天灾人祸频发的原因,更是创下了大明赋税的历史新低!

全年入京赋税,竟只有区区三百五十六万两!

这个数字,对一个统治天下且权威尚在的中央王朝而言,较之一个外界白银大量流入,根本不缺白银的时代而言,简直就跟个笑话一样!

不,甚至比笑话更让人无语!

谁都知道这个数字不对,但……却没有几个人会站出来揭露这个天大的笑话!

这个数字,毫无疑问,别的不说,甚至连养这支大军,都有些吃力。

更别说,这个国家,需要消耗钱粮的地方,远不止这支军队。

如此,完全可以预想到,最多一两年,若还未找到增长财源的方法,这支军队,就得因缺钱少粮,而不得不裁撤兵力,直至丧失战斗力。

这个问题,显然早就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在开启整编之前,朝臣们反对的奏本之中,这个意见,也占据了绝大多数。

而遭到天子的置之不理,随即而来的血雨腥风,亦是让朝臣们沉默了。

谁都看得出来的问题,要不了多久就能爆发,这个压在他们头顶的大山,到时候就会自行崩溃……

他们在等,等着那一天的到来,到时候,秋后算账,也不迟。

若是按照正常规律这般发展下去,这支大军,在后世人眼中,可能就是大明最后的回光返照,最后的辉煌了,当然,或许还得戴上明亡之因的帽子。

毕竟,数十万训练有素的兵将,一旦失控,可远不是如今的大明能够扑灭的!

这一切,李修自然也看得清楚,朱由检同样也看得清楚。

可……

若说朱由检是为了掌权,为了拥有让人不可逾越的底气,才促使了这支大军的诞生。

而李修,那就是因为知道历史上那绵绵不绝的贼乱,那后金时刻不消停的兵锋,才一手铸就了这支大军。

情况很是显然,没有强兵的话,大明,就是苟延残喘,然后等到它咽气的一天。

有一支强兵的话,或许还有临死一搏之力!

搏出个日月新青天,这俨然就是李修与朱由检的想法。

只不过较之朱由检的忐忑,李修,却是显得从容得多。

事实上,或许是长久的承平,长久的俯瞰天下,让不少人都忘了,一支军队,一支兵力庞大,且训练有素的军队,在规则之内,那自然是显得人畜无害,纵使有出格动作,也始终有缰绳束缚。

可……一旦真正突破这个规则,一旦到了真正不可挽回的余地,这支军队不会坐以待毙,李修,也不会坐以待毙。

这些年,李修通过各种手段,也搜刮了一点家底,存于勇卫金台坊大营之中,朱由检亦是清楚,亦也是心知肚明。

一旦,到了绝路……

那就,只能兵行险着了!

当然,这只不过是对最坏情况的一个预想,到这个地步的可能性,很小很小。

而此时,在乾清宫,李修与朱由检二人,皆是罕见的沉默了下来。

其起因,则是因燧发枪之批造,当然,燧发枪也不过几万支的规模,几十万两白银,倒也不至于让两人太过纠结。

而纠结的真正原因,则是因燧发枪而让两人皆提起的财税问题。

如今,能组织维持起如此庞大的军团,震慑天下,其原因,不过是因为几笔意外之财造就的底气,

意外之财,自然不可能长久,可持续的财税收入,才是根本。

而两人真正纠结的原因,则在于此!

“此事,不可行?”

寂静之间,朱由检再问。

望着眼前朱由检期盼的眼神,李修沉默许久,才道:“可行,但现在不可行!”

说完,李修又补充道:

“朝局未稳,吏治未清,民乱沸腾,再行赋税改制,无异于火上浇油,天下大乱,只在旦夕之间!”

“乱就乱了,大破大立,也不是不可以!”

这一次,朱由检罕见没有听从李修劝诫,反倒是说出了一句绝非他天子身份会说出的话。

此言一出,李修亦是有些愣神,这话,不应该是他这个武人说,然后天子反驳嘛?

现在似乎……反过来了!

可当看到朱由检那苍白神态上难以掩饰的急切,乃至于渴求时,李修,亦是心头一震。

他……还能再让天子莫操之过急嘛?

天子……他还有不操之过急的时间嘛?

沉默!

李修亦是罕见为之沉默!

如今之局势,虽看似平静,但那,只是被兵锋强行镇压,暗地里,汹涌浪潮,还远未到平息之时。

如今,要做的,那就是稳定局势,稳固根基,步步为营,徐徐图之!

可……若是再起波澜……

第两百零三章 他又岂能拒绝天子?

第两百零四章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当然,平心而论,这些,在李修看来,还只是次要的。

最重要的,莫过于吏治二字!

财税改革!

仅仅这四个字,就完全可以想象得到,这,其中会有着多么恐怖的阻力。

而任何一项改革,一旦开始,就必须坚定不移的执行下去。

一道退缩丝毫,那就必定是人亡政消的结果。

而现如今的大明,却根本不具备丝毫改革的土壤!

纵使他李修能镇压天下,可一项政策,若是没有上下一心的官僚集团执行下去,再好的政策,再好的制度,也没有丝毫作用。

腐败糜烂的官僚系统,足以轻易将任何一个利国利民的制度,变成祸国殃民之政!

人的存在,就注定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制度。

历史上每一次的改革成功,只能说是上层有决心,也有能力将人心压制到一定程度!

但随着时间推移,若不与时俱进,制度,也将随着时间败坏,曾经的辉煌,也将成为未来的累赘。

而与时俱进改革……

历史上,纵观上下数千年历史,没有任何一朝一代能够做到。

一朝数百年,能够出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存在,那就是天下之幸了!

以现如今的态势,开启改革,无疑是难于登天!且事倍功半!

可望着眼前的天子,李修也只能叹一声造化弄人。

“陛下,事关重大,还需周密准备一番,不过在这之前,还有一事需做,也可为国库再添几分底蕴。”

闻此言,朱由检眉宇间亦是闪过一抹黯然,但还是强打起精神道:“李哥你说。”

“宣府总兵周遇吉禀报,山西晋商通敌卖国,倒卖禁运物资,并且与后金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锦衣卫这边也查出一点端倪了,现在不少活动在大明的细作背后,都隐隐有晋商的痕迹……”

说完,李修随即从怀中掏出两份卷宗,递到了朱由检面前。

八大皇商,青史有名,李修又岂会不有所关注。

晋商崛起于开中法,而后又借助山西地理优势,借互市与蒙古交易而发家!

这种边境贸易,自然少不了非法的勾当!

毕竟,大明在军事衰弱后,边境互市,便是遏制草原部族还有后金的重要手段。

朝廷禁止,草原便会短缺,任何东西,一旦稀缺,便意味着价格暴涨,意味着暴利!

本就是从事这种生意的晋商,又岂会扛得住利益的诱惑。

商人逐利,通敌卖国,亦是必然!

当初趁大胜特意将处在山西的宣府镇捏在手中,随后又派周遇吉担任宣府总兵,就是为了这一步提前打下基础。

而按李修所谋划,显然是早就准备对晋商下手,既解决了祸患,又能搜刮一笔意外之财。

而如今,面对朱由检的急迫,李修干脆就顺势将此事提溜出,暂且应付一下。

“哼,商贾逐利,皆是无君无父之辈!”

翻阅完卷宗,朱由检杀气腾腾,面容亦是因怒火而稍显潮红,但身体显然不允许朱由检和往常一般怒火冲天,在强压下怒火后,朱由检这才沉声道:“李哥你准备怎么做!”

“山西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晋商也供应了朝廷边镇大部分后勤保障,这么多年发展,晋商早已是富可敌国……”

李修侃侃而谈,但言语之间,却始终只透露着一个意思,那就是养肥了,可以开宰了!

晋商虽富可敌国,在山西亦是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曾经,亦是在朝堂上都有不小的影响力。

可奈何东林战斗力太强,早早的就将其他利益集团的代言人都清理出了朝堂,只有天子支持的阉党,还能与东林斗上一斗。

如此情况,显然,晋商纵使再盘根错节,也只是一个地方性的利益集团,而且,其利益牵扯,也只是被局限在了在了一地,而且,商人的属性,在大明这个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也不会引起太大的风浪!

首节上一节124/50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