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开工厂 第95节

闻言,施奕文笑道。

“把这几部书给送到家里去,以后要是有这样书,直接送过去就行了。”

说话时,施奕文又随手翻了手边的书,是一本小说,一直以来,他对小说并没有什么兴趣,一看名字,

哟,挺熟的,穿越之前看过……“电影”。

“《灯草和尚传》。”

“施公子,……”

瞧见施奕文手中的书,孙掌柜的神情稍显尴尬。

“卖古书不如卖时文,印时文不如印小说”,这世间说到底,也是俗人多些。”

孙掌柜的解释让施奕文笑了笑,瞧着书坊中摆着的书,其中不少都是类似的小说。

“这样的小说,很好卖吗?”

“公子,你瞧这书坊……”

手指着上下三层的书坊,孙掌柜倒也直接。

“世德楼上下三层,每年印书不下百种数十万册,其中九成都是各种小说,老百姓喜欢看,至于时文,也就是像公子这样的人物才会看不是……”

孙掌柜的话,让施奕文好奇道。

“数十万册!居然印这么多?有那么多人看吗?”

“公子,瞧您说的?这天下又有几人不看小说?”

突然,施奕文想到了家中几个小丫环,她们似乎也看小说,而且也能看得懂,这……不对,不是说古代的识字率很底吗?

可……识字率底的话,为什么会各种通俗小说的畅销?

看小说的前提,是要识字,如果百姓都不识字的话,小说卖给谁?小说畅销的前提,是大多数人都识字,才能看得懂。

解放前那会,虽然有这个“大家”,那个“大家”,看似牛气冲天,可实际上他们的小说发行量才多少?真正小说畅销的时代,不还是改开后80-90年代,动辄几百万套,至于盗版更是几倍于正版,小说之所以畅销流行,是什么?不还是因为建国后几十的教育,老百姓上过学,读过书,才能看懂小说啊!

突然间,置身于书坊之中,施奕文想到了另一件事,想到了为什么元朝也好、清明也罢,都是以戏曲、话本(说书)流传于世,因为百姓普遍不识字,自然的戏曲,说书自然也随之兴盛起来。因为百姓不识字儿,所以也就大都只能听听戏听听评书了。至于小说……百姓不识字儿谁看啊?

环视着周围的书架,还有摊架上的一本本小说,突然施奕文意识到这些小说,在一定程度不也是明代文化繁荣的象征吗?

“孙掌柜,咱们楼里有多少小说,一样送一本到我那,以后有新小说的话,一样送过去!”

(1)明代书坊往往以楼为名,如世德楼、万卷楼都是当时三山街的书坊坊名。不要误会。

第71章 销路扩大(第二更,求收藏,求推荐)

也许应该办个图书馆。

要不然很家里就放不下那么多书了。

从三山街转悠回来的路上,坐在人力“宝马”上,虽说有些颠簸,可是施奕文的心里的仍然琢磨图书馆的事情。

在什么地方办图书馆呢?

还有这个时代办图书馆合适吗?

要是把那些书放到空间里呢?

心里寻思着放书的事情,施奕文刚回到家,就听老宋头说,肥皂厂李主事带着一个人在家里等着。

看见施奕文回来了,李铭东连忙从椅子上站起来迎了上来。

“见过公子,您这是……买书去了?”

瞧着施奕文手里提着的书,李铭东问道。

“闲来无事,买几本书看看。”

施奕文打着哈哈同时,看着另一个人问道。

“这位是?”

李铭东连忙指着已经站起来的中年人说道。

“东家,这位是扬州富广行的东家陈方仕陈老爷。今天专门来拜见东家的!”

穿着一身儒衫的陈方仕这会已经过来,自我介绍道。

“鄙人陈方仕见过施公子,虽说是与公子初次见面,可公子的大名却早已是如雷贯耳,实在是相见恨晚啊!”

陈方仕的话里对施奕文颇为恭维,言必称他为公子。虽然他现在瞧着年龄不过只是刚开始蓄发,按道理应该是他先见礼才是。

施奕文揖手还礼道。

“陈老爷客气,请座。”

重新落座后,陈方仕又说道。

“区区薄礼,不成敬意。”

说完这话,陈方仕身边的仆人递上一份礼单上来。

大明朝的规矩多、礼数也多,现在施奕文知道,拜访陌生人家里是要备礼的。无论是礼物或多或少,是否方便拿着,都要备上一份礼单,列明自己送的礼物。这些东西搁在门房里。

虽说这是施奕文第一次接礼单,但是,在小怜接过陈方仕的礼单,放到桌子上之后,他连看都没看上一眼。

这礼单是不能看的,就像后世别人封的红包,不能现拆一样。

眼瞧陈方仕这么客气,施奕文也堆上了满脸的笑容。

“陈老爷实在是太客气了,家里招待不周,还请陈老爷见谅。”

再一次客气之后,谁都没有提正事,而是天南海北地聊了起来,对此,施奕文倒也见怪不怪,这个时代的人办事,大抵上都归如此,不先聊上个小半个时辰,是不会提正事的。

首节上一节95/42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