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开工厂 第94节

“吴才,你讲得句句都对。宋家确实于我有所图,而我未尝于他们身无所谋啊!”

施奕文的回答,让吴才笑道。

“东家是想借宋家的势吧!”

施奕文并没有否认,只是笑看着吴才。

“可是借势,也总得有个主次,有所区分!”

吴才一边说,一边端起茶杯喝了口茶,然后说道。

“如果一味的借,借到最后,恐怕只会落人下乘,到最后知道的知道东家与宋家没有干系,不知道的还以为东家是宋家的门客,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你的意思是?”

“南市楼,在下听说宋家买下南市楼后,就一直在寻思着这件事,寻思着公子可曾参于过,既然现在东家去了南市楼,那我想问,当初宋家买下的时候,可曾问过东家?”

摇了摇头,吴才“哦”了一声道。

“果然不出所料,既然如此,那今天宋公子请东家过去,又是为什么?要是宋公子他日请东家参股南市楼,东家又会如何?”

闻言施奕文沉吟道。

“应该会同意吧。”

“今天是南市楼,明天可能就北市楼,后天……东家到最后与宋家的关系只会越绑越紧,看似紧密,可实际上却是以宋家为主,在下想问,东家又岂是长久甘居人下之人?”

甘居人下!

瞬间,施奕文明白了吴才的意思,他盯着吴才说道。

“你的意思是,这南市楼是宋家的一个打算?”

“肥皂是东家造出来的,那自然是以东家为主,宋家为辅,可南市楼却不同,相比于东家,宋家世代从商,可称得上南京豪门巨富,在这样的人家那,随时都能弄出十个南市楼来,若东家一一参从的话,久而久之,可不就是应该了那句“圣人非有力也,善假于物也”,成为宋家的臂膀了嘛!”

闻言施奕文心头猛然一惊,他确实没有这么想过,更没有想到,看似简单的事情里,还有那么多的门道,不过在片刻的惊讶之后,施奕文却突然哈哈大笑道。

“吴才,你只以为宋家可以弄出十个南市楼……可有没有想过,我还能再弄出十个肥皂来……”

哈哈大笑着,施奕文自信的说道。

““圣人非有力也,善假于物也……哼,圣人的话说的有道理啊!可还记得那天你我所言吗?科技……只要有科技在手,这谁成谁的臂膀,可还不一定呢!”

第70章 三山街(第一更,求推荐,求收藏)

红袖添香夜读书!

但凡是个男人,或多或少的都曾幻想过这一幕。

香炉中檀香和着女儿家的体香,似乎这是只存在于古人的某种特殊的享受。

可来到万历六年之后,施奕文总算是知道了原因。

这是个没有电灯的时代,晚上看书时,只能就着油灯昏暗的光线。

最为恼人的不是油灯昏暗的光线,也不是灯里冒出来的黑烟,而是不时的总需要挑灯芯。正是这些琐事,会让人不由分离。

古人说什么红袖添香,其实不过只是出于实用,至少有人在一旁挑灯芯,既然省得灯灭,也省得分心。

在经历了几次夜读之后,即便是闲来无事,施奕文也少在昏暗的油灯下体会古人读书写作的辛苦。

如果不是因为太惹眼,恐怕他早就从超市里拿个小台灯出来了。毕竟,晚上实在太过无聊,除了看书之外,就没有别的乐趣了。

在这个没有网络的时代,看书是施奕文唯一的用来排遣无聊生涯的方法,除了空间内图书馆里的书,便他同样还喜欢买书。

只有身处这个时代,才会知道明朝的出版业有多么的发达,明代是古代出版史上最为活跃,最为繁荣的时期,出版商峰起,书坊林立。单就是在三山街一带,书坊不下百家,每家都出版各种图书,至于书籍的内容涉猎面极广,从经诗子集到农工百科以至朝廷律法,可谓是应有尽有。

闲来无事的时候,施奕文总喜欢到三山街的书坊淘书,不过只是几个月的功夫,从三山街买来的书籍,就塞满了几间的屋子,那些从地面一直延伸到房顶的书柜是施奕文按照后世的样式做的,样式很简单,香樟木书柜甚至没有上漆,这种森头最能防止蠹虫蛀蚀书籍。

之所以会淘书,除了打发时间自己看之外,施奕文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尽可能的多收藏一些书,这个念头或许是因为在他心中一直无法释怀满清通过修《四库全书》,对华夏文明的摧毁,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大量珍贵的史料遭到篡改或销毁,不得不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浩劫。

让许多“人”为之赞叹的《四库全书》修成之后,华夏五千年文明,只剩下了3462种图书,除此之外,再无其它……

或许,正是因为对这一“伟业”的了解,才让施奕文心里一直存有想要收藏书籍的念头,毕竟,书是文明的传承。

“哎呀,施公子,您今个可是来巧了……”

前脚刚进“世德楼”(1),楼里的孙掌柜就连忙迎了过去,在三山街现如今,没有几位不认识施奕文的,毕竟,像他这样见书既买,不问门类的人可真没有几个。

“哟,孙掌柜,又有什么好书?”

施奕文好奇道。

“好书,而且还不止一本。”

话的功夫,孙掌柜便引着施奕文到了书架边,指着书架上的书册说道。

“施公子,这是前阵子,我们东家刚通过同乡的关系,从文渊阁抄来的十二册书,全南京可是独一份。”

“哦,文渊阁抄来的,那我可得好好瞧瞧。”

一听是文渊阁抄来的书,施奕文顿时有了兴趣,文渊阁是大明官府藏书所在,按照正统六年《文渊阁书目》记载,共收书七千多种,多是宋元以来的精美图书。对于大明朝的出版商来说,文渊阁藏书,就是他们的出版宝藏。毕竟全大明所有的书坊面临的情况都差不多,印书不愁销路,就是缺书稿,尤其是好稿子。

大明的书坊无所不印,什么经史子集、什么医书农书,什么道藏佛典,至于时人诗文乃至科考文章精选,更必印书册,每年刊行数量巨大。但是在缺书稿的情况下,书商就把盯上了藏书众多的文渊阁,虽然那里不对百姓开放,可有钱能使鬼推磨,书商们自然有办法。

京官清贫,书商有钱,于是高价请官员代抄,再加以刊印,早就形成了一个完全的产业链。

“都是图经部的?”

接过书一看,施奕文不禁有些失望,文渊阁藏书一共分成圣制部、典制部、经部、吏部、子部、集部、总集部、类书部、金石部图经部、乐律部、字学部、理学部,奏疏部、传记部、技艺部、志乘部、杂部十八部。图经部只是其中一部。

“没有技艺部的书吗?”

“公子,文渊藏书十八部,最受欢迎的也就那么几部,不少都太偏了些,要是公子有兴趣的话,下次小老儿和东家说一声,让人抄上一份,不过价钱……”

“价钱好说!”

首节上一节94/421下一节尾节目录